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xué)《論語》13.12子路篇——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span> 【白話】 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于世間,一定要三十年時間而后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span> 【釋詞】 王者:王,音wàng ,指王天下。王天下者,指以仁道治天下者。按:學(xué)習(xí)圣人經(jīng)典,當(dāng)要明晰“王霸之辨”?!耙缘路苏?,王;以力服人者,霸”。 世:三十年為一世,也指“父子相繼為一世”。段玉裁:“按父子相繼曰‘世’,其引伸之義也。從(卅)而曳長之?!卑矗和跽?strong>行仁道于天下,必須教而化之,所以需要有一個時間過程。 仁:在上者躬行仁義于上,為政以德,教化大行,則“草上之風(fēng)必偃”,在下者自然感而化之,民心向善,天下太平。《禮·經(jīng)解》:“上下相親之謂仁。”朱子:“仁,謂教化浹也?!?/span> 【先賢精義】 朱子曰:王者,謂圣人受命而興也。 《論語注疏》曰:此章言如有受天命而王天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 《漢書·刑法志》曰:王者乘衰撥亂而起,被民以德教,變而化之,必世然后仁道成焉。 錢穆曰:王者起,一天下而治之,與善人為邦不同,然求仁道之化行于天下,亦必以三十年為期。蓋舊被惡化之民,經(jīng)三十年一世而皆盡,新生者漸漬仁道三十年,故其化易成。 程子曰:周自文武至于成王,而后禮樂興,即其效也。或問:“三年、必世,遲速不同,何也?”曰:“三年有成,謂法度紀(jì)綱有成而化行也。漸民以仁,摩民以義,使之浹于肌膚,淪于骨髓,而禮樂可興,所謂仁也。此非積久,何以能致?” 鄭康成曰:周自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圣賢相繼四世,周道至美。武王伐紂,至成王乃致太平,由承殷紂敝化之后故也。又云:圣人受命而王,必父子相承,而后天下之民能仁也。(《正義》按:鄭以周之王業(yè),肇基太王,歷三世至武王,受命而有天下。武王承大亂之后,勝殷未久而崩。至成王六年,乃制禮作樂,功致太平。以周承殷紂之后,俗敝已久,難可卒化。) 《論語后案》曰:王者承亂離之后,統(tǒng)天下以歸于仁,非三十年不可,周亦如此也。 顏延之曰:革命之王,必漸化物以善道。染亂之民,未能從道為化不得無威刑之用,則仁施未全。改物之道,必須易世,使正化德教,不行暴亂,則刑罰可措,仁功可成。 蔡節(jié)曰:善人涵養(yǎng)至于百年,王者化成。又曰“必世”,蓋其化有淺深,故其效有遲速也。 張栻曰:使民皆由于仁,非仁心涵養(yǎng)之深,仁政熏陶之久,莫能然也。此則非善人之所及矣。 劉宗周曰:王者以圣人受命而王天下,其仁覆之德既以天下為一體矣。然而未仁也。仁則不徒膚革之貫通,而在精誠之融浹。有仁心、有仁聞,而天下各盡其性,所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是也。王者,久道之成,倘亦從一世中轉(zhuǎn)動精神,施為有次第,德教有淺深,非必世何以臻此?天地萬物生于仁,成于仁,圣人全天地萬物之性,亦還之以仁而已矣。此非歲月俄頃之化可知也。惟發(fā)政施仁是收拾天下張本。圣賢俱從肯綮(qìng)處下手,非姑為空言無當(dāng)者。 按:在上位者必先躬自正心修身,為政以德,以仁心行仁政,養(yǎng)民而后教民,制禮作樂,教化萬民,則民自然相感而化于下,道德成焉。且影響深遠(yuǎn),澤被于后。(上下交化,君民一體。) 【附錄】 《漢書·平當(dāng)傳》曰:自元帝時,韋玄成為丞相,奏罷太上皇寢廟園,當(dāng)上書言:“臣聞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strong>三十年之間,道德和洽,制禮興樂,災(zāi)害不生,禍亂不作。今圣漢受命而王,繼體承業(yè)二百余年,孜孜不怠,政令清矣。然風(fēng)俗未和,陰陽未調(diào),災(zāi)害數(shù)見,意者大本有不立與?何德化休微不應(yīng)之久也!禍福不虛,必有因而至者焉,宜深跡其道而務(wù)修其本?!?/span> 《溫故錄》曰:(《漢書·食貨志》)“二十七歲余九年食,然后以德化流洽,禮樂成焉,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卑敢乐狙浴厥篮笕省?,蓋謂養(yǎng)而后教。食者,民之本;饑寒并至,雖堯舜在上,不能使民無寇盜;貧富兼并,雖皋陶制法,不能使強不凌弱。故王者初起,必先制田里,教樹畜,使民家給人足。然后以禮義化導(dǎo)之。言“必世”者,量民力之所能,不迫切之也。 【本章參考書目】 《禮記》《論語集解》《論語注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學(xué)案》《癸巳論語解》《論語新解》《論語正義》《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后案》《漢書》《說文解字注》《溫故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