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yī)大師李士懋運用石膏經驗獨特,既介紹其常用的石膏藥對配伍,更舉例驗案加以佐證說明,指導臨床實用。 [摘要]國醫(yī)大師李士懋認為石膏藥性寒而不凝,在臨床辨證的基礎上放手使用石膏,視病情變化而增減劑量,使用得當,可斬獲佳效。介紹李士懋臨床應用石膏經驗,從石膏分別與麻黃、知母、人參、生地黃、防風、蒼術等藥對配伍入手,并附其治風溫、暑溫、消渴臨床驗案以佐證其應用石膏經驗之靈活。 第二屆國醫(yī)大師李士懋系河北中醫(yī)學院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醫(yī)教學臨床工作50余年,學驗俱豐。其在學術上堅持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辨證論治,尤重脈診,在臨床上擅長應用中醫(yī)療法治療急癥、心腦血管病及內科疑難雜癥等。筆者有幸侍診于李士懋教授左右,對李士懋教授運用石膏的臨床配伍經驗有所關注與總結。 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入肺、胃二經。本品質重氣輕、辛寒清透,不但能清內里積熱,亦可解肌表熱邪。此正如《疫疹一得》所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熱;性淡氣薄,能解肌熱”?!侗窘浭枳C》以為其“主解橫溢之熱邪”。清代張錫純更贊石膏“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石膏因其體重氣浮,既升又降,表里之熱,得其可除,故有“降火之神劑,瀉熱之圣藥”的美稱。而現(xiàn)實臨床,敢于并善于使用石膏者并非普遍,有醫(yī)者竟畏石膏之寒,卻不明其寒而不凝之理,與黃連之屬自有天壤之別;有雖明其理,而仍不能放膽應用者,有視為用至30 g即為天文數(shù)字,導致棄良藥于高閣,李士懋先生對此深為其明珠暗投感到惋惜。茲總結其臨床常用藥對配伍,并結合其治療風溫、暑溫與消渴驗案加以說明之。 1 石膏與麻黃配伍, 有合有制 石膏與麻黃的典型配伍,可見于《傷寒論》麻杏石甘湯、越婢湯、大青龍湯等方證。對比這幾個方證,可以看出石膏與麻黃的配伍既可以治療“汗出”,也可以治療“無汗”。如治療汗出的麻杏石甘湯與越婢湯中,麻黃與石膏的比例分別為4∶8和6∶8,即石膏用量明顯大于麻黃。而治療無汗的大青龍湯,方中麻黃的用量是六兩,石膏如雞子大,麻黃用量約為石膏的兩倍。由此可見,應用石膏與麻黃配伍,對其宣降清散之用,組劑定量多寡之比,頗多講究,臨證宜活看。 2 石膏與知母配伍, 相輔相成 石膏與知母配伍,見于白虎湯、白虎加桂枝湯、化斑湯等方中。石膏辛甘性寒,知母苦寒質潤,二藥相合,清中有潤,降中有散,相輔相成,可增強清熱解肌、養(yǎng)陰生津之力。如白虎湯用治陽明病熱盛證,患者癥見發(fā)熱、汗出、口渴甚或腹?jié)M、身重、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脈浮滑。本方“用石膏為君,取其辛甘大寒,以制陽明(氣分)內盛之熱。以知母苦寒質潤為臣,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熱,一以借苦寒潤燥以滋陰”。李士懋認為,凡急性熱病,壯熱煩躁者,實舍此莫屬。 3 石膏與人參配伍, 清兼補施 石膏與人參配伍,見于仲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等方劑。觀石膏清熱解肌,甘寒降胃,人參“去熱而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汪讱庵《醫(yī)方集解·瀉火之劑》),兩者相合,一退邪熱,一固正陰,清補兼施。張錫純曾于竹葉石膏湯條下,對石膏與人參配伍解釋說:“能退邪熱者,不能恃用石膏,而恃石膏與參并用,蓋寒溫余熱在大熱鑠錮之余,其中必兼有虛熱。人參得石膏能使寒溫后之真陰頓復,而余熱自消?!贝擞跓岵『笃谥{治,實清補合用佳對。 4 石膏與生地黃配伍, 清上益下 石膏與生地黃配伍,可見于玉女煎、清瘟敗毒飲等方劑。石膏清氣分浮散之熱,生地黃瀉血分潛伏之熱,兩藥一氣一血,一上一下,一清一益,對于氣血同病、上實下虛者頗有益處?!毒霸廊珪氛f玉女煎:“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煩熱干渴,頭痛牙痛,失血等證如神?!逼湟陨鄡惹尻柮鹘洘幔燮鋲褵嵫浄改嬷畤劳?,瀉陽明經脈實熱,重降其火勢之灼烈;配以生地黃增補陰液,潤燥填腎。李士懋認為,此二藥清熱解毒,先平甚者,則氣清血寧,諸經之火,無不自安。 5 石膏與防風配伍, 清透相合 石膏與防風配伍,見于錢乙名方瀉黃散之中。石膏可直入陽明以清熱,敗其熏蒸之熱。然實火可清,伏郁之火不可清。配伍防風,以味辛散其滯,以性溫從其性,疏散脾中伏火,徐清徐散,火郁漸發(fā)?!锻跣窀哚t(yī)書六種》曰:“蓋脾胃伏火,宜徐而瀉卻,非比實火當急瀉也。”李士懋認為,脾胃之火,多實熱壯熱,然由于其為氣機升降之樞,不可忽視其氣機多虛多郁的一面,臨證注意脾胃伏火的清透問題,??商岣忒熜?,而石膏與防風的藥對組合,對于此種病機,實為不二之選。 6 石膏與蒼術配伍, 清化濕熱 石膏與蒼術配伍,見于白虎加蒼術湯、消風散等方?!额愖C活人書》之白虎加蒼術湯是石膏配伍里面清化濕熱的代表方,石膏甘寒清熱以堅陰液,蒼術芳燥化濕邪兼以解表,兩藥配伍,對于濕溫之身熱胸痞、汗多體痛、舌紅苔膩者頗佳。20世紀50年代,北京乙型腦炎流行時,蒲輔周先生就是用此方斬獲佳效的。李士懋認為,濕溫之病,膠結黏膩,邪氣不易分解,使用此藥對,可以清濕化熱,兩擅其功,對于氣分有熱夾濕或濕溫邪熱充斥氣分者均可應用。 7 病案舉例 7.1 風溫案 張某,女,25歲,2014年3月10日初診??却榘l(fā)熱3 d?;颊呷涨俺霈F(xiàn)高熱咳喘,經當?shù)蒯t(yī)院診為“肺炎”;就診時見:咳嗽,咳吐黃稠痰,發(fā)熱,面赤,頭汗出,口渴引飲,煩躁不安。舌苔薄黃,脈滑數(shù)。中醫(yī)診斷風溫,證屬肺熱壅盛。治法:辛涼宣泄,清肺止咳。麻杏石甘湯加味,處方:麻黃 6 g,苦杏仁9 g,生石膏18 g,生甘草6 g,金銀花9 g,連翹9 g,牡丹皮9 g,生地黃12 g,紫菀9 g。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3月17日二診:服藥7劑后,咳嗽減輕,身熱、煩躁、汗出亦除。后以麥門冬湯合千金葦莖湯加減,繼服7劑痊愈。 按:患者汗出而咳,身熱面赤,口渴引飲,李士懋治以麻杏石甘湯加減,此似與《傷寒論》麻杏石甘湯條下之言不符。然此患者之風溫,傳遍急遽,雖三日,已見逆?zhèn)髦畡?,李士懋認為治此不必拘泥于衛(wèi)氣營血之言,而死于句讀之下,實應先安未受邪之地,清透與涼開合用,或可冀截斷其病勢,挽既倒之狂瀾。伏熱內蘊,急欲逆?zhèn)鳎钍宽我詡阶兺槌郎刂畡?,巧施重用,以石?倍劑量于麻黃,較之麻黃四兩、石膏半斤之古方配比,使清瀉肺熱力增而無礙暢表達邪之虞,輔以金銀花、連翹、紫菀之透轉,生地黃、牡丹皮之涼散,未病先防,清血寧血以防“熱與血結”,諸舉共襄,邪方外達。 7.2 暑溫案 劉某,男,8歲,2010年9月27日初診?;純何粗?,家長代述:發(fā)熱3日,伴躁動不安?;純?日前突然發(fā)熱,頭痛,繼而高熱,體溫39 ℃,不思飲食,煩躁不安。昨日起嘔吐頻頻,嗜睡譫語,時伴躁動抽搐。經西醫(yī)腦脊液化驗確診為“乙型腦炎”。今晨患兒發(fā)熱神昏,牙關緊閉,口唇干燥,舌苔質未察,脈不詳,心率120次/分,體溫39.7 ℃。中醫(yī)診斷暑溫,證屬暑溫熾盛,熱入心包。治法:清熱除煩,開竅醒神。擬白虎湯加減,處方:石膏60 g,知母9 g,甘草9 g,金銀花12 g,連翹12 g。2劑,水煎服,日1劑,分4次鼻飼。另予安宮牛黃丸一丸,溶于湯藥中,分4次鼻飼。9月29日二診,患兒未至,家長代述:服藥2劑,體溫降至38 ℃,驚厥、嘔吐已平,能進飲食,仍時有譫妄,大便三日未行,舌苔黃燥,脈不詳。證屬陽明結熱,治宜清熱通下,釜底抽薪。擬增液承氣湯加味,處方:石膏40 g,玄參9 g,生地黃15 g,麥冬10 g,芒硝5 g,酒大黃6 g,甘草6 g,連翹 15 g,紫雪丹(沖服)1 g。2劑,水煎服,早晚溫服。9月29日三診:患兒服上方1劑后,大便通下,體溫降至37.5 ℃,神志清楚,譫語已無,乏力神疲。舌紅少苔,脈濡軟。證屬余熱未盡、氣陰已傷。竹葉石膏湯,處方:生石膏25 g,麥冬12 g,淡竹葉7 g,黨參12 g,半夏9 g,生甘草8 g,粳米1把。5劑,水煎服,早晚溫服,藥盡告愈。 按語:患兒外感實熱疫毒,迅速入里,侵犯心包,而成熱病之重癥。李士懋認為,對熱病重癥、急癥,只要辨證確當,若形體不虛,祛邪當用重劑,其治貴速,藥少力專,直潰病所。本例患兒,李士懋重用石膏,認為其解熱作用遠在他品之上,用之得當勝金丹。此患兒雖年僅8歲,但火勢燔灼,有燎原焚屋之勢,李士懋當機立斷,重投石膏60 g,方收起死回生之效,可謂膽識過人。二診因藥后熱勢減輕,故而稍減石膏之用量,恐其傷及中陽,冰伏凝滯,然患者陽明結熱未除,故而轉以增液潤下為主,如此亦可參見李士懋臨證小心之一斑。三診時,患兒余熱未盡,氣陰已傷,方轉以竹葉石膏湯清熱益氣生津為用,可見證變方亦變,為醫(yī)當圓機活法,萬不可僵化,固守一方,徒戕正氣。 7.3 消渴案 王某,男,68歲,2012年7月6日初診。口干口渴1個月,伴心煩不寐1周?;颊?個月前生氣后出現(xiàn)口干口渴,偶伴面赤頭暈,性急易怒。1周前,患者口干加劇,伴見心煩不寐、急躁難安。經某醫(yī)院住院排除糖尿病?,F(xiàn)患者口干口渴,欲飲涼水,心煩不安,夜寐不寧,二便調暢,舌絳紅少苔,脈數(shù)稍大、尺細。中醫(yī)診斷消渴,證屬陽明有余,少陰不足。治法:清陽明,滋少陰。擬玉女煎加減,處方:石膏 60 g,生地黃15 g,知母12 g,牛膝12 g,麥冬12 g,黃連6 g。7劑,水煎服,日1劑。7月14日二診:患者藥后口干口渴著減,已無心煩,夜寐不寧,舌紅,脈弦數(shù)。繼予玉女煎加減,處方:石膏60 g,生地黃20 g,知母12 g,牛膝12 g,麥冬12 g,玄參12 g。7劑,水煎服,早晚溫服,藥盡告愈。 按語:患者陽明有余,少陰不足。李士懋認為,玉女煎本為“陽明氣火有余,少陰陰精不足”所設,因腎胃二臟上下既濟,津精同源,若精虧火旺,則腎精被胃熱所劫耗,治此者當重胃腑、存津液。本例患者,李士懋重用石膏以清降陽明之熱,澄源沖脈之流;改熟地黃為生地黃以滋奇經肝腎之精血,如此組合,則沖脈下安上靖,諸癥漸平。二診時,患者余熱未盡,擾及陰分,脈已由大而漸收,尺脈稍平,遂去黃連之苦寒,增玄參之甘寒以填補陰精,使陰精足沛方以涵養(yǎng)陽精,陽入于陰,則夜寐可寧。 8 小結 對于石膏在急重癥方面的應用,李士懋對張錫純“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實熱,輕癥亦必用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恒重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之語,甚為折服,認為治療發(fā)熱重癥,石膏當為不舍之品,其用藥要準,用量要大,祛邪務盡,方能救人于危急之中。另酌佐以通里泄熱、釜底抽薪給邪以出路,不致擾及心神。關于服法,李士懋認為發(fā)熱重癥宜多煎徐服,以使藥力常在上中二焦,不致寒涼下侵滑瀉,且使藥力相續(xù)也。 編者按:該文刊載于《山東中醫(yī)雜志》2018年第10期,完整原文見鏈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