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找到聽眾的期望 對方期望在這次的對話互動中得到些什么?假設(shè)對方是自己的主管,我們可以從過去的經(jīng)驗中,了解這位主管在會議上希望聽到什么。 倘若這位主管重視的是結(jié)果,我們就不需要在過程上費舌勞唇;相反,主管如果經(jīng)常問到細節(jié),表達時就需要將過程仔細交代并說明。 02 掌握聽眾的背景 每個人因成長學習或生活的背景迥異,想當然,思考與期待的角度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我們在表達前就必須稍微用功去理解,絕對不是憑空想象對方而自說自話。 至于如何在表達前了解對方背景,這也不會太難。 比方說,對方的學歷、經(jīng)歷、資歷、工作性質(zhì)、參與社團或興趣嗜好……這些都可以事前粗略了解,甚至運用網(wǎng)絡搜索也可以一窺對方的好惡傾向。 03 聽眾的需求 一個人在聽他人說話時,如果反應冷淡或沒有反應,那么對方肯定對這次的談話缺乏興趣,而談話的內(nèi)容也不是自己想獲得的信息。 那么,我們要如何掌握對方需求,并適時調(diào)整命中紅心? 一般人對于喜歡并感興趣的事情,肯定會一直追問;對于不喜歡的、沒興趣的信息,必然也會用“哦”“唉”“嗯”等字眼附和搪塞。 甚至用提問的方式來轉(zhuǎn)移話題,這些信號在互動交流時,都是相當容易判斷的,除非我們壓根兒沒注意對方,只顧著自己滔滔不絕地說。 所以,當你在與人聊天或談事情時,請留意對方的語氣。 另外,也得觀察對方是否坐立不安、眼神飄忽、左顧右盼,甚至身體后仰靠著椅背,或者頻頻翻弄數(shù)據(jù)卻未真實閱讀……這些身體語言更是鮮明地傳達“我懶得聽”的訊號,此時多說無益,要么快速改弦易轍,要么就干脆到此為止——因為對方根本不想再聽,也聽不進去。 一旦了解對方的喜好之后,再依此設(shè)定主題表達,立刻就能引起聽者的共鳴,不但記得住你所說的重點、內(nèi)容,甚至能重復敘述,讓你的話完全成為對方的記憶。 有句話叫“里應外合”,假如我們將精準表達比喻為“外在的技巧”,讀心術(shù)就是“內(nèi)在的心法”,兩者結(jié)合運用,表達功力將更上一層樓。 說不清楚、說了后悔、有口難言? 終結(jié)你所有看過卻用不出來的說話書 《 快思慢講 》說話技巧 溝通 職場 公式 李飛彤丨著 東方出版社丨出版 李飛彤,ACMC國際注冊Meta-Coach、GCDF(全球職業(yè)規(guī)劃師)、美國TOP10講師Zig Ziglar課程合格授權(quán)講師,從事培訓講師工作二十年,已為上百家企業(yè)進行培訓授課,其中包括中國移動、中國石化、華為技術(shù)、中國銀行、美的空調(diào)、TCL等,李老師認為,說話也是有公式的,一開口就能說到重點,百分百提升好感、達成目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