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充滿著厚重感。在現代這片繁華熱鬧的景象中,多的是西方人看到歷史的“客觀”和“冷靜”,缺少了如錢穆先生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錢穆先生對歷史的解讀,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該書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選舉與考試、賦稅制度、國防與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觀與對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要言不煩,論述精辟,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點明了近現代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錢穆先生反復強調的一個觀點是:任何一項政治制度,要站在歷史的角度去觀察,若僅以當前的標準來評價和看待歷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結論。他最核心的方法論,便是把中國的歷代政治制度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討論和分析。“任何一制度,絕不能有利而無弊。任何一制度,亦絕不能歷久而不變。”大多數時候,我們研究(或看待)歷史總是從個人興趣入手,由點及面,根據當前遇到的問題去推究歷史,這種方法往往會流于急躁且急功近利,若沒有深厚的通史背景,便很容易妄生猜測,空下斷語:“萬惡的封建社會”,“落后的君主專制”。但當歷史被腰斬成一個個干巴巴的結論時候,不僅是史學本身的魅力不斷消逝,更多古人的“智慧”和“生命力”也在“為批評而批評”的氛圍下消失殆盡。錢穆先生給我們留下看待歷史的角度是筆寶貴的財富。沒有完美的制度,亦沒有完美的人事。封建不是黑暗的過去,他也曾經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西方制度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更要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因此我們說,對于歷史的功績切不可一筆抹殺。放到當今社會來看,對于一個正在飛速發(fā)展中的中國,在面臨許多社會以及民生問題的時候,多數人都傾向去狠批制度,痛陳弊病,可他們卻常常忽視了制度能帶來的好處,或者去想這個制度存在長久的意義和產生的原因。如同一個人不斷地在抱怨自己的東西不好吃,卻不知道實際上這個口味已經是最合適自己的了。 當然,了解錢穆先生的人不難發(fā)現,此書中也繼承了錢先生一貫的“大漢族主義”思想,尤其在講述清代政治得失的時候,這種偏頗尤為明顯。在書中,錢先生似乎不太承認滿洲為中華民族的一支,但同時又認為滿洲人聚居地為中國領土,對清代政治制度的評價也多見其壞而不見其好。另外,錢先生對西方政治制度的評價也頗顯武斷,暴露其在西方政治學、經濟學方面的功力不足。有人評論錢穆先生的這本書太過于簡單片面,用來了解中國歷代的政治制度和權力結構倒是不錯,至于得失品評還是不夠的。這樣的說法是有道理的,但不能說這本書就是不是一本好書,至少在我看來,它對我這樣程度的對中國歷代政治制度知之甚少的年輕人來說,是再好不過的教材了。至少讓一些人在看古裝連續(xù)劇時知道“御史大夫”、“尚書”、“番臺”、“翰林”、“指揮使”、“中書令”等到底是什么級別的領導,知道這些說明書還算沒白讀。在一些歷史學者來看或者等我閱歷大漲之后再讀此書,當然覺得書有些簡單了。所以,它對于我的歷史價值不容抹殺。 由于這本書是錢穆先生的講稿,所以本書有很多與現在普通書籍不同的特點。首先是本書的語言特點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閱讀時不費力,就好像在聽錢先生講課一般。其次,本書更加“樸實”?,F在的書籍普遍都是為了說明自己的一些觀點,而旁征博引,會引用很多資料,并標明資料出處。這樣的書雖然更加具有學術性和規(guī)范性,但卻也多了一種“功利性”。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通讀下來,就像是一位老先生從容地給學生講述著過去發(fā)生的事。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給學生的要點卻在學生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 懷揣一份溫情與敬意看歷史,這是錢老教給我的看歷史的態(tài)度。 |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