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抗體做WB,總在目的條帶附近出現(xiàn)非特異性條帶,百思不得其解?開門見山,先長按識別二維碼來測一測原因,CST技術給您詳細剖析解決方案: 有童鞋看到雜帶,只懷疑抗體的原因,測完之后,您還認為—— “非特異性”條帶一定是抗體的鍋嗎? 當然不是。對于CST的抗體,都是內部研發(fā)生產并且經(jīng)過多重交叉驗證之后才提供給客戶的,CST盡全力保證出廠的抗體都具有高靈敏度、高特異性、高度可重復性。如果您用CST抗體出現(xiàn)多條非特異性條帶,除了考慮一抗的因素,您還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 1 . 原因:細胞系傳代次數(shù)過多,蛋白表達譜發(fā)生變化。 建議:使用未傳代或傳代次數(shù)較少的細胞系(不超過15代)進行樣品制備。 . 2 . 原因:與細胞系裂解物相比,原代細胞或組織提取物會傾向于有較高的背景和降解條帶。 建議:1. 用新鮮提取的,經(jīng)過超聲處理的澄清的組織提取物能降低背景。 . 3 . 原因:蛋白被降解。 建議:1. 提取液確保含有蛋白酶抑制劑,并超聲; 2. 蛋白樣品提取后分裝-20℃或-80℃短期保存,避免反復凍融,有條件盡量用新鮮提取的蛋白。 . 4 . 原因:蛋白本身有很多修飾。 建議:查閱文獻,確定目的蛋白是否存在多種修飾,泛素化、糖基化等修飾會讓蛋白的條帶發(fā)生較大的偏移。 . 5 . 原因:所檢測蛋白存在多種剪接體,導致分子量大小不同。 建議:查閱文獻或者通過搜索數(shù)據(jù)庫來確定該蛋白是否存在多種長度不同的編碼mRNA。 . 6 . 原因:蛋白存在二聚體或多聚體。 建議:SDS loading buffer中現(xiàn)用現(xiàn)加β-巰基乙醇或DTT。 . 7 . 原因:樣本存在外源轉入蛋白。 建議:檢查所用樣本是否有過被外源進去帶有標簽的靶標蛋白。如有,更換細胞系樣本。 . 8 . 原因:上樣量過多。 建議:根據(jù)靶標表達情況,梯度上樣跑膠后選擇合適的上樣量,通常20-50μg即可。 . 9 . 原因:實驗操作與CST推薦的步驟有較大出入。 建議:1. CST推薦封閉液用5%脫脂奶粉/TBST,室溫1h; 我們通過兩個案例來具體分析下: (來自客戶技術咨詢案例) 實驗條件:檢測靶標Phospho-Akt (Ser473);使用抗體:CST #4060S Phospho-Akt (Ser473) (D9E) XP? Rabbit mAb;細胞系:MCF7。 問題:出現(xiàn)非特異性條帶。Phospho-Akt (Ser473)(綠色)檢測出2條帶,一條在預測分子量60kd左右,另外一條稍大,兩條bands強度差不多。紅色熒光為內參蛋白β-Tubulin。 圖1 引用自客戶技術咨詢案例 解決方案:建議客戶復蘇傳代較少的細胞,重新刺激、裂解之后,即得到了單一的條帶。 問題分析:AKT激酶由3個分子量非常相近的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組成:AKT1, AKT2和AKT3。Phospho-Akt (Ser473)正常情況下應該只有1條帶,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AKT還可以發(fā)生糖基化、泛素化等修飾,從而造成蛋白大小發(fā)生改變。在這個案例的溝通中,我們發(fā)現(xiàn)客戶之前使用的細胞系傳代超過了25代,所以重新用較少代數(shù)的健康細胞,用了同樣的抗體,最終得到了單一條帶。 國內許多實驗室細胞傳代并不嚴格記錄傳代次數(shù),以至于很多老師使用的細胞自己也都不知道多少代,所以這些細胞系里蛋白表達譜是否發(fā)生變化,甚至這些細胞系是否有被其他細胞或支原體污染等問題也不得而知。因此,我們呼吁老師們重視細胞系的培養(yǎng),定期排查細胞污染,控制傳代次數(shù),只用健康的細胞,確保實驗可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