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6世紀(jì),斯拉夫部落從中歐平原向多瑙河中游地區(qū)遷徙。公元7世紀(jì),斯拉夫部落向巴爾干半島北部山地和多瑙河下游擴(kuò)散。 古保加爾人是匈人后裔,匈人西征時移民歐洲,在阿提拉帝國崩潰后,游牧于南俄草原頓河一帶。 公元6世紀(jì)末,突厥人統(tǒng)一亞洲草原,并隨后以蒙古高原、中亞草原為基礎(chǔ),分裂為東、西突厥。南俄草原也開始突厥化。 古保加爾人被迫向草原邊緣遷移,一部分向多瑙河下游遷移,一部分伏爾加/卡馬河河口一帶遷移。 伏爾加河河口的古保加爾人與烏拉爾人融合,形成“伏爾加保加利亞”。 不過,今天在伏爾加/卡馬河口的“韃靼斯坦共和國”(喀山為中心)并不是“伏爾加保加利亞”人的后裔,而是蒙古西征的產(chǎn)物,只不過融合了部分保加爾人。真正還能算古保加爾人后裔的是一支被稱之為“楚瓦什”的民族,在韃靼共和國西北部,與之接壤的“楚瓦什共和國”。 公元7世紀(jì)末,多瑙河下游的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互相融合成為“保加利亞”。 多瑙河下游由喀爾巴阡山與巴爾干山脈圍成一個面朝黑海的開放式盆地。巴爾干山脈也是多瑙河下游平原,與“巴爾干半島”的地理分割線。 多瑙河下游可以分為三部分:東北部的多瑙河三角洲,多瑙河北部的瓦拉幾亞平原(今羅馬尼亞境內(nèi)),多瑙河南部的平原、臺地相間地貌(今保加利亞境內(nèi))。 保加利亞人很難融合達(dá)契亞地區(qū)(包括瓦拉幾亞平原、特蘭西瓦尼亞高原,摩爾多瓦丘陵),因?yàn)?/span>羅馬經(jīng)營這里一個半世紀(jì),這里已經(jīng)由羅馬-色雷斯人融合形成“拉丁化達(dá)契亞人”,也就是現(xiàn)在的羅馬尼亞人。 失去了多瑙河的天然屏障,也由于拜占庭帝國還需要應(yīng)付東面的阿拉伯帝國,公元9世紀(jì)上半葉,保加爾人還從拜占庭手里奪得了塞爾維亞(多瑙河以南部分)、馬其頓北部高地(也就是今天的馬其頓共和國部分)、巴爾干山脈之南的北色雷斯地區(qū)(今保加利亞南部)。拜占庭還保有東、南色雷斯、南馬其頓、愛琴海沿岸地區(qū)。 由于靠近巴爾干半島的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最終還是斯拉夫化了,只留下“保加利亞”這個有點(diǎn)游牧基因的稱號。 在大摩拉維亞國,代表西斯拉夫人引入東正教的第二年(公元864年),保加利亞的大汗也宣布皈依東正教,并且去除掉最后的游牧印記——“大汗”的尊號,改稱為“大公”。之所以加入東正教的陣營,是因?yàn)楸<永麃喨藨汛е斩苏碱I(lǐng)西羅馬一樣的夢想,伺機(jī)未來接受拜占庭的資產(chǎn)。為此,保加利亞人一直與此時代表西羅馬勢力的法蘭克人保持默契,沒有爭奪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一帶的地方,所以這一帶目前信仰天主教。 從公元7世紀(jì)末至11世紀(jì)初,這一階段的保加利亞,有時也會被稱之為“保加利亞第一帝國”。1018年~公元1185年保加利亞基本是在東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1185年,保加利亞人趁東羅馬帝國陷入與庫曼人戰(zhàn)爭中無法脫身,起義成功建立了保加利亞第二王國。1397年,第二王國被奧斯曼帝國吞并,開始了長達(dá)500年的統(tǒng)治。1946年9月15日宣布成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