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則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嘉慶進士。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湖廣總督任內(nèi),禁止鴉片,卓著成效,為禁煙派的代表人物。旋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的輸入。次年到廣東,嚴令英美煙販繳出鴉片二百三十七萬斤,在虎門當眾銷毀。1840年1月任兩廣總督。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嚴密設防,使英軍在粵無法得逞。后因受投降派誣害,被革職,充軍新疆。后起用為陜西巡撫,攫云貴總督。
林則徐銅像
林則徐一生剛直不阿,光明磊落。他的書體源流于歐陽詢,詩宗白居易。其書法特點結構嚴謹,沉穩(wěn)厚重。西安文物商店現(xiàn)藏林則徐于道光庚子年(1840年)手撰“十無益”碑石,反映出書者匠心獨具的書運風格和扎實的書法功底。由于精心保護,雖經(jīng)百年風雨歲月,碑文仍字跡清晰,為中國現(xiàn)代史中的一方歷史見證和碑刻精品。
“十無益”碑石
林則徐親手所撰“十無益”碑系使用關中地區(qū)獨有的青麻石所刻,碑石長66.5厘米、寬51.5厘米、厚6厘米,四角稍圓,刻碑的作者和年代不詳。碑文落款系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天所書。全文共80字,碑中“行止不端”與“博學無益”處至上而下已斷裂,“端”字瀝痕較重。碑陰原有小楷文字所存,現(xiàn)已模糊不清。碑陽右側(cè)邊沿留有約八個字偏旁隱約可見,故應有其他碑刻與其相接。
“十無益”碑碑文如下: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時運不通妄求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淫惡肆欲陰騭無益。
落款為“道光庚子春日林則徐敬書”,鈐方形篆書陰文“林則徐印”,陽文“少穆”印各一方。
“十無益”碑拓片
細觀此碑書體結構,體不深藏,意不露鋒,碑刻藝術刀法嫻熟,線條流暢。以斜切刀和沖刀技法混合使用,所刻文字邊沿規(guī)整,字口較深,突出了大巧若拙的藝術效果,使整體碑刻更富有層次。
該碑篆刻確切年代需進一步考證,但其上限應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此碑所書年代為“道光庚子春日”,即道光20年(1840年)之春,正是林則徐被任命為兩廣總督之即,忙于應付內(nèi)外大事之時,此時刻碑的可能性較小,另所用碑石也不具備南方特點。而此碑發(fā)現(xiàn)于西安,則刻碑的下限應考慮為清代咸豐初年。在林則徐死后,于咸豐二年(1852年)時任陜西巡撫張祥河,為紀念林則徐道光二十六年曾任陜西巡撫,奏請朝廷,獲準在陜西省城(西安)為林則徐建立專祠。此碑的發(fā)現(xiàn)也許應與這段歷史有相關之處。
在欣賞“十無益”碑書法藝術和碑刻技法的同時,碑文所著內(nèi)容更值得人們關注和研究。它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道德觀念的精髓,更包孕著書家的修養(yǎng)、秉賦及人生的處世哲理,既是一篇安身立命的人生哲言,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書法名篇。此處,試對碑文作一解釋: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在碑文的起首,作者勸喻人們在互相交往時要誠心誠意,與人為善。否則自己所處的風水再好,也無法為自己帶來好運氣。
不孝父母奉神無益:“不孝”,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念中,被視為“十惡不赦”的行為之一。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盡孝道,整天毫無虔誠之心地求神拜佛又有什么用呢?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一母同胞的兄弟尚且都不能和睦相處,那么與朋友的交往又怎能長久呢?此句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明了“家和萬事興,人和萬事成”的道理。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使人知書達理、端正行止,“世間萬物事,惟有讀書高”。如果只是讀書,而不認真嚴格規(guī)范和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的書讀的再多也是沒有用的。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傲氣十足、盛氣凌人,只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這種人即便是有了博大的學問,滿腹經(jīng)綸,也往往滿足現(xiàn)狀,停步不前,又怎能再獲取更新的知識呢?告戒人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謙虛謹慎,成功的大忌就是自滿與驕傲。
做事乖張聰明無益:乖張,執(zhí)拗也,不講情理。如若一味違反事物發(fā)展自然規(guī)律,聰明的智慧非但無法得以發(fā)揮,還常常會反其道而行之,“聰明反被聰明誤”。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元氣”,亦稱“原氣”,指維持人體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zhì)與活動能力。告戒人們要珍惜自己內(nèi)在的生理機能,清心寡欲,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才是最佳的長壽之道。
時運不通妄求無益:“時運”,即機遇。指一切事物形成和發(fā)展的外部機會、條件。人們要想獲得成功,不僅要面對現(xiàn)實,時刻充實提高自己,同時還要善于抓住機遇。
妄取人財布施無益:“布施”,以自己的財物于人?!肚f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肆意搶奪別人的財物,又將它們用來布施于人,以換取自己的利益,從中究竟能得到什么呢?
淫惡肆欲陰騭無益:“陰騭”,《書·范洪》“唯天陰騭下民”,意默默地使安定,轉(zhuǎn)指陰德。如果一個人肆意放縱邪惡的欲望,那么,積陰德又有何用?
綜觀此碑碑文,文字通俗易懂,見解獨特深奧。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保留了中國古代封建思想的印痕,又表現(xiàn)出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其可貴之處至今仍值得我們后人借鑒。
(本文主要考証內(nèi)容來自摯友鄭義先生,於此致謝于2006年6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