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炙 藥材與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藥材組織內(nèi)部,這種方法稱為“炙”。 由于所用輔料不同,炙又分為下列數(shù)種: 1、蜜炙藥材加煉蜜拌炒的方法稱為蜜炙。蜜炙的操作方法一般有兩種:拌蜜炒: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與藥物拌勻,稍悶,待蜜被吸收后,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松散不沾手為度。此法適用于質(zhì)地輕松,吸蜜較快的花、葉類藥材。 先炒藥后加蜜:將藥材置鍋內(nèi)炒熱,再加入煉蜜與藥材拌炒,至藥材松散不沾為度。此法適用于藥材質(zhì)地堅實,吸蜜較慢的莖、節(jié)、片或種子類藥材。 以上兩種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第一種方法炮制的藥材表面光澤差,但蜜可滲入藥材內(nèi)部;第二種方法炮制的藥材表面色澤較好,但蜜不易滲入藥材內(nèi)部。從提高療效,真正達到炮制的目的來看,以第一種方法為好。 蜜炙能緩和藥材的偏性、矯臭矯味,并與藥材起到協(xié)同治療作用,提高療效。蜜炙多適用于潤肺止咳,補脾益氣的藥材,如款冬花、紫菀、甘草、黃芪、百合、枇杷葉、百部、馬兜鈴、桑白皮等。 蜜的用量視藥材質(zhì)地而定,一般是質(zhì)地輕松,纖維性強的藥材用蜜量宜大;質(zhì)地堅實、粘性強、油分重的藥材用蜜量宜小。 2、酒炙 藥材拌炒加酒的方法,稱為酒炙。 酒炙的方法也有兩種:一種是用適量水將黃酒稀釋,與藥材拌勻后,稍悶,待酒被吸盡,置鍋內(nèi)炒干,取出,放涼即可;另一種是將藥材置鍋內(nèi)加熱,炒至一定程度后,噴灑黃酒,再炒干,此法不易使酒滲入藥材內(nèi)部,造成酒的大量揮發(fā),多不采用。 酒炙可緩和藥材寒涼之性;增強藥材活血通絡的功效;使藥材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以提高療效;還能起到矯臭矯味的作用。此法多適用于活血藥及清熱藥的炮制,如川芎、當歸、白芍、黃芩、大黃、丹參等。酒炙多用黃酒,如用白酒其用量宣減半。 3、醋炙 藥材加醋拌炒的方法稱為醋炎。 醋炙的操作方法是:取定量的醋,用適量水稀釋,與藥材拌勻,稍悶,待醋被吸盡后,置鍋內(nèi)炒干,取出,放涼即可。 樹脂類藥材,如乳香、沒藥等不宜光用醋拌,必須先將藥材置鍋內(nèi)炒至發(fā)亮時,再灑醋,拌炒至干,取出,放涼,否則容易粘結(jié)成塊。 醋炙可增強藥材入血收斂、舒肝理氣、散瘀止痛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矯正某些藥材的腥氣,如柴胡、艾葉、三棱、莪術(shù)、元胡、乳香、沒藥等。 醋炙多用食醋,若用酒醋,則應減量,并需稀釋后應用。 上一節(jié) 煅與淬、制炭 下一節(jié) 鹽炙、姜炙、藥汁炙、酥炙、米泔水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