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一生由什么決定? 習慣。 一個人每天的的行為95%都是由習慣決定的,而你怎么做、做了什么決定你可以得到什么,所以可以說是習慣決定了人的一生。 那最重要的習慣是什么呢? 我覺得是主動回應。 一、主動回應是什么? “無論在我身上發(fā)生什么,在這些事情和我的回應之間都有余地,我都可以主動選擇我要回應的方式。” “主動回應”原則,來自于史提芬·柯維的經(jīng)典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很久之前我也把這本書當成是一本雞湯,但是回過頭來才發(fā)現(xiàn),因為這個想法錯過了很多。 書中提到的第1個習慣就是積極主動,但是我這里不想用“積極主動”這個詞,因為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是由語言決定的,很多翻譯的詞可能并沒有那么精準,所以我經(jīng)常對一些外來詞進行重新的定義。 這本書說的積極主動,它的關鍵不是積極而是主動,用積極主動這個詞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解,那主動的對象,其實是回應,所以我這里就用了主動回應這個詞。 主動回應,說的是人對環(huán)境的回應機制,一種是被動回應,一種是主動回應。主動回應就是,人在任何時候都是有選擇權的,不是沒得選。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自控力。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能夠控制自己去做對應的事情。也就是大家說的自律。 比如在生氣和不生氣之間,我可以選擇。 在拖延和不拖延之間,我可以選擇。在抱怨和不抱怨之間,我可以選擇。在挑戰(zhàn)和退縮之間,我也可以選擇。 典型的被動回應: 害怕失敗,不敢行動 逃避困難,害怕麻煩 優(yōu)越感 傲慢 自卑 推卸責任、找借口 拖延 抱怨 嫉妒 自以為是 悔恨,自責 被動回應常用的語式: 我不行... 我沒資源... 太難了,我做不到 我沒有辦法了。 我被迫這樣選擇。 如果...就好了 被動回應回憶通常來說都是符合人的本能的,但是很多情況下被動回應帶來的都是不好的結果。 二、為什么要主動回應 人和動物最主要的區(qū)別就是人能夠主動回應,而動物只能夠被動回應,如果人不用主動回應的能力的話,那其實和動物就沒有什么區(qū)別,就完全是被基因驅(qū)動的機器。 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人總是被動回應決定的,如果人能夠做到主動回應,就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非常非常多的問題,比如傲慢、憤怒、嫉妒、懶惰。很多人會下意識的順從直覺的反應,但事實上不管我們身處何種情況,我們都有主動回應的能力和權力。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故事。 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的親人都被折磨致死。在極端殘酷到令人絕望的環(huán)境中,人還是有主動回應的權利。他說:你可以從一個人身上奪走一切,但有一樣東西除外,那就是人類最后的一項自由:選擇你在任何一種環(huán)境下的生活態(tài)度,選擇你自己的生活方式。 主動回應也是其他所有習慣的基礎。因為人有一種抗拒改變的傾向,所以養(yǎng)成習慣總是很難的。那我們在養(yǎng)成習慣的過程中,就肯定會受到情緒和意識上的阻撓,我們這個時候就要知道我們自己是有選擇權的,我們可以去主動回應,而不是被動的去逃避這種痛苦。 所以如果沒有主動回應的習慣和意識,那要養(yǎng)成其他的習慣就會更加的困難。 三、怎么做到主動回應 主動回應的核心就是兌現(xiàn)自己和別人的承諾從不食言。掌控人生的途徑:1、定目標,并付諸實踐。2、作出承諾,并且兌現(xiàn)。很多人知道什么是對的,但就是控制不住,也就是無法主動回應。 主動回應主要有兩個要點,一個是覺察,一個是改進。 覺察就是當自己被動回應的時候,比如拖延的時候、逃避困難的時候、情緒上來的時候,能夠注意到,覺察是改進的基礎。無法覺察,就無法改進。通過冥想練習能夠明顯提高決策能力。 改進分為三個步驟:1、設計回應方式;2、記錄改進情況;3、復盤反思、調(diào)整回應方式。 比如想改進拖延的問題。 首先要在自己拖延的時候能夠覺察到,“哦,我現(xiàn)在是拖延了”, 然后設計主動回應的方式,拖延經(jīng)常是畏難無法開始,所以可以用微習慣的方式,設計最小化的啟動行為,在3秒內(nèi)開始。比如打開的最小啟動行為就是翻開書,寫文章的最小啟動行為就是打開記事本,做俯臥撐的最小啟動行動就是先趴下。 最后每天結束的時候,要復盤反思自己面對拖延的改進情況,相對于之前是否有改進,如果沒有,要怎么重新設計。 經(jīng)過這樣的練習,就可以慢慢養(yǎng)成主動回應拖延的情況。等一個習慣養(yǎng)成之后,就可以開始培養(yǎng)下一個習慣。最好一次只培養(yǎng)一個習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