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每一個讀書人在意氣風發(fā)的時候,都懷著一腔熱血,有著滿心的報負,但是人生不如意的事情也有很多,在現實面前,有時候一腔熱血也會變成一番感嘆。而我們聽過讀書人感慨最多的莫過于那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但卻不知更令人心寒的是上一句。 這句詩出自乾隆年間一位落寞的詩人黃景仁的筆下,詩名叫雜感。只是相比于這句,上一句更令人心寒,整句詩是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做聲。 整首詩的意思就是詩人想出人頭地,但是卻總不能成功,也只能借詩來發(fā)發(fā)自己的牢騷,來為自己鳴不平,在作這首詩的時候,正是黃景仁20出頭的年紀,但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詩人的內心有著說不出的苦悶。 “十有九人堪白眼”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十個人當中有九個可以用白眼來面對,大概是說這世界上的人沒有幾個是好東西,黃景仁前一句把全世界的人罵了一遍,后半句不可能在罵自己。并且這句話自帶囂張?zhí)翎叺臍鈭?,與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這首詩是詩人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真切寫照,黃景仁雖然不畏詩讖,但是難逃詩讖,而且此詩中的經典之語往往被后世用作諷刺讀書人,可嘆詩人作詩的初衷,你只知道“百無一用是書生”, 卻不知更令人心寒的上一句 閱讀全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