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武宗朱厚照,自明朝嘉靖皇帝以來,都被認為是一個喜好游玩、淫樂的昏庸之主。與其他習慣深居皇宮發(fā)號施令的皇帝不同,朱厚照好亂樂武,特別喜歡領兵打仗。 如果只是口頭上熱愛軍事也就算了,明武宗甚至還親臨戰(zhàn)陣,與數(shù)萬蒙古軍好好地打了一仗。而這場戰(zhàn)役,正是后世爭議度極高的“應州大捷”。 明武宗當權時,被稱為“小王子”的蒙古達延汗悄悄地在草原中崛起。明武宗繼位之初,達延汗便屢次進攻明朝邊塞。 為了擊破達延汗,明武宗不顧文官反對,親自帶兵出關。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親自帶領5萬大軍與達延汗的5萬騎兵在應州相遇。 戰(zhàn)斗打響后,明軍出師不利,不僅沒有打敗蒙古人,反而被他們分割成兩部分。眼看明軍就要失敗,明武宗遂親自出馬來援。被分割的明軍見皇帝親臨,遂軍心大振,擊退了蒙古軍。第二天,達延汗見討不到便宜,遂向北撤軍。明武宗一直追到朔州,才放棄了追擊。而應州之戰(zhàn),也就此結(jié)束了。 然而在在清點雙方損失時,爭議點卻出現(xiàn)了。按照明朝官方史書《武宗實錄》記載,此役明軍斬獲16顆首級,自己犧牲52人,重傷563人。當時,應州聚集了10萬大軍,發(fā)生了6次激烈戰(zhàn)斗。明武宗參戰(zhàn)后,雙方連續(xù)打了6個時辰,交手百余回合。甚至連明武宗自己也險遭不測(乘輿幾陷)。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雙方死傷卻如此之小,令人匪夷所思。 同時按照明武宗的說法,自己是應州之戰(zhàn)的勝利者。但從“人頭比”16:52的結(jié)果來看,簡直得不償失,看不出任何“大捷”的樣子。 因此后世對于這場戰(zhàn)役,評價非常低。公元1521年,明武宗神秘死亡,藩王出身的嘉靖皇帝繼位。嘉靖帝完全否定了應州戰(zhàn)役。應州之戰(zhàn),明武宗本來給了部下將士許多封賞,而嘉靖皇帝幾乎將之全部剝奪。后世學者,對于明武宗的出戰(zhàn)行為也多持貶低態(tài)度。比如明史大家孟森曾評價:“武宗之昏狂無道,方古齊東昏、隋煬帝之流,并無遜色,應州之戰(zhàn)乃玩鬧之舉”。 但是對于應州之戰(zhàn),也不全是貶低的態(tài)度。例如清修明史認為,應州之戰(zhàn)后“是后歲犯邊,遂不敢大入”。也就是說,達延汗在沒有對明朝進行大規(guī)模的征伐。在這里,許多人就要問了,那么應州之戰(zhàn)到底是勝仗還是敗仗? 在筆者看來,明軍所斬獲的16個首級,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金鑰匙。我們必須解決一個問題:奪取16個首級,是否意味著只殺了16個敵人。 草原人都講究葉落歸根,男兒戰(zhàn)死后,一定要尸首完整地埋入故鄉(xiāng)。因此,自古以來草原諸民族均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搶回死者尸首者,可以得到死者的妻子和財產(chǎn)。《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也就是說從匈奴時代開始,這條規(guī)矩已經(jīng)有了雛形。成吉思汗統(tǒng)一漠北后,他將這條規(guī)矩變?yōu)槌晌姆?,將之編入《大札撒》中?/p>
因此在戰(zhàn)斗中,蒙古的戰(zhàn)士們都會竭力搶回戰(zhàn)友的尸首。即使到了明朝時,成吉思汗的法令仍在發(fā)揮作用。雖然這個法令對于蒙古女人很不公平,但客觀上確實加強了蒙古人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按照明朝的軍法,蒙古人的首級是非常值錢的,砍一個韃靼首級,可得50兩銀子。這在當時可是一大筆錢。因此在明蒙交戰(zhàn)中,明軍和蒙古人往往會因為一具尸體反復拉鋸。對于蒙古人來說,戰(zhàn)友尸體意味著女人和牲畜。對于明軍來說,這具尸體意味著銀子。 但在搶奪尸體的爭奪中,更善于馬術的蒙古人技高一籌。為了不讓明朝士兵割走首級,蒙古人往往將三人編成一組,其中一人專門負責用鉤子和套索搶回戰(zhàn)友的尸體。隨后將尸體往備用馬匹上一扔,然后揚長而去。因此終明朝一代,明軍即使獲得了勝利,斬殺了許多敵人,但斬獲的首級卻不多。斬殺100個敵人,奪取10顆首級就算多了。 回到應州之戰(zhàn),達延汗雖然遭遇了挫敗,但主力未損。因此有余力與明軍爭奪尸體。根據(jù)記載,5萬明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步兵。從機動性來說,達延汗的5萬騎兵,要遠強于明軍??梢韵胍?,絕大部分尸體都被來去如風的蒙古人搶走了。而沒有敵人的首級,就沒法準確預估敵軍的傷亡。而這,也是造成“應州之戰(zhàn)”羅生門的最大原因。 在筆者看來,明武宗確實贏得了勝利,否則為何達延汗在此后沒有大規(guī)模入塞搶掠?將應州之戰(zhàn)說成是“應州大捷”,應當沒有問題。此外,明朝的文官也不樂見明武宗勝利。自明英宗慘敗于土木堡后,明朝重文輕武之風日漸猖獗。 恐懼于君主再遭擒獲,文官們曾極力反對明武宗出塞擊胡。在文官們看來,明武宗就是一個昏主,他們可不想給他安一個好評價。 為此,他們還在殺敵數(shù)上做手腳,故意將不能客觀反映敵軍傷亡情況的首級數(shù),與本方的死傷數(shù)作對比,將應州之戰(zhàn)寫成了一場敗仗。直到今天,仍有人受他們誤導,將應州大捷視為大敗,讓明武宗白背了500年黑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