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感應篇》所列善惡,雖大半從事跡上說來,然返而求之,一一皆起于心。心也者,感之主而應之機也。一正其心,諸善畢集,讀《感應篇》,當思此旨。---止唐先生
《感應篇》所列善惡,雖大半從事跡上說來,然返而求之,一一皆起于心。心也者,感之主而應之機也。一正其心,諸善畢集,讀《感應篇》,當思此旨。
---止唐先生
20131110覺中講解太上第九講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感應篇》是要去行的,我們每次講完以后,比如上節(jié)課講“積德累功,慈心于物”,大家聽進去以后回去照著去做,肯定會有些體會,然后上課前同學可以自愿上來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這樣對自己對大家都會有好處。我們新的課上完以后,大家對講課的內容有什么體悟,都可以跟大家交流,因為你的體悟對別人的啟發(fā)會是很大的,所以這個地方希望大家重視起來。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忠”就是敬心無邪。在五倫關系里有君臣關系,現在指上下級關系。君臣關系怎么樣才算處理好呢?經文里講要“君臣有義”,義是道義,那怎么才能產生義?就是君與臣都要明白自己的本分之道,這個本分之道就是《禮記》里面講的“君仁臣忠”。這里講的忠就是作為臣子、下屬的一種本份,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缺乏忠的這種素質,就失去了做下級的一種本分,要么不會做下屬,要么做不好下屬,人生的痛苦就解決不掉。所以只有找到自己的本份,把忠盡好了,你才能找到當下屬的幸福。“五四”運動以后,學校教育我們凡是君主都是欺壓老百姓的,都是和下面對立的,所以把農民起義推翻君主都當作是好事,這其實是一種很大的誤解。過去講君國,君是代表國的,因為往往一片土地養(yǎng)活的一群民眾都要有一個核心,而君就是這個核心,是代表整個國的利益的。那怎么樣才能做好君呢?他只有本身代表國的利益的時候這個君才能做穩(wěn)做好,如果他自己和下面的人對立的時候,那么千千萬萬的人都是他的反力量,他怎么能坐得安穩(wěn)呢?肯定要被人推翻掉。所以在萬民之上的那個位,決定了它應該像寶塔塔尖似的,它只有踏踏實實立在支撐它的塔身上面才能立穩(wěn)了,如果沒有塔身,塔尖怎么能立得住呢?所以君是靠民來養(yǎng)的,他怎么能無視于民呢?他反民的話不是自掘墳墓嗎?不行的。所以明道之君肯定以百姓之心為心,這樣就守住了君的本分,所有的百姓都擁護你的話,你怎么可能坐不穩(wěn)呢?
這里講的忠,是以臣子或者下級的角度來看的,但要想把人做好,還要把忠認透、做足了才行。我們常說“忠孝友悌”,好像是四個字,是四種身份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但它們都有個共同的東西就是愛敬之心。愛是仁愛,也是真愛,是發(fā)自內心的、自然的,不要任何條件也不要求任何回報的。敬是尊重別人,首先要明理,心還要專注,自己要變得無我,這些都是敬的一種素質。而這種愛敬本質上就是我們《中和修持法》里講的“修三中”的“意中”。我們平常妄念、貪念、惡念那么多,就是因為意不中,意為什么不中?因為我們有私欲,有私欲它就偏了。儒家講的恕道,是要你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我們自己有想法,和別人交流時就不太愿意聽別人怎么講,只注意自己是怎么想的,還要使勁去說服別人,這樣就經常發(fā)生爭論,這就是失去“意中”的表現,歸根結底就是沒有愛敬之心了。所以“意中”是要在無我的時候才能做到,這時你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體察別人的心。你能做到對父母愛敬,以父母之心為心的時候就叫孝,對君主就叫忠,對弟弟就叫友,對哥哥就叫悌,它都是一個愛敬在不同身份人面前的一種表現。所以無論是我們對待古代的君王,還是對待現在的國家領導人,如果對他們都有一種愛敬之心,那我們怎么能隨便開口去說他們的是是非非呢?當你真正有一種家國情懷的時候,你看到了他們有什么問題的時候,你如果本著愛敬之心,就不會去造謠誹謗了。君和國是一體的,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國土上面,天地生我們,父母生我們,這個恩情當然最大。但我們能夠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里面,這我們就要感謝君國之恩,如果國無寧日,內亂外亂不斷,我們有何幸??裳裕课覀儌€人對君國的態(tài)度,實際上對這個國家也是產生影響的。當我們都覺得領導人不行,國家不行的時候,就是把國家往不好的方向推,反之就是在做一件正面的工作。所以如果失去了愛敬之心,我們做人之本就失去了,這樣個人都不平和,世界就不可能和平了。
忠也有忠的道,古人給它分為三個層面,在《韓詩外傳》里講“忠之道有三,以道覆君而事之曰大忠,以德調君而輔之曰次忠,以是諫非而救之曰下忠?!币粋€是“以道覆君”,這是大忠。我們的文化是以道為根本準則的,不強調表面一味的順君,而是要“順道不順君”。君也要去順這個道,因為君作為個人來說,在那個位上也許有道德缺陷,也許有不明道的地方,所以才需要丞相去輔佐。那么丞相去佐他的時候,他不明道的地方,你明道以后就以道來侍君,這才是大忠。沿著道去走,人能得到幸福,國家也能安定,所以這叫大忠。次一等的忠是“以德調君”。你自己是一個有德之人,然后以自己的德行來感化君上,君上有失德的地方幫助他正過來,這是第二等的忠。第三等的忠是“以是諫君”,就是以正確的語言去告誡國君,他說錯了給他糾正,可以犯言直諫,這是小忠。
所以順君的順不是一味的不管道理對錯,他說什么就做什么,那個不叫順。因此在《說苑》里把忠又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從命利君”,就是君主叫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你這樣做對君主是有利的,而對君有利就是對國有利,這是統(tǒng)一的,這個叫順。還有一種情況是“從命病君”,這就叫阿諛,他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但是你做的對國君沒有好處,那么結果也會是不好的。這兩條是從聽話的角度講,還有不聽話的,這叫逆命。第一種是“逆命病君”,他叫你做什么你不去做,結果對君國有害處,這就叫亂。所以歷來造反的這些人從來都是不聽話的,做出的事情對國家人民都是有害的,他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這種人會成為千古罪人。還有一種是“逆命利君”,你不聽話,但是對國君有好處,這往往是對一些不在道上的那些君主,總是讓你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但是你不聽,可是你不聽對他是有好處的,這個叫忠。
一個人在單位里總會有自己的上級,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題,比如對上面人講的話聽還是不聽很麻煩。有時候他站在他的角度上講是有道理的,但是你站在你的角度講可能就認為沒道理,這種情況怎么辦呢?一般來說,如果你覺得這樣的事沒有傷及到原則性,也沒有造成可能的危害或者不良后果,那么你就應該犧牲一點自己的想法。因為領導是站在他這個角度來要求的,你還是幫著他去做,但是你的想法不管對不對卻一定要告訴他,為什么呢?因為有時候他確實是不對的,你所講的可能正是他沒有考慮過的,這么做不是你想顯得比領導還高明,而是只想到這可能是領導沒有想到的,我說出來給他參考一下。當你以這樣一種心態(tài)說時,他如果真沒有考慮到,肯定會很歡喜接受的。但往往有一種情況是你說完了,他會把他自己怎么考慮的告訴你,讓你也得到教育,知道原來領導是站在這個角度去考慮的,因為你不在那個位置上,你的想法不一定和領導是一樣的。我們往往在自己越不行的時候越自以為是,所以很多地位越低的人老是操心國家大事,覺得國家應當怎樣,尤其是知識分子容易犯這個毛病,可真讓他去做也做不好。你沒有在那個位置上,明道也沒有到那個程度,別人怎么做的用意和想法你能知道嗎?所以我們要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屬于你管的你做好,不該管的別瞎操心,就像孔子講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一個道理。
還有一個“忠孝不能兩全”的問題。實際上忠、孝本來就是一個東西,真正的忠是建立在孝基礎上的,因為孝是愛敬之心對父母的表現,你拿愛敬父母之心對君主就叫忠,本來是一回事。都是同樣的一顆心,只是你把這顆心給升華了,把愛敬之心從家里擴大到君國上去就可以了。但是從它外在的表現形式上我們可以給分開,比如岳飛在保家衛(wèi)國的時候就沒法去照顧父母,顧得了國就顧不了家,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忠孝難以兩全。但作為真正的忠孝,岳飛出去岳母不會怪他,是她自己都要把兒子送過去的。所以儒家為什么要特別講孝呢?因為孝就是這種愛敬之心,就像樹出芽時候剛露出來的芽苞,它是最本真、最直接、最自然的。如果沒有這顆心,我們在外面表面上對人好、對人敬就都是假的。所以在傳統(tǒng)文化里,孟子講“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就是這個做人就是孝悌這么簡單??鬃觿t是把所有做人的學問就用一個仁字歸納出來,仁是我們本質的心,失去仁后人就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了,所以才有衣冠禽獸的說法。佛家講六道輪回,就是我們作為一個人是時時刻刻在變的,我們內在這種仁如果變得越來越少時,人的外在也會逐漸退化,跟動物會越來越接近。相反如果我們仁愛之心越來越飽滿的時候,我們就會越來越升華,越來越和神接近。所以孝道好像很簡單,但卻是我們歷代都在講的東西,要對它完全認識其實是不容易的。胎兒在母親肚子里時跟父母是一體的,這時我們的心是很純凈簡單的先天之心,跟母親沒有任何的距離,她呼吸我也呼吸,她疼我們也疼,完全是不二的,這種不二就是人的一種本質。但出生以后,我們另外一個形體形成的時候,就分裂開來,和母親空間上就有距離了,這種肉體的分離以后,也導致了我們的心慢慢和父母也產生距離了。小的時候母親高興我們也高興,母親痛苦我們也痛苦,可是大的時候可能母親痛苦我們高興,她高興我們痛苦,有可能會產生一種完全相反的表現,還經常會和她對著干。所以在我們后天做人當中,不孝的產生也是一種自然,因為從本質上,母親和子女分離開后,形態(tài)的變化會導致外在的變化。但是分開以后會產生種種煩惱,這也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怎么把自己的煩惱去掉?那你必須要回歸。雖然我們這個形體已經生出來了不能回歸,但是可以通過修持,把先天這個善性給它開發(fā)出來,這樣的話你就能回到嬰兒那個狀態(tài)中去的。所以老子一直講“能嬰兒乎”,就是我們的心能不能修到純凈無私的狀態(tài)呢?只要把人我對立的觀念給它消滅了就可以達到。
所以這里從某種角度講,我們在后天變得越來越不孝的原因和我們不知道正確做人之道的關系很大。因為沒有得到教育的傳承,比如我們對孩子的寵愛,就會是一種不合理的愛,只顧滿足兒女的貪欲,結果是你順從他一次,他的貪欲就長一次,善良的本性就被遮蔽一分,然后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只想滿足自己的欲望,不去管別人,結果是這種不良習慣的慣性使他越來越貪,本心上的污垢也越積越厚,最終變得什么是非曲直都是糊涂不分的。所以人的感恩之心是從哪里來的?它是從我們本心里面開發(fā)出來的,本心被蒙蔽之后,感恩之心也生不出來了,所以人容易忘恩記怨。為什么容易忘恩記怨呢?恩是我們本心的一種感受,也是善心的一種感受、感應,別人對我們善,觸發(fā)了我們的善心,這樣就生出一種感恩之心。但是我們本心被蒙蔽后,就用欲心和人交往,欲心就是自私自利之心,于是自己的名、利、色如果受傷害了就會去怨別人,別人對我們稍微有點不好就憤憤不平,所以總是記住別人的不好。肚子餓了,別人送我們一碗飯吃,我們就容易生出一種感恩之心,但是母親天天給我們做飯,老了還在給我們做飯,我們可能就沒感覺。所以什么事情人習以為常以后,就會變得麻木不仁。這就像人的身體生病,是因為某些地方氣血不通了,所以這個地方痛癢的感覺就麻痹了,這是一種病。而這個不通實際上是我們的心不通,心不通表現出來就是氣血不到,因為只有心到、意到,才能氣到、血到。那我們怎樣扭轉這個趨勢呢?那就需要我們明白自己的本來,而這就要靠圣人出來教化,因為圣人是完全證悟本來了的,他們把本心全部挖掘出來,而且是時時刻刻都在本心之中,所以圣人是念念天理,時時都是良心主事。我們是時時貪念心起,所以我們不斷在做挖掘本性的工作時,表現出來就是“忠孝友悌”,然后再一點一點深入進去。孝并不是說只有孝或不孝一個層面,愛敬之心挖出來以后,孝是有深度和廣度的,而且隨著我們不斷地修持,它是在動的,是可以無窮無盡深入的。所以孝是我們真正仁愛之心外露的一個最真實的苗頭,所以它極其珍貴,因此古人講要“立愛自親始”,做人一定要從孝做起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
“友悌”是兄弟之間的關系,《蒙訓》里講“兄弟如手足”,我們一個身體有手有腳,雖然手不是腳,腳也不是手,都是各自獨立的,但都是從一個身體里面長出來的。兄弟也一樣,兄不是弟,弟不是兄,但都是父母生出來的。就像一棵樹,它有不同的枝,所以對于兄弟之間也容易出一些問題。我們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好像兄弟之間的關系沒有太多問題,但是它會轉移到同學或者朋友之間去。兄弟姊妹雖然是同一個父母生的,但父母對子女難免會有一些偏愛之心,這也是人之常情。比如這個孩子生得好看一點、聰明一點、伶俐一點、懂事一點,可能就會偏愛他一點?;蛘哒f他是老小,更需要照顧,這時父母很自然就表現出某一種偏愛。孩子是靠父母的關愛來得到心靈滋養(yǎng)的,家里如果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父母就關注他一個人,愛是全部給他的,他會感覺到很滿足。但如果突然來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父母的注意力就都被吸引過去了,那么營養(yǎng)就不均衡,兄弟之間就要爭寵,爭寵就是他能量不夠了就要去奪,奪不到就忌恨在心,就會造成兄弟之間的爭斗。所以我們到后天上來,本來的至善之心由于環(huán)境或者不良習慣的作用,會給蒙蔽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如果不明這個道理,家里就是地獄,這是我們不少人都深有體會的。夫妻關系處理不好,父母關系處理不好,子女關系處理不好,天天在一塊兒的人見到就如同敵人似的。生活在這么一個小空間里低頭不見抬頭見,見到就煩了,我們不就是像生活在地獄里一樣嗎?所以這些根本的道理,我們悟到以后你怎么去改變自己?首先就是對現在的痛苦,你要真正覺得這是和你自身有關的,雖然它好像看起來是別人的問題,但卻是你在經受這種實實在在的痛苦,而這絕對是自作自受,所以你只有認為這全是自己的責任時,才有望給它扭轉過來。
古代有個故事講兄弟三人分家,院子里還有一棵紫荊樹不知道如何分,于是三人就商量不如砍下來分三份吧!結果這個念頭一出,第二天大哥就發(fā)現樹枯萎了,因為樹知道自己將會被砍掉,所以就害怕了??吹竭@個情景大哥就心有所動,于是和大家商量就別砍了,結果第二天樹又好了。于是大家說樹都不想和樹枝分開,我們三個兄弟還講什么分家呢?那就算了別分了。后來這家人和和睦睦,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孝門。兄弟的不和實際上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有時候父母為我們操的心我們是想不到的,因為父母不管表面態(tài)度怎么樣,他對子女在內心上都有一個很深的情在里面,只不過有一些情他可能用反面的方式表達而已,但這種反面的表達我們就一點都不懂了。有時候他還會用一種曲折的方式來表達,這就叫苦心。這個苦心我們不到一定年齡,或者沒有那種經歷的時候,也是不能領會的。剛才講的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每一個人都在經歷的,如果這個地方不立志去改,我們的痛苦會沒完沒了,但只要你立下志去做了,那就做一分得一分。
這階段有不少同學上來交流,講在家庭里和父母或其他人的關系,原本是非常對立的,但現在只要是自己變了關系就變了,這就是下面將要講的“正己化人”。什么叫“正己化人”?我們講過政治是“政者正也”,就是當政者首先自己要心正,不是讓你去正老百姓的心,那么多的心你正得過來嗎?這點連佛都沒辦法。所以這個正,你能把握的或者能說了算的只有你自己。夫子講過“其身正不令而行”,武王、商湯這些偉大的君王們,都是以百姓之過為過,別人的過就是自己的過,所以只要看到別人有過就要正自己,這樣做它的結果就是達到一種治,就像水流到大海里似的,這都是自然的。所以正己的目的就是正心,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私欲,因此這個最難放得下。
《大學》里面講的“正心”就是《中庸》里的“致中和”,也就是《中和修持法》里講的“意中”。那么正己為什么能夠化人?這里是不能把正己和化人打成兩截的,不是說我現在先正一個己,然后明天再去正人。正己和化人是一體的兩面,是當下同時發(fā)生的事情。我們在和別人發(fā)生矛盾爭論的時候,總是會糾纏不休,這是為什么?就是當我們想正別人的時候,就像我們腦袋里的軍隊被派遣出去侵略別人的腦袋去了,因為我們要改變別人的思想,你得派出武力。結果是你的兵派到他那兒了,他的兵派到你這來了,雙方勇猛的不斷交戰(zhàn)。因為雙方都想改變對方,卻沒想到我們想改變對方的念頭,其實是對方有個東西讓我們受不了,而這個受不了恰恰是我們不知道的自身某種缺陷。凡人和圣人的區(qū)別就表現在這里,圣人這時候就會發(fā)現這是我自己的問題,趕緊就要正己、克己,他通過別人的鏡子照出自己的問題,然后就要彌補自己。常人就認為我自己難受就是對方的錯,我必須要把對方的問題去掉我才能舒服,所以想法是完全相反的。因此當我們這顆心向外求的時候,就喜歡管閑事,總覺得自己觀點充分、論據充足,但實際效果怎么樣?我們發(fā)現都不好,因為缺乏真正的力量。那么世界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是能夠克制自己私欲的力量,這種心力是最厲害的。我們這樣佩服圣人為什么?就是圣人具備了這種力量,他把一切私欲都克制了,世界上沒有比這種力量更大的。所以夫子教我們要“內自訟”,自己心里要常跟自己打官司,只有自己的本心能夠常常打敗私欲時,我們才算具有了這種力量。
那么正己以后是能夠化人的,什么是化?它和變是有區(qū)別的。變往往是外在形式上的一種變動,而化是內在的,就像一坨冰,溫度高了以后就化開變成水,這樣就看不出來以前固體的模樣了,這就是化,而且化的東西往往是一種徹底地改變。我們中國文化特別講究化,古人稱教育為教化,是指通過教育把人的內在給化掉。它不是依據外在的規(guī)定,讓你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非要你在表面上去服從什么,那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只有通過道德地修持,使人內心明白道理后,然后從里面自然發(fā)出來把自己改變了才算數,這個就叫化。那為什么正己才能化人呢?我剛才講了正己是世上最大的力量,你能正己說明你的力量具備了,當你和對方對立時,等于你先撤退了,他失去了對立的對象還跟誰去對立呢?所以不跟人對立的時候,不就是把對方的問題也解了嗎?這些我們在實際當中只要去做才會有非常真切體悟的。你下次在家庭也好或者和別人吵架也好,當時你可能還沒有想到要正己,因為我們的習性都是要正別人的,突然你悟到我要正己,等你把心真正收回來時,等于你借用了對方的力量來幫助自己,這個時候對方也會很高興,因為他的力量給你用上了。如果對方這時還不知足或者不悟的話,就像王善人講的,兩人對罵,另外一個人不理他,他還在那罵人,就像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他的能量就全消耗了,結果不僅不能持久,而且以后非生病不可。
所以正己化人是我們解決矛盾的金鑰匙,但是要掌握這把鑰匙卻實在是不容易,但是誰要是能得到了,誰就把解決倫常中方方面面問題的方法找到了。這就像我們練太極拳,如果得了法,你練到一定時候,你的身體會告訴你這是真實不虛的。太極拳之所以和別的外家拳區(qū)別開來,就是它這種理念是相反的。一般拳法認為我有力才能起作用,太極拳卻是用意不用力,有力反而就沒勁了。一般來說別人給我們一個力量我們就要反抗他,但是太極拳卻要講舍己成人,太極推手是你推我我不推你,否則那叫頂牛,就不是太極推手了。所以為什么真正的太極大家一百來歲了,可就算年輕人力氣那么大,推在他身上卻根本不起作用,就是因為他已經無我了,一切打他的東西都會反回來打自己,所以你對他越狠,自己受傷就越重。
因此我們中國文化不是一種羊的文化,也不是一種弱者的文化,它是一種超越的文化。它是從陰陽善惡當中,通過認識和把握這種規(guī)律,使人達到一種升華和超越,直至達到至善、自在的一種境地。這個時候你不會和任何人過不去,但任何人都沒法和你過不去,這是我們文化的一種高度,實際上每一個人都可以去達到的。
(此文未經覺中老師訂正)
來自: 不惜身命利有情 > 《待分類》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初叩道門,為什么要從學習經典開始修真
初叩道門,為什么要從學習經典開始修真。有心近道,初叩道門,道長為什么都要我們學習道門經典經文?道門歷代祖師都是慈悲的,為我們留...
真正的忠 |《感應篇匯編白話》/忠孝(3)
真正的忠 |《感應篇匯編白話》/忠孝(3)兒女從小,即為教其常念《感應篇》。忠孝。(白話)為臣之道不只一端,若當宰相,就以正心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為忠;而能以至誠應事的人,他起心動念,就完全不為自...
莊子:“順其自然”,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莊子:“順其自然”,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另一方面,這種順其自然,絕不是逆來順受,道法自然也好,順其自然也罷。自然的含義是“本來就...
蔣秋多杰徹卻教法之精華?——“直視自心,此為凡夫成佛之道”
蔣秋多杰徹卻教法之精華?——“直視自心,此為凡夫成佛之道”文章來源:2022年5月徹卻四安住法會講授:無央師“食坐行立睡談,無論所做...
(兩材料)《禮記·祭義·曾子曰:“孝有三:大孝》、《韓非子·忠孝·記曰:“舜見瞽瞍”》閱讀訓練
(每點1分,答滿兩點給3分,意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文言文參考譯文:材料一:曾子說:“孝有三等:最重要的是敬重父母,其次是使父母不受辱沒,最下等的是能夠贍養(yǎng)父母。”曾子的學生公明僅向曾...
欲修道先立德 明悟道教勸善書中的“學道之方”
欲修道先立德 明悟道教勸善書中的“學道之方”試圖把“善”之道德原則提升至道教教義的主體地位,來豐富其道教教義體系?!陡袘分械?..
細講“十二德目之忠(1)”
《說文解字》里面說道:“忠,敬也,從心,中聲?!敝艺\的人,對人一定是非常恭敬的。下面的“心”字是表示做事要盡心盡力,所以跟心有...
六祖的師父五祖怎么得道的?
六祖的師父五祖怎么得道的?1、?了然守心,則妄念不起,則是無生,故知心為本師。守我本心,則到彼岸。2、十方諸佛悟達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滅,故得不受生死。不受生死...
《論語》的為政之道與陽明心學
“色難”,意思是永遠保持和顏悅色是很難得的,蓋人之面色皆生于心,有諸內必形諸外,孔子教子游敬親,教子夏愛親,不是怕他們不盡奉養(yǎng)...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