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抽動癥? 抽動障礙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的疾病,又稱多發(fā)性抽動癥。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發(fā)性抽動及在抽動的同時伴有暴發(fā)性發(fā)聲和穢語為主要表現的抽動障礙。男性多見,大部分患者于 4~12 歲之間起病?;颊叱4嬖诙喾N共病情況,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強迫障礙(OCD)、行為問題等。 抽動癥的特征? 形:抽動癥狀先從面、頸部開始,逐漸向下蔓延。抽動的部位和形式多種多樣,比如眨眼、斜視、撅嘴、搖頭、聳肩、縮頸、伸臂、甩臂、挺胸、彎腰、旋轉軀體等; 聲:發(fā)聲性抽動則表現為喉鳴音、吼叫聲,可逐漸轉變?yōu)榭贪迨街淞R、陳述污穢詞語等;有些患兒在不自主抽動后,逐漸產生語言運動障礙,部分患兒還可產生模仿語言、模仿動作、模仿表情等行為?;純旱牟∏槌S胁▌有裕瑫r輕時重,有時可自行緩解一段時間。 抽動癥的發(fā)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闡明,近年的研究報道提示可能是遺傳因素、神經生理、生化代謝、免疫因素及環(huán)境因素在發(fā)育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抽動癥的認識誤區(qū)誤區(qū)一:多動癥,還是抽動癥? 多動癥是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注意力的缺陷,同時可能伴有多動沖動行為。學習時小動作比較多,但這些小動作一般不像抽動癥那樣“奇形怪狀”只是動得多(甚至很多多動癥孩子只是注意力難以集中,根本就不多動),但沒有令人反感的“抽動”。當然,抽動癥是指抽動障礙,孩子也常因為不自覺動作多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 誤區(qū)二:抽動癥不能治愈? 如果開始時能積極治療,大部分孩子都能取得比較明顯的治療效果。初次治療1個月內,抽動癥狀就能得到明顯控制。如能接著治療,一般只要接受2~3個月的藥物治療,癥狀明顯改善,就可以進入維持治療,逐漸減藥,直至停藥。不少孩子往往因初期沒能堅持治療而導致遷延,一旦遷延,就可能到了成年仍控制不良。 誤區(qū)三:孩子會越來越傻 抽動癥往往是伴隨兒童發(fā)育而來,隨著年齡增長,病情大部分會自然緩解。實際上,大多數抽動癥孩子發(fā)病時,癥狀并不很劇烈,多表現為眨眼、擠眉、吸鼻、撅嘴、張口、伸舌、點頭等。當病情進展,抽動也會逐漸多樣化,如出現聳肩、扭頸、搖頭、踢腿、甩手等。只有很小部分病兒會出現尖叫或穢語等發(fā)聲動作,而這一般都是因為有明顯的誘因促使其突然加重,如感冒、情緒不佳等。這些表現的確讓人反感,但不會對孩子的智力造成影響,更不會有生命危險。孩子可以正?;顒?、學習和工作,也不會像家長所擔心的那樣,會慢慢變傻變瘋。當然,癥狀頻繁出現,孩子形象受損,會因此影響他的人際關系和自信心、自尊心,形成孤僻、冷漠、怯懦的性格,進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從這個角度說,抽動癥是一定要干預治療的。
治療抽動癥的藥物不良反應明顯,對智力的影響常是家長猶豫要不要治療的原因。任何疾病的治療都是一種利弊權衡的過程,家長的猶豫不無道理。目前,抽動癥并無對因治療藥物(本身病因不明確),但治療方法還是比較成熟的。 抽動癥的治療 治療上主要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康復理療三大方式。 藥物治療:主要對患兒的病情恢復有所幫助的藥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可樂定貼片、氯硝安定、肌苷等。 心理治療:由于本病對人格的不良影響十分常見,有的在抽動控制后仍不能適應社會。所以應強調對因對癥治療的同時,注意心理的治療。心理治療包括行為治療、支持性心理咨詢、家庭治療等。幫助患兒家長和老師理解疾病的性質和特征,減緩或消除父母的擔心和焦慮。合理安排患兒日常的作息時間和活動內容,避免過度緊張和疲勞。對于發(fā)聲抽動的患兒可進行閉口,有節(jié)奏緩慢地做腹式深呼吸,從而減少抽動癥狀。 康復理療:重復經顱磁刺激,主要應用脈沖磁場,對患者腦內遞質產生作用,抽動癥患者發(fā)作時往往腦內多巴胺過度活動,通過低頻刺激從而減少多巴胺釋放,對局部皮質興奮性得到抑制,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經顱直流電刺激,屬于一種無創(chuàng)神經刺激技術,主要是利用恒定的、低強度直流電作用到特定的腦區(qū),從而能夠對患者皮層興奮性進行調節(jié),最終導致大腦功能的變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