|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壘;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zhì)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道德經(jīng)》 上一篇解讀了:淺談《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返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它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萬事萬物無不在反復運動中發(fā)展,運動中變化,但不管怎么變化,最終都會返到原點。 如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或困難,不需要急躁,只要順其自然,一切都會復歸于本。 接上一篇,本篇解讀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 聞:直譯為聽,也可以理解為知、問、為等動詞。 堇:假借為“僅”,才 有一種人,我們稱其為上士,這類人日常行在道中,以道行事,他心中無道,但卻與道合一。 換句話說,就是知行合一。 上士之人無為而無不為,不會為了追求道而學道,道在他的一言一行中。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有一部人,對于道是一知半解,有時與道而行,有時背道而馳。 有時候相信道的存在,有時候懷疑道的力量。 這類人無為而有以為,我們稱其為中士。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有一部分人,聽說道,一笑而過,這類人覺得道并不存在,認為道是一個虛無的東西, 他們會嘲諷與鄙視大道之人,面對無為的大道,根本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如果不被這類人嗤笑,就不足以顯示道的重大意義了。 老子舉了三類對道不同的人,這個在我們生活中也很常見。 有的人知行合一,不顯山露水,也不張揚,默默無聞卻精通其專業(yè),是某個領(lǐng)域的專家;有的人,自認為自己很懂,到處演講和評論,能說會道,眼高手低,顯得自己很有文化,但都是泛泛而談,對本專業(yè)了解并不深入,這類人與道漸行漸遠;還有一種人,不學無術(shù),但卻總是嘲笑他人。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壘; 建:立、創(chuàng)立,格。 費:消耗、損、舍棄。 夷:夷平,開辟。 壘:堆積,循序漸進之意。 由于一些人對道的理解不同,看待方式也不同,所以要反復強調(diào),因此有格言: 明道同于明心,明道就要去除欲望,消除德的相對性,沒有分別心,回歸于道; 人生在世,沒有什么可執(zhí)著的,與其啥事都要斤斤計較、睚眥必報,不如讓自己過得糊涂一點,開放一點,這樣就能享受到生活的簡單隨意、自在逍遙。 進道同于凈心,就是要復歸于道的初始狀態(tài),如果要去除欲望,消除相對性認識,就要復歸于嬰兒; 一個修道之人,只有忘掉過去,放下因以為豪的事業(yè),才能脫胎換骨、涅磐重生,回到了原點,變成了一無所長之人。 而只有這樣,他才能重新找回真正的自己,悟得大道。 夷道同于修心,不斷掃除習性,就像砌墻,要慢慢體悟,勤加修行,最終與道合一。 行住坐臥皆是道,修道之人要從生活中慢慢體悟、勤加修行,通過明心、凈心而達到去欲、回歸本心,就像砌墻修建房屋一樣,一磚一瓦皆有道,最終與道合一。 明道、進道、夷道是一個進階的過程,如果心即道,那么明心、凈心和修心就是一個人一生要不斷完成的修行之路,只有明心、凈心和修心,最終才能悟道。 這一句是講道,但已經(jīng)提到了德,去除德的相對性即為得道,下一句重點講德。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zhì)真如渝,大方無隅; 上德如浴 “無為”之德,謂之“上德” 天地之德,虛空而不外顯,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故能滋養(yǎng)萬物。 大白如辱 有的理解為:最為純潔的,會被辱沒的。 有的理解為:大白如黑 不管哪個,意思是一樣的,上德最接近于道,沒有純潔與侮辱、白與黑的概念。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廣德如不足 廣德,不為德,是以有德,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真正的廣德,他是不足的,大成若缺。 建德如輸 立德,在于輸出、舍棄、去除惡習,而不是努力得到或索取。 建德,無為卻無以為。 質(zhì)真如渝 真正的”德“,就如同染污、假的一般,因為真正的”德“不顯露自身的樣子,處于混沌一般,難分真假。 有德之人,質(zhì)地純樸,但外表好象沒染好的粗布,斑駁陸離。 大方無隅 方之大,是沒有角落和盡頭的。 德之大,無邊無際。 用來比喻立德,不要設限。 這段重點說了兩個詞,一是上德,一是立德; 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這種德性,最接近于道,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 立德,無為而無以為,德的本質(zhì)是不外顯的,有德之人,不會顯露他的有德,德之大,無邊無際。 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形。 大器免成 器之大,自然而成,免去有為而成。 道,如器,自然而然,無為而為。 大音希聲 希:指的是空虛寂靜之意。 音之大,似空虛寂靜一般,沒有聲音。 道,如音,無所聲。 天象無形 天:形而上的天,宇宙萬空,很大。 天象:也可以說是大象,指像天那么大的形狀。 象之大,像天空宇宙萬象,很大,但卻不顯露其形狀。 道,其象無象,沒有形狀。 這句還是在試圖描述道,以器、音和象舉例,講的是道的無相對性,無邊無際,無聲無色,無形無狀。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道隱無名 道的存在好似不存在,隱藏了起來,道,無法描述,也不容易為人所知。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唯有道,生育萬物,滋養(yǎng)萬物。 道生之,德蓄之。 道無名,無象,無狀,但道始終與萬物共存,雖不顯現(xiàn),但從生到成,道與萬物永無分離。 本章總結(jié): 本章先從幾種道的類型舉例,告訴人們不同人對道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堇而行之,與道合一;有的人半信半疑;也有的人聞道,大笑之。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道呢? 老子進一步告訴我們認道的幾個步驟,明道、進道和夷道,并以德為例,進一步說明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如浴,無為之德,天地之德,虛空而不外顯,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故能滋養(yǎng)萬物。 立德,要立無為這之德,無為而無以為。 道無形無狀,無邊無際,自然而成,道生萬物,并養(yǎng)育萬物。 |
|
|
來自: 壹芯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