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的那篇:成大事的人,早就對人性沒有多少期待 很多朋友看了以后找我交流,說了很多他們因為對人性中的善有過大的期待,導(dǎo)致吃了很多虧。 我也知道,這樣一個稍微有些挑戰(zhàn)性的標(biāo)題,可能也會讓一些人心理很不舒服。各種各樣的評論,基本也沒有超出我的預(yù)料。因為,這本身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人性就是,有時候?qū)ψ约合矏鄣臇|西趨之若鶩,甚至飛蛾撲火也在所不惜;對自己憎惡的東西,聽到有頭皮發(fā)麻,情緒失控,甚至是唯恐避之而不及;還有些時候,我們對一些東西又愛又恨,想去了解,又害怕去了解,在貪婪和恐懼中,左右搖擺,無所適從。 我們對于人性,基本就是這樣,既想去了解人性,又怕看到人性的真實。 對于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很難形成定論。從學(xué)術(shù)的角度來講,這種爭論,很有價值,這樣會讓我們更全面、更深刻的認知人性。 但是,從生活的角度而言,選擇堅定的站在某一方,卻不是那么明智的行為。 人性中,當(dāng)然有善,有美好,這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人性中,當(dāng)然也有惡,更有幽暗,這就是人性的復(fù)雜之處,也是我們的先祖?zhèn)冊诤樗瞳F的時期,留給我們的DNA。 人類社會,不變的主題就是一直在變,但是,人性卻從未改變。 今天就借這個機會,我們系統(tǒng)性的來聊聊人性吧,聊聊如何洞察人性。 我們一般說到人性的時候,最常用的就是洞察這個詞,漢字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里,用的字詞本身已經(jīng)很清晰的描述了問題,甚至,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只是我們現(xiàn)在對一些詞的用法,完全偏離了本意,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用法,還有一些我們習(xí)以為常后,對他的深刻的本意已經(jīng)忽略掉了。 洞察,山洞本身的特征就是幽暗曲折,不易了解的;而在幽暗中能夠看清周邊已屬不易,更難看到全貌,所以洞察人性本身,就著實不易。 我一直說,《管子》就是2700年來中國第一人性寶典,我喜歡讀《管子》就是因為他對人性認識的透徹,還有就是對人性的寬容。 人性既有善的方面,追求美好,也有惡的方面,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犧牲別人,更有幽暗的方面,說不清道不明,根本沒法用善惡來判定。 建議大家,不管做什么重大決策,對人性因素的考量,必須放在第一位,而且是最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相信人性都是善,也不要寄期望于人性都是善,更不能高估人與人自己的關(guān)系,你選擇相信友好、堅固關(guān)系的時候,這其實就成了最大的漏洞。 我們先來看《管子》中的一段內(nèi)容: 《管子·侈糜》: 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違也,親戚可以時大也。是故圣人萬民艱處而立焉。人死則易云,生則難合也。故一為賞,再為常,三為固然。其小行之則俗也,久之則禮義。故無使下當(dāng)上必行之,然后移。 這一段里說了兩個很重要的人性洞察。 第一個就是衣食這些東西人每天都離不開,而父母卻總有離開我們的那一天。這里的親戚指的是父母,這句里的時大,應(yīng)該是時失,失去的失。中國人講死者為大,我們可能都有這種經(jīng)驗,一些朋友在世的時候,可能矛盾重重,沖突很多,但是人一旦走了,反而會感覺親近起來了,而且想想那些矛盾反而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為什么說這是深刻的人性洞察呢?這是因為后邊這一句講出了這一原理的應(yīng)用。 第二個就是,比如獎賞或者說是獎勵,第一次激勵的效果很好,而第二次獎勵就會覺得是常規(guī)了,而第三次同樣的獎勵,被獎勵者就會覺得是理所當(dāng)然的。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獎勵的激勵效應(yīng)越來越差,而且被當(dāng)成了正常收入的一部分。 那這里管子的建議是什么呢?一次獎勵以后,就要換成別的獎勵方式。也就是要變著花樣的獎勵,而不是只發(fā)獎金。 人性中最根本性的特征之一就是趨利避害,這是人性的基礎(chǔ)和探討和人有關(guān)的所有問題的前提。 如果我們忘掉這個前提,或者說忽視了這個前提,最終我們可能總是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們經(jīng)常說,你看過了世間所有的惡,還能選擇善意,恭喜你,你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有智慧的好人。 我真的有幾位這樣的朋友,能夠認識他們,真的是我的榮幸。 我們其實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別人的一點舉動,我們就草木皆兵,然后以自我保護的名義進行反擊,因為感覺別人讓自己失去了安全感,然后互相的對抗,最終導(dǎo)致了不可收拾。這里的根源就在于避害。很多歷史的大事件,其實都是因為這種誤會引發(fā)的。 《管子·禁藏》: 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 翻譯一下:凡人之常情,見利沒有不追求的,見害沒有不想躲避的。凡人之常情,欲望得到滿足就歡樂,碰到自己厭惡的東西就憂慮,這些不管是社會地位、財富水平等等因素都區(qū)隔不了的,都一樣。 我有一個經(jīng)驗:如果我們到一件事情的緊要關(guān)頭,需要動用我們最真誠的善意去揣度別人的時候,而且只有這種情況,我們才能獲得我們想要的,這個時候,人性基本永遠都會讓你失望。 那我們應(yīng)該如何系統(tǒng)的洞察人性呢? 我們來看一段《人物志》的內(nèi)容,也就是洞察人性的六大關(guān)鍵之處。 《人物志·八觀》 杼其所欲則喜,不杼其所欲則怨,以自代歷則惡,以謙損下之則悅,犯其所乏則婟,以惡犯婟則妒;此人性之六機也。 劉卲所說的人性的六機:喜、怨、惡、悅、婟、妒。 這六機,就是人性的六大樞紐,就如岔路,不同的選擇最終都將導(dǎo)致人生的不同走向。劉卲的《人物志》主要是用來觀人、察人,是向外看,其實,首先應(yīng)該做的,是拿這把尺子量量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切己的體會,運用起來才更能融會貫通。 洞察人性的第一大關(guān)鍵:杼其所欲則喜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故:烈士樂奮力之功,善士樂督政之訓(xùn),能士樂治亂之事,術(shù)士樂計策之謀,辨士樂陵訊之辭,貪者樂貨財之積,幸者樂權(quán)勢之尤。 茍贊其志,則莫不欣然,是所謂杼其所欲則喜也。 字面的意思不是太難理解,就不逐字逐句的翻譯了。 其實,任何人都想自己能夠志得意滿,能夠心想事成,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老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如意的時候也要時刻警醒,因為志得意滿的時候,可能就是你走下坡路的開始,謙受益、滿招損。 洞察人性的第二大關(guān)鍵:不杼其能則怨 若不杼其所能,則不獲其志,不獲其志則戚。是故:功力不建則烈士奮,德行不訓(xùn)則正人哀哀,政亂不治則能者嘆嘆,敵能未弭則術(shù)人思思,貨財不積則貪者憂憂,權(quán)勢不尤則幸者悲。 這一條和上一條正好相對。其實,真正考驗人的時候是不得志的時候,是自暴自棄,還是在逆境中潛心修行,不斷成長,那都是自己的選擇。到處發(fā)牢騷,可能是絕大多數(shù)人不如意的時候的常態(tài)。抱怨能夠解決什么問題呢?向同事抱怨,能夠獲取同情,還是能夠得到幫助?向領(lǐng)導(dǎo)抱怨,是能得到賞識?還是更不被重用? 接受現(xiàn)狀,或者說的大一點,接受命運的安排,才是幸福的開始。 人的精力才是人最大的資源。把精力浪費在抱怨上,得不償失。把精力用于潛心修行、提高自己的能力上,我想你走出低谷的速度會超乎你的想象。 洞察人性的第三大關(guān)鍵:自伐歷之則惡 人情莫不欲處前,故惡人之自伐。自伐,皆欲勝之類也。是故,自伐其善則莫不惡也。 自伐,也就是自夸,一般情況下有兩種。一種是自我夸耀,到處對人說自己多了不起;另外一種是通過否定別人來自夸。這些其實只是在口頭上得了些便宜,而且是自以為得了便宜,其實,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換個角度來看,我想,誰也不喜歡這樣的人。 洞察人性的第四大關(guān)鍵:以謙下之則悅 人情皆欲求勝,故悅?cè)酥t;謙所以下之,下有推與之意。是故,人無賢愚,接之以謙,則無不色懌。 戒驕戒躁,謙虛謹慎,是任何時候都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的。我們說謙謙君子,君子之德在于謙下。當(dāng)然,這個謙虛不是裝出來的,裝出來的那是虛偽。 人有所長,必有所短。同樣,任何人身上都有他的優(yōu)點,認識不到這一點,再謙虛都是虛偽。 為什么謙虛使人進步?就是因為只有謙下,只有虛其心,才能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才能向別人學(xué)習(xí),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進步。 洞察人性的第五大關(guān)鍵:駮其所乏則婟 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見其所長。是故,人駮其所短,似若物冒之。 被人揭短,絕大多數(shù)人都受不了。而且,有些人喜歡以揭別人的短處來表現(xiàn)自己,如果對方是君子還好,如果對方是小人,這樣做,只會給自己招災(zāi)引禍。 即使是再好的朋友,善意的提醒對方的短處,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要不也會產(chǎn)生心理的隔閡。聞過則喜的是圣人,如果能夠在身邊碰到這樣的朋友,千萬不要放過。但現(xiàn)實很殘酷,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別說圣人了,君子的修養(yǎng)能達到的都微乎其微,別奢望對方是圣人君子。 先能做到自省自己的短處,被人揭短或者無意揭短的時候,做不到聞過則喜,起碼也要時刻反省。 洞察人性的第六大關(guān)鍵:以惡犯婟,則妒惡生 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惡,雖見憎未害也;若以長駮短, 比上一種情況更可怕的,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批評別人的短處。占盡嘴上便宜是最可怕的。別人可能當(dāng)面奉承你兩句,但是內(nèi)心里,可能已經(jīng)完全瞧不上你了。如果更是有心之人,加以利用,搬弄是非,這虧吃的會更大。 凡此六機,其歸皆欲處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則無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則不然,既不見機,而欲人之順己。以佯愛敬為見異,以偶邀會為輕;茍犯其機,則深以為怨。是故,觀其情機,而賢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這一段總結(jié)是說:這六種情況,其實都是出于想超過別人的心理之上。所以,君子,即使被人冒犯也不計較,不計較這些,始終保持謙虛,也就能避害了。而小人則不同,不明白這些道理,反而想讓人順從自己,把別人虛情假意的吹捧當(dāng)做是對自己的禮遇,把別人因偶遇的邀請看作是對自己的輕視,被人無意中觸犯了痛處,就懷恨在心,伺機報復(fù)。所以,通過觀察人的這幾種情況,基本就可以知道對方是君子還是小人。 為什么我說這六機更適合用來自省,而不是拿來去衡量別人? 對于領(lǐng)導(dǎo)者而言,用人是用其所長,而不是用人所短,如果對人要求太高,則基本上無人可用。 對于普通人而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對別人過分苛求,最后也基本就成了孤家寡人。 人性六機,其實就是人生的六大轉(zhuǎn)機之處。 用以自省,得意時切忌自滿、盛氣凌人;失意時,不怨、不妒,接受現(xiàn)實,安時處順,把精力用在潛心修行、提高能力上,自然可以迅速走出低谷。 其實,說到底,洞察人性,首先應(yīng)該做的就是敢于直面自己,然后推己及人。 如果能夠洞察人性,我們就不會再糾結(jié)于人性的善惡,更不會對人性有過多的期待,其實,這就是對人性的寬容。同樣,只有能夠更深刻的洞察人性,我們才有可能讓人性變得更美好。 |
|
|
來自: 逢人說 > 《心理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