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都崇州市市中心,有一處園林勝景,它是中國少數(shù)幾處保存至今的唐宋衙署園林之一,也是四川園林中川西園林的代表作之一,這便是罨畫池。
罨畫,意為色彩艷麗的畫,罨畫池始建于唐朝,初名“東亭”,是一座衙署園林。宋時,江原(即今崇州市)知縣趙抃在園中開鑿罨畫池,后經(jīng)蘇元老、陸游等文人的經(jīng)營,罨畫池的園林格局大體奠定,并成為蜀中名勝。
2001年6月,罨畫池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聽詩觀畫亭,位于罨畫池邊西側入口。陸游在蜀州(崇州)兩任通判,留下不少吟詠罨畫池的詩篇,人們可以在亭子里邊賞詩文,邊享受如畫的罨畫池美景。
這株楓楊,已有500多年歷史,俗稱“元寶樹”。
位于罨畫池湖面中央的罨畫亭,初建于道光三十年至咸豐元年,為四重檐攢尖木構方亭,“亭立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罨畫池現(xiàn)存清代各個時期建筑5946平方米,單體形制多樣,屋面造型富于變化,可謂集清代建筑藝術之大成。下圖是月波亭。
在園林景觀營造上,罨畫池取意川西山水,在自然典雅的基礎上融進江南風格,幽靜玲瓏,自成特色。這是爽心榭。
自唐代建成以來,杜甫、陸游、曹學佺等歷史名人曾在罨畫池流連題詠,積淀了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這是風送花香入酒梔。
罨畫池南岸,有鶴琴堂和問梅山館,問梅山館相傳是陸游任蜀州通判時的書房。陸游生平酷愛梅花,他的不少詠梅詩詞便作于此館。
鶴琴堂為紀念趙抃而建,北宋時期,江原(崇州)縣令趙抃帶“一琴一鶴”入蜀,比喻行裝簡少,為官清廉。下圖是暝琴待鶴之軒。
這座位于罨畫池東南角的三曲橋,蜿蜒曲折,形態(tài)優(yōu)美,好似中國古曲“梅花三弄”,演奏出跌宕起伏的美妙樂章。
這是水面風來菡萏香,又稱望月樓,依墻筑于假山上,為賞月、觀荷之佳境。
半潭秋水一房山。
現(xiàn)在,正是賞銀杏的季節(jié)。罨畫池內(nèi),隨處可見金黃的銀杏隨風飄落,其情其景,如詩如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