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的《登高》,崔顥的《黃鶴樓》,歷來最為評家推重,分別被不同的評家推為唐詩本律第一,那么,除了這兩首詩外,還有別的詩曾被詩評家評為七律第一的嗎? 有的。 明代詩評家楊慎在他的著作《升庵詩話》 有這么一段話:“宋嚴滄浪取崔顥《黃鶴樓》詩為唐人七律第一。近日何仲默薛君采取沈佺期‘盧家少婦郁金堂’一首為第一。二首詩未易優(yōu)劣?!?/strong> 這里何仲默薛采君所取“盧家少婦郁金堂”一首,就是初唐詩人沈佺期的《獨不見》。 獨不見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沈佺期是初唐時期著名詩人,格律詩的形式就是在他跟宋之問的手里定型的。這首《獨不見》,《獨不見》本是樂府舊題,但此詩的形式已經(jīng)完全是一首七律。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盧家少婦,泛指年輕貌美的少婦。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玳瑁(dàimào舊讀dàimèi):海生龜類,甲呈黃褐色相間花紋,古人用為裝飾品。玳瑁梁,指畫有玳瑁斑紋的屋梁。 詩的首聯(lián),以華貴精美的居住環(huán)境,渲染少婦高貴的身份,以海燕雙棲反襯少婦孤獨寂寞的心情。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寒砧(zhēn):指搗衣聲。砧,搗衣用的墊石。遼陽:遼河以北,泛指遼東地區(qū)。唐太宗征高麗,克遼東城,以其地為遼州。 少婦所居之地,已是寒秋九月,搗衣聲中夾雜著寒意,之寒意催落了樹木的黃葉,侵蝕少婦的身心,而她在思念著已經(jīng)在遼陽征戍十年的丈夫。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白狼河:今遼寧省境內(nèi)之大凌河。丹鳳城:此指長安。相傳秦穆公女兒弄玉吹簫,引來鳳凰,故稱咸陽為丹鳳城。后常以丹風城指京城。 這一聯(lián),詩人運用了類似現(xiàn)代電影中交叉剪輯的手法,將少婦居處與征夫邊戍地并置在一起。丈夫在渺茫的白浪河音訊不通,京城中的我總覺日夜過得漫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使。流黃:黃紫色相間的絲織品,此指帷帳,一說指衣裳。 究竟是為什么讓我們難心相見,讓我如此憂愁,是誰把那明月清輝灑落在紗帳上。 沈佺期的這首《獨不見》,溫麗高古,辭藻典雅,華美艷麗,意境鮮明。推為唐代七律第一,或未免過譽,但若推為初唐七律第一,則比較恰當。 王夫之評此詩:“從起入頷,羚羊掛角;從頷入腹,獨繭抽絲。第七句獅吼雪山,龍含秋水,合成旖旎,韶采照人。古今推為絕唱,當不誣?!?/str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