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漢文帝時博士,官至太中大夫。提出一系列改革制度的主張,受到文帝賞識。但卻遭到朝中守舊勢力的反對,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憂郁而死。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政論散文和辭賦上。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品有《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等。這些文章疏直激切,感情充沛,富有氣勢,語言生動,具有辭賦化的傾向,是漢代散文中的優(yōu)秀篇章;辭賦的代表作品有《吊屈原》、《鵩鳥賦》,表達了自己不得志的心情,寫得哀切感人。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前179-前118),字長卿,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著名辭賦作家。景帝時,為武騎長侍。后為梁孝王門客。作《子虛賦》、《上林賦》。《子虛賦》中虛設(shè)子虛、烏有二人,分別夸耀楚國和齊國諸侯游歷的盛況;《上林賦》中虛設(shè)亡是公,夸耀天子畋獵之盛,以壓倒齊、楚二國,最后歸之為節(jié)儉,用以諷諫。司馬相如的賦作結(jié)構(gòu)宏大,極盡鋪張,富于文彩,為漢代散體大賦的代表,對后代的辭賦創(chuàng)作影響相當大。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 –約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縣)人。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少年時“耕牧河山之陽”。后從經(jīng)學家孔安國、董仲舒學習。青、中年時期漫游各地,考察風土人情,遍訪名勝古跡,收集遺聞故事,接近下層人民,對于《史記》的寫作具有重要意義。前一零八年,繼父職做太史令;前一零四年,開始寫《史記》。前九九年,即武帝天漢二年,司馬遷因李陵事,遭武帝迫害,受宮刑,加深了他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酷和上層社會黑暗的認識。此后愈益發(fā)憤著書。出獄后做了中書令。經(jīng)十多年的努力,完成《史記》的寫作。大約于武帝末年去世。他的著作除《史記》外還有《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 《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達三千年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是朝代史、帝王史;“表”是各個時期簡要的大事記;“書”是有關(guān)天文、歷法、水利、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專史;“世家”是王侯將相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一般人物的傳記,個別為少數(shù)民族史。五種體例,互相配合,開創(chuàng)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范例。司馬遷居有樸素唯物思想、進步的歷史觀點和批判精神。致使《史記》在思想內(nèi)容上具有自己的特點,如揭露出封建統(tǒng)治者的丑惡陰私,歌頌了被壓迫人民反抗暴虐統(tǒng)治的斗爭和下層人民的可貴品質(zhì),以及歷史上一些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人物等。它的人物傳記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善于通過事件的記述,在尖銳復雜矛盾的斗爭中具體描述人物的言行,采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刻畫出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語言流暢、生動。它把我國傳記文學和歷史散文的寫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對后代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班固和《漢書》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人。著名史學家和辭賦作家。明帝時為蘭臺令史。奉命編寫《漢書》。經(jīng)二十多年的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書中部分“志”、“表”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和馬續(xù)完成的?!稘h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事上起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歷史。全書有帝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計一百篇。八十萬字。班固具有正統(tǒng)的儒家的思想,致使《漢書》雖多取材于《史記》,但缺乏《史記》那樣深刻的見解和批判鋒芒。不過《漢書》也暴露了一些封建統(tǒng)治者的惡行,表露了作者對人民的同情?!稘h書》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有些傳記,人物形象的刻畫也很鮮明。尤其是對愛國者蘇武形象的記述,對后代影響很大。語言簡練,典雅得體。他的辭賦代表作品是《兩都賦》,為漢賦中描寫京都的最早作品。 漢樂府民歌 樂府,本指音樂官署。漢代自武帝時建立樂府。任務(wù)主要是譜寫樂曲,采集改編民間樂曲,供朝廷祭祀、朝會、宴享的需要。也有“觀風俗,知厚薄”(《漢書·藝文志》),供統(tǒng)治者觀納民意的意義。魏晉以后的人就把這部分被采集保存下來的民歌也叫做樂府。所以樂府又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魏晉南北朝至唐代文人模擬這種形式創(chuàng)作的詩歌,也稱“樂府”或“樂府詩”?,F(xiàn)存的漢代樂府民歌見于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共四十多首,大多是東漢時期的作品。這些民歌都是下層群眾“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作品。從思想內(nèi)容上說,反映了人民遭受壓迫、奴役和反抗的情景,徭役、兵役和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婚姻、愛情和婦女的不幸遭遇等,廣泛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藝術(shù)上敘事細致生動,把我國敘事詩的創(chuàng)作推向高峰;形式自由多樣;語言樸實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一些詩還有較為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梁蕭統(tǒng)所編的《文選》。這是一組無名氏的五言詩。約產(chǎn)生于東漢順、桓之后,建安之前。這些詩的作者,多系中、小地主階級的文人。其中有些顯然是仕途的失意者或異鄉(xiāng)的漂泊之士。詩的內(nèi)容比較復雜。多寫夫婦、朋友離別和士人的失意感傷。間或從側(cè)面反映一些現(xiàn)實生活。有的詩表現(xiàn)出對富貴的追求和及時行樂的思想。這些詩的藝術(shù)成就突出。善于把敘事、寫景和抒情融為一爐,自然和諧地表達詩人的感受,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某些細節(jié),細膩真切地表現(xiàn)作者的心情;善于比興,含蓄蘊籍;語言淺近自然,洗練警策。它的藝術(shù)成就使它成為最早成熟的文人五言詩。劉勰稱它是“五言之冠冕”,對我國后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很大影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