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國學研究院師生合影,從左至右為: 講師李濟/教授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 后為助教。時陳寅恪尚未到校 文/岳南 1925年夏,清華學校的國學研究院正式成立。 6月15日,清華校長曹云祥在校內宣布研究院教職員名單: 教授: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 講師:李濟。 助教:陸維釗(同年9月辭職,由趙萬里接任)、梁廷燦、章明煌。 主任:吳宓。 事務員:衛(wèi)士生。 助理員:周光午。 如此精簡干練的教職員陣營,頗為校內外同人稱贊,向以木納寡言的王國維更感欣喜,聲稱正合他早年關于治校之論述:“一校之中實行教授之人多,而名為管理之人少,則一校之成績必可觀矣!” 從當年清華的“官方文件”上看,李濟以大師的身價、講師的頭銜做了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導師之后,擔任的課程先后有普通人類學、人體測量學、古器物學、考古學等,其間還主持了一個考古學陳列室并兼任歷史系教授。 令人稍感遺憾的是,他在清華國學院任教期間,重點指導的研究生只有一個半。一個是后來龍山文化和南詔文化的發(fā)現(xiàn)者、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另半個是徐中舒(徐為第一屆研究生,主要從王國維研讀古文字學與殷周民族史,故在李濟的名下只能算半個) 清華國學研究院所在地 號稱“史上最牛的畢業(yè)證書”。 這張證書從另一個側面為清華研究院共有五位導師提供了“鐵證”。 在清華的日子,李濟與各位教授們關系融洽,但走得最近的當是比自己大23歲的梁啟超,不僅因為梁對李有推薦保舉之恩,更重要的是二人在對待近現(xiàn)代田野考古這門新興學科的看法上具有相同的眼光和熱情。 梁啟超是最早介紹西方考古學理論、方法,并系統(tǒng)總結中國傳統(tǒng)金石學成果極富遠見卓識的史學大師,也是一位非常重視遺址搜尋和田野發(fā)掘的熱心倡導者。在清華任教時的梁啟超正擔任著中國考古學會會長,而這個時候的李濟正是一位血氣方剛,朝氣蓬勃,滿身透著西方文明浸染的富有科學知識與理念的青年才俊,用他自己的話說,像“剛出籠的包子”,熱氣騰騰,許多想法與梁啟超一拍即合,二人遂成亦師亦友的莫逆之交。 由于梁、李都極為重視田野考古發(fā)掘所取得的第一手材料,李濟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后,在梁啟超的鼓動和費利爾藝術館畢士博的支持下,即開始著手讓考古人類學這門新興學科突破厚重的清華園圍墻,把教研課堂搬到田野之間,使其有一個更大的舞臺和更廣闊的前景,于是便有了在中國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質和深遠意義的山西考古之行。 1926年6月,在梅貽琦主持下,清華國學研究院與大學部歷史學系教授舉行聯(lián)席會議,討論組建考古陳列室問題。討論中大家認為:“欲研究吾國古代之文明,人類進化之程序,典籍以外,尤必資藉于實物及遺跡之考察也?!蹦俗h決由研究院與歷史系合辦考古學陳列室,由兩部教授合組一考古學室委員會,公推李濟為主席,主持其事,每年經(jīng)費預算六七千元。 借此契機,這年9月,李濟與北京地質調查所地質學家、清華大學部地質系講師袁復禮同赴山西,開始了調查發(fā)掘古物的田野考古之旅,并很快在夏縣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西陰村遺址。二人組織當?shù)孛窆ぴ诖税l(fā)掘了兩個多月,直到12月30日方結束。 此次發(fā)掘收獲頗豐,共采集了七十六箱出土器物,分裝九大車,于次年元月初,歷盡數(shù)次艱險磨難和幾個晝夜的風餐露宿,總算安全無損地押運到清華研究院。 梁啟超看罷又驚又喜,連夜給就讀于美國哈佛大學考古專業(yè)的兒子梁思永寫信,信中頗為激動地談到了這批出土器物,并詳細敘述了銅器、石器、骨器以及復雜的陶器花紋等問題,并說:“(李濟)所說‘以考古家眼光看中國,遍地皆黃金,可惜沒有人會揀’真是不錯?!?/span> 正在寫家書的梁啟超梁啟超殷切期望在美讀書的梁思永好好研習學問,回國后跟著李濟從事考古發(fā)掘與研究事業(yè)。 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的成功發(fā)掘,是中國人首次獨立進行的發(fā)掘事業(yè),由此揭開了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的序幕,它在以堅實的出土材料否定了瑞典人安特生氏提出的“中國文明西來說”的同時,也標志著現(xiàn)代考古技術在遠東這塊古老大地上生根發(fā)芽。 作為人類學家的李濟由這次成功發(fā)掘而正式轉到了考古學領域探索與實踐之中,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近現(xiàn)代考古學發(fā)展史上開一代先河的大師地位,并以“中國考古學之父”而載入史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