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dǎo)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后出頭……”從小生活在北京胡同中的我,剛剛下完雨,就約上幾個小朋友一起到墻上找“水?!?。大大小小的“水牛”爬滿整個墻面,我們一個勁兒地碰它們的大“犄角”,縮起來又伸出來。老實的蝸牛無從反抗,只能被我們調(diào)戲著。
“先出犄角后出頭~”這一幕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圖片:張小蜂
這些“水?!庇兄獗獾摹A圓的、灰色的殼,殼上還有暗紅色的色帶。一直以來,我只知道這些“水?!笔俏伵?,后來翻圖鑒才知道它們的名字——條華蝸牛(Cathaica fasciola)。
典型的中國“?!?/strong>
在分類上,條華蝸牛隸屬于堅螺科(Camaenidae)巴蝸牛亞科(Bradybaeninae)華蝸牛屬(Cathaica)。屬名Cathaica源于Cathay,意為“契丹”,是中世紀(jì)歐洲國家對中國,特別是中國長江以北地區(qū)的稱呼。
條華蝸牛是中國北方常見的蝸牛。圖片:張小蜂
華蝸牛屬確實和中國關(guān)系密切,許多華蝸牛屬的種類是我國特有的,我國也是華蝸牛屬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條華蝸牛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東北至遼寧,西北至甘肅、四川,東南延伸到湖北等地,西南可至云南。它的外殼上有一條紅褐色的色帶,環(huán)繞螺殼,這也是它名字的來源。
條華蝸牛是北方城市最容易見到的蝸牛,每逢雨后它們便出來活動,綠籬、墻角、磚縫間都能找到條華蝸牛的蹤跡。南方的朋友最容易見到的則是灰巴蝸牛(Bradybaena ravida)。
灰巴蝸牛。圖片:sunnetchan / inaturalist
補鈣靠吃墻
不同于我們常吃的田螺、海螺等,條華蝸牛是一種適應(yīng)陸地生活的腹足類軟體動物,它依靠細長的腹足“行走”,腹足上具有足腺,可以分泌出無色的黏液,這些黏液可以起到潤滑的作用,所以把它拿在手上爬的時候,常常搞得一手黏糊糊的無色透明液體。這些無色透明的黏液干燥之后,就變成能夠反光的透明或白色膜質(zhì),也是蝸牛在此處活動時留下的證據(jù)。
陸生蝸牛殼的結(jié)構(gòu)圖。圖片:橡樹先生
雖然條華蝸牛非常適應(yīng)陸地生活,但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中它們很容易丟失身體的水分而死亡。所以,如果想觀察活的條華蝸牛活動,可以選擇雨后,以及涼爽潮濕的夜晚,這種時候是蝸牛們集中出來活動的時間。除了有豐富植被的地方,有時候在什么也不長的水泥墻上,也會聚集著一群條華蝸牛。這是因為它們需要豐富的碳酸鈣來幫助形成貝殼,而人為制造的水泥材料,恰恰給它們提供了豐富的碳酸鈣來源。
在非活動時間,常常看到條華蝸牛貼在樹干的縫隙或墻壁上,輕輕把它摳下來,會發(fā)現(xiàn)它的殼口有一層白白的物質(zhì),這是它的膜厴[yǎn]?!皡槨笔锹輾ら_口的蓋子,田螺的厴很堅硬,像大門一樣保護著它,但蝸牛的厴很薄。所以在不適宜活動的天氣里,蝸牛會分泌黏液將自己的殼口封住,保證自身的水分不會輕易丟失。
蝸牛殼厴。圖片:張小蜂
另外,條華蝸牛最大的特點是兩對“犄角”,小時候我以為長長的是它的觸角,短短的是它的眼睛。實際上,這兩對“犄角”都是它的觸角,長的那對叫眼觸角,頂部長有眼睛,而短的那對則稱之為唇觸角,這是陸生肺螺類(蝸牛和蛞蝓)才有的特征。
蝸牛大餐的烹調(diào)方法
包括條華蝸牛在內(nèi)的陸生貝類,多為雜食性,無論是腐爛的樹葉還是剛剛長出的嫩芽綠葉,都是它們可口的食物,蝸牛數(shù)量過多的時候,會對當(dāng)?shù)氐?span>農(nóng)業(yè)、林業(yè)造成一定危害。不過,在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許多自然界里的捕食者能夠控制蝸牛們的數(shù)量。而行動緩慢的蝸牛遇到敵害時,一般只能縮回殼內(nèi),并分泌大量的黏液來恐嚇敵人。
比較有名的蝸牛捕食者,有步甲科(Carabidae)的甲蟲,它會把口器從蝸牛的殼口探進,牢牢咬住蝸牛的肉體,享受蝸牛大餐。
取食蝸牛的步甲。圖片:Emanuele Biggi / FLPA / Minden Pictures
日歷娘の小知識
日本人很早就注意到步甲捕食蝸牛的現(xiàn)象,精靈寶可夢“蓋蓋蟲”和“小嘴蝸”,就是根據(jù)此設(shè)計。這兩只寶可夢擁有非常特殊的進化方式。將蓋蓋蟲和小嘴蝸交換,小嘴蝸會失去蝸牛的外殼變?yōu)椤懊艚菹x”,而蓋蓋蟲得到蝸牛殼成為“騎士蝸?!薄_@實際上是模擬步甲咬住蝸牛的姿態(tài),這時的步甲仿佛戴著一頂蝸牛帽子,十分滑稽。所以騎士蝸牛并不是蝸牛,而是一只戴著蝸牛殼的步甲。
小嘴蝸和蓋蓋蟲的奇特進化方式。或者應(yīng)該稱之為“變態(tài)”?圖片:精靈寶可夢
另外一類捕食蝸牛的動物更加奇特:螢火蟲。螢火蟲會用上顎刺蝸牛,分泌毒素將它麻痹或殺死,然后把消化酶注入到蝸牛體內(nèi),把它變成一鍋“蝸牛湯”。
取食蝸牛的螢火蟲幼蟲。圖片:Kazuo Minato / Natural Production / Minden Pictures
像蝸牛一樣慢下來
蝸牛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它們的外殼可以記錄漫長時間里的環(huán)境變遷。由于陸生貝類的殼比較容易保存,在各個時期的地層中都能找到陸生貝類化石。所以,陸生貝殼的化石,比如第四紀(jì)黃土地層里大量的蝸牛殼化石,可以作為“指示性動物”,幫助我們研究史前的氣候環(huán)境。蝸牛喜歡暖濕的氣候,依據(jù)黃土地層中的蝸?;姆植?,再和現(xiàn)今蝸牛的地理分布等信息結(jié)合,我們就可以了解第四紀(jì)氣候所發(fā)生的變化。
可惜的是,隨著城市不斷地發(fā)展建設(shè),許多適合小動物棲息的環(huán)境變成了瀝青地面,或者被種類單一的園藝植物覆蓋。還有殺蟲劑雪上加霜,蝸牛們的天敵步甲、螢火蟲自不必說,就連蝸牛都在城市里的許多地方覓不到蹤跡。
條華蝸牛。圖片:鄭洋
行動緩慢的蝸牛是非常合適的自然觀察對象,也是我孩童時代最重要的記憶之一。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像蝸牛一樣放慢速度,多留意自己身邊的自然呢?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5年第177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張小蜂。
日歷娘の廣告時間
前陣子給大家推薦了一本TASCHEN出版的《人體解剖圖譜》,本以為內(nèi)容過于硬核小眾,哪知剛一開賣就幾乎被搶空!
?TASCHEN
你們感受一下這種古典主義硬核畫作。
《人體解剖圖譜》成書于19世紀(jì)中葉,現(xiàn)在由德國TASCHEN出版社復(fù)刻。
3000多張精細插圖,以極富藝術(shù)性的形式重見天日。
19世紀(jì)中葉,法國醫(yī)生J.M.布爾熱里和他的伙伴N.H.雅各布耗時20年,繪制了3000多張插圖,完成了這本覆蓋人體各個角落的解剖圖譜。
從骨骼到肌肉,再到器官,這種“一刀切開,看個究竟”的圖譜實在令人著迷。
作者不但要對人體生理構(gòu)造有著細致入微的洞察,還要具備畫家級別的手繪水平。
收錄3000多張精美插圖的《人體解剖圖譜》
原價 198元
果殼商店限時5折,僅售99元
戳下圖開搶
來自: transpacificm > 《動物技能》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螢火蟲-(轉(zhuǎn)載)
其它大數(shù)螢火蟲幼蟲是屬于陸生種類。幼蟲食性 在螢火蟲整個生活史中,幼蟲期是最長,也是最具生態(tài)意義的階段。陸生螢火蟲的天敵主要有真...
Hi,大家好,我是一只小蝸牛
Hi,大家好,我是一只小蝸牛。這一種大概是北方最常見的蝸牛,也是本磚家小時候的重要玩伴之一,正名條華蝸牛(或同屬),學(xué)名Cathaica ...
螢火蟲發(fā)光是什么原理?過去農(nóng)村很常見,為何如今越來越少了?
早些年,走在農(nóng)村的小路上,經(jīng)??梢钥匆姴輩仓酗w舞的螢火蟲,為寂靜的夜晚增添了幾分光芒,有時候運氣好,還能看見成片的螢火蟲點亮天...
蝸牛 - 價值
大多數(shù)蝸牛均有毒不可食用,我國有食用價值的約11種,如褐云瑪瑙蝸牛、高大環(huán)口蝸牛、海南堅蝸牛、皺疤堅蝸牛、江西巴蝸牛、馬氏巴蝸牛...
陸生作:蝸牛的難題——從一個成語到一篇童話
陸生作:蝸牛的難題——從一個成語到一篇童話。螞蟻忙忙碌碌在搬家,經(jīng)過蝸牛身邊好幾回,忍不住好奇,停下來問蝸牛:“嘿,牛哥,你怎...
卷10:螢火蟲(法布爾)
螢火蟲的獵物通常是幾乎沒有櫻桃大的變形蝸牛。我在一個大玻璃瓶里放了一點草,幾只螢火蟲和一些蝸牛,蝸牛大小適中,既不太大,也不太小,主要是變形蝸牛。螢火蟲扭了蝸牛四五下后,我就把蝸牛從螢火...
【優(yōu)秀作文】我是一只螢火蟲
我們先出一名“殺手”將蝸牛拿下,他先爬上蝸牛殼上,然后用了對足將其緊緊抓住,尾足也牢牢吸附在蝸牛殼上,然后用針狀的上顎攻擊蝸牛...
螢火蟲與蝸牛
螢火蟲與蝸牛螢火蟲與蝸牛,對于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的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我迷惑了:螢火蟲看起來那么小巧、柔弱和笨拙,怎么對付得了蝸牛呢?而蝸牛是那么敏感和警惕,它的很多天敵常常拿它無可奈何,又...
愛上傷痛——裸奔的蝸牛(三)
愛上傷痛——裸奔的蝸牛(三)2010-03-03 07:59.蝸牛愛上螢火蟲,就是愛上傷痛!春泥愛上花 海魚愛上蝦 ...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