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吳語保護,我們可以做什么? ![]() 本文來自網友初塵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公眾號觀點,歡迎討論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由我來幫大家探討一下,保護吳語,我們可以做點什么。 2017年馬上要結束了,今年吳語保護方面,獲得的成果有很多。在吳語學堂、蘇白學堂、吳語公眾號三個大社團的努力下,我們有了吳語拼音、吳語辭典、蘇州話拼音教程。但是目前吳語的情況仍然不容樂觀,最近網上有相關統(tǒng)計顯示,說吳語的青少年比例相當低。確實是到了要保護的時候了。有人認為保護吳語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下個命令,在中小學開設吳語課程,這樣就能保護吳語。我認為,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其實,無論在什么國家,政府最終的決定,必須有社會多數人的認可,并且達到一種共識。所以,我們必須先讓吳語保護工作有一定的基礎,所謂拋磚引玉,才能引起社會的認可和政府的關注。 目前我們可以做的有這樣幾塊:一是吳語規(guī)范,二是教程、資料、網站、辭典、輸入法;三是輿論宣傳。其中,輿論宣傳最為重要。我們把輿論宣傳放在最后探討。 我們先說第一大塊:吳語規(guī)范。目前這方面做得比較差,可以說幾乎沒有規(guī)范。 1.吳語沒有統(tǒng)一的拼音方案。目前有吳語學堂【www.wugniu.com】拼音方案,但是方案有爭議,并且沒有詳細的文件資料。目前最詳細的方案是蘇州、上海,但是其他方言點的資料大量缺乏,這里邊需要很多人來做。 2.吳語沒有比較好的正字方案。比如吳語特有字怎么寫,用正字、本字還是俗字,仍舊有爭議。本字很多是眾說紛紜,或者定義很隨便不夠美觀。比如蘇州話俗字“辣?!钡谋咀质恰霸谠S”,到底用哪個?大家都在爭論。我這里建議能夠盡可能制定出一種比較美觀、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方案。吳語盡量給人一種雅觀的感覺。我不能接受“辣?!保驗榻o人一種亂七八糟的感覺,可讀性比較差。如果用“在許”,反而大家感覺比較文雅。 3.吳語沒有共通音。粵語能夠保有一席之地主要有個粵語共通音,而吳語并沒有大家認可的共通音。其實,在1950年代初有吳語共通音,叫做“江南普通音”的,融合蘇州、上海、越劇等音,但是因為1956年推廣普通話而中斷,目前相關資料有一部分,但是仍舊缺乏很多。1930年代,吳語各地通話程度相對現在較好,不同地區(qū)往往使用上海蘇白(一種被上海本地口音影響的蘇州話,通行于江蘇、上海)或者越劇音(被官話影響的嵊州話,通行于浙江)作為標準。標準音如何制定,吳語內部如何交流,仍舊是個問題。目前沒有標準音,吳語各地差距越來越大,訛變也越來越大。我這里建議以傳統(tǒng)的吳語音系為準。 我們再說第二大塊:吳語學習資料。 1.教程:這個是學習的途徑。其實本地小孩和外地人很多愿意學習吳語的。但是目前吳語教程很少有質量非常高的。一般買到的都是非常簡單的,課文、詞匯安排、語法講解、配圖等各方面都不太講究。我建議,以仿照外語書籍,如《標準日本語》來編寫吳語教程。目前,做得比較好的是蘇白學堂,拼音教程已經可以從B站觀看了。至于將來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2.資料:光有教程還不夠,還要有配套的學習資料、研究資料。包括對學習者還有研究者的。面向學習者,比如與教材配套的知識總結、語法總結、詞匯總結、練習題、吳語科普等等,類似參考書。面向研究者,書籍、論文資料是否收集全?資料是否覆蓋更多方言點?資料是否能夠共享?通過什么方式共享? 3.辭典:辭典是工具書,方便大家查詢。目前,比較全的是吳語學堂的辭典,涵蓋吳語很多方言點。但是目前仍舊大量缺資料、缺人手、涉及版權問題。做得比較好的是蘇州話,資料比較多。其他方言點比較少。還有一個問題是,只有網絡版沒有手機版。因為現在手機用得比較多而且方便,如果能夠有吳語手機辭典,可能會更加方便。 4.輸入法:輸入法是輸入的工具。在輸入的時候能夠糾正發(fā)音,并且方便打出吳語特有字。但是目前輸入法仍舊非常粗糙。進一步開發(fā)需要很多人的支持。當然如果大型的輸入法能夠加入吳語方言點就更好了,其實公司加一個很方便的,但是沒有相關人脈,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我們再說第三大塊:輿論宣傳。輿論宣傳是重中之重。輿論宣傳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引導有興趣的人,主要是本地青少年來學習吳語、傳承吳語,二是引導不感興趣的人至少不排斥吳語保護。 1.要解釋清楚吳語有什么用。這是最關鍵的。吳語的作用,很多人馬上會想到江南文化。其實這個理由非??斩?。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現實和功利的。吳語的作用必須解釋通,必須和自身利益相關,于公如何有利,于私如何有利。才會讓更多的人來學習和傳承。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1)學吳語,智慧致富。為什么?以吳語為載體的內容,諺語、歇后語、小說、故事,是江南商業(yè)文化的基礎,與現代市場經濟社會相符合。比如蘇州話中的諺語非常多,很多都是近代,尤其是民國形成的商業(yè)經驗和社會經驗。比如諺語“一塊布丁十塊金”(投資要找到目前不足的地方,才有商機,才能賺錢);再比如歇后語“好衣裳打補丁——蝕本”(某些領域做得人太多了,你就不要介入了,否則要虧本),這就比較符合現在浮躁的商業(yè)投資。往往一個人弄了大家都弄,最后很多人虧本。再比如“十座金山也堆不出半個蘇州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靠的不是簡單的堆錢,是人的素質的提高);“親兄弟明算賬”(再親近的人也會因為利益沖突而產生矛盾,最好是明算賬,大家比較公平);“清官斷案也要看三色”(再公正的法官,也要對比雙方與在自己的親疏、以及雙方實力的強弱,沒有絕對的公平,所以我們要注重自身實力的發(fā)展);“人小鈿多飛來橫禍”(你錢很多,但是沒有實力和社會地位,很快錢成為禍端,因為有很多實力強的人盯著你的腰包)等等。這些俗語,不僅蘇州話,在其他吳語方言也大量存在,這是經驗的總結,時代變了,人心沒有變,商業(yè)活動中大家心態(tài)變化不大。所以這些熟語,是江南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對我們現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的生存很有幫助。失去吳語,江南的商業(yè)文明受到很大的沖擊。除了熟語,吳語商業(yè)方面的詞匯也比較多。比如普通話“AA制”是現在從西方傳來的,但是吳語以前就已經有了,叫做“劈硬柴”。 (2)學吳語,品味歷史。吳語保存了明清時代的漢語傳統(tǒng)詞匯。比如四大小說里邊大量舊詞匯“饅頭”(包子)“親眷”(親戚)“吃酒”(喝酒)等,都保存在吳語里邊。而普通話中有很多詞匯并非漢語詞匯,如“胡同”(蒙古語·小巷)、“呵護”(滿語·照顧)、“時間”(日語·時辰、辰光)等。因為北方受到少數民族影響較大,由于政治、文化實力的不對等,所以很容易本土詞匯為外來詞匯取代。所以,保存吳語就是保存漢語的過去,了解我們漢語的歷史、詞源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3)學吳語,糾正發(fā)音。吳語保存了古代中國的語音。輔音中比如濁音。北方人學習英語日語往往會犯一個錯誤,就是用不送氣音取代濁音,比如bdgjvz很多都是錯誤的。元音中,吳語的元音數量和豐富程度是中國所有方言最多的之一。所以江南人學習外語,發(fā)音比較標準。其實這個并非是江南人的財富,而是中國古代漢語的精華。因為漢語在元朝之后大范圍的變化,發(fā)音大量簡化、模糊化,相反在南方還有保存。 (4)學吳語,傳承文化。吳語流失的背后是整個江南文明的系統(tǒng)性流失。比如我們可以研究下方言保存比較好的四川、廣東等地,你會發(fā)現他們不單單是方言,而且戲劇、曲藝、飲食、服飾等文化都是非常好的。這個社會是贏家通吃的社會。以蘇州為例,蘇州有多少家川菜館、粵菜館,有多少本地菜館、江浙菜館?相反你見過外地有多少上海本幫菜、蘇幫菜、杭幫菜、紹興菜?連江南的茶葉“龍井茶”“碧螺春”都在逐漸被“普洱茶”“竹葉青”取代。蘇繡、宋錦知名度正在下降,相反蜀繡、蜀錦等知名度都在上升。如果哪天再做個飲食統(tǒng)計,蘇州肯定也是一敗涂地。究其原因,實際上是朋友圈的原因。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傳播什么文化。比如一個圈子大家都講蘇州話,聚餐肯定以江浙菜館為主,因為大家都吃得慣。如果大家都說普通話,一般都是去大眾口味川菜館等等。再比如大家用蘇州話,就可以交流很多蘇州的東西。但是大家說普通話,你說蘇州的東西可能就有人不喜歡。所以,吳語一消失,談到江浙的地方就少了,自然全面衰敗。 (5)學吳語,保護自身。語言是最好的人群識別工具,失去母語就失去結塊的能力,在未來的競爭中落敗。社會很多就是靠裙帶關系的,除了親戚朋友同學哪個圈子人最多人脈最廣?同鄉(xiāng)圈子。人家老鄉(xiāng)來了江浙滬都是會老家話的,同鄉(xiāng)圈就會更加緊密。人家比你多個老鄉(xiāng)圈子,有時候競爭中就是差那么一點點。四川人、潮汕人、客家人、廣東人在外地打拼,很大程度靠老鄉(xiāng)圈。遇到不平,大家一齊發(fā)出聲音。遇到利益,自己內部消化。所謂人多勢眾,一片散沙不結塊是不行的。世界是靠實力說話的世界。我們應該多出去走走,外地很多地方是靠實力說話的。一旦我們的長輩從本地的各個崗位,尤其是政府部門崗位退下來,如果我們再不團結不知道誰來保護我們的利益?雖然大家都是中國人,但是內部也是分關系親疏、實力強弱的。美國也有WASP圈子(白人、英國移民、新教徒)控制社會上層,猶太人控制財政。很多事情不是讓步就可以,甚至越讓步矛盾越大。比如上海人怕被說排外,結果就不怎么說上海話。一些政策也不傾向于上海本土的文化,弄得上海人似乎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中國各個民系只有平等相處,才會真正和諧。
2.要多發(fā)文章圖表,告訴大家吳語危機。就像這次一個小小的方言使用率統(tǒng)計圖,就能有這么大的關注度。讓吳語保護力量又增加了一點,反對吳語保護的力量有小了一點。一方面讓大家知道吳語危機,爭取同情,另一方面也讓大家心里有個數,保護吳語不是排外。我建議,除了這種統(tǒng)計,比如全國飲食、飲食和方言的關系、方言和經濟發(fā)展的關系,江浙滬貢獻給全國各地多少錢等等,都可以調查起來,網絡統(tǒng)計不要管如何科學嚴密,而是拋磚引玉。引起大家關注,自然會有人做調查。我們要告訴大家,我們江南人為全國貢獻了大量稅收、科學家、生存空間,而現在我們要保護吳語,合情合理。 3.要多科普漢語知識、中國文化知識。比如吳語、粵語、普通話等,都是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漢語的語音、詞匯。幾幅圖、幾張表來說明,吳語、粵語、普通話等方言有一個怎樣共同的母親?目前各存有哪些特點。這都是有現成材料的。再比如江南飲食的源頭、江南服飾的源頭、江南戲曲的源頭等等。讓大家知道吳語也是漢語的一部分,江南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并且保留了大量的精華。江南文化是我們的。進一步爭取大家認可。 4.要多消解江南網友浮躁自負心理。目前部分江南人缺乏自知之明,網上把自己家鄉(xiāng)吹上了天,發(fā)展如何如何好,GDP如何如何高,得罪了很多人。也給我們吳語保護增添了不少麻煩。人和人是平等的。GDP高不代表人是否更好,相反只會因為人少、政治地位不高,在人際交往、法律、商業(yè)活動中比較吃虧。如果我們在沒有自知之明,反而心態(tài)自負,那么,連同情的人都很少了。我們可以去了解民國的蘇商浙商,那時候在全國各地跑,因為人少,與主流風俗格格不入,最后不能全身而退,家破人亡的事情也很多。我們江南人少地方下,在中國是小民系,生存是不容易的。我們很多地方的權利、關注度與北方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不是去賣弄,是爭取同情,爭取平等。 5.要多引導大家平權意識。包括語言權等各項權利。爭取平權完全正當正義。要認識清楚自己,有自知之明。我們是小民系,小民系怎么生存?弱者有弱者的生存之道。對人夾著尾巴做人。所以我們要學會以弱者的心態(tài)來說話。在別人面前要顯示我們不惹事也不怕事的一面。比如以“人和人是平等的,我們去外地都是入鄉(xiāng)隨俗,為什么你們不能?”來取代“上海人素質就是比你們高”。江南人歷史上很會搞社團。復社、南社都是在蘇州開始,和明清政府博弈,維護一方人的利益。民國時候江南人非常團結,江浙財團控制上海很多地方,就連青幫老大都是蘇州人、上海人。可惜現在我們這種組織能力在失去。組團遇到事情沒有章法,講不清楚道理,不能做到大家都公平。其實這和一群人的管理能力、知識水平、邏輯分析能力很有關系的。加入你來參與一個社團,能夠引導大家分工合作、井井有條、平等相待,并且發(fā)生矛盾馬上就有人能夠調解,力保公平嗎? 6.要告訴大家保護方言并不困難。很多人說方言和小語種消失是大勢所趨,因為世界上每年都有很多種語言消失。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每年消失的往往是小語種,多?。咳丝谏儆?萬。別說吳語,就連蘇州市區(qū)話就有200多萬,所以存在語言保存的基數。教育對語言的影響是很大的。蘇州話的消失主要是教育中的缺失。比如一段時間學校禁止使用蘇州話,造成一個年齡段的孩子不會說蘇州話。但是恢復起來也是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不用說猶太人的例子,西方一些地方(比如加泰隆尼亞)1980年代自治之后,教育采用當地語言,本來式微的語言馬上就復興起來。而像明治維新的日本,本來漢字全國識別率不到5%,漢字和漢字詞對于普通日本人來說就是一門新的語言,非常難學的語言。但是經過20年教育,日本的漢字識別率幾乎達到100%,并且大量的漢字詞匯充斥生活。所以,吳語興亡都在教育。 最后,我有一個祝愿,希望2018年,是我們吳語逆轉趨勢,走向復興的一年。謝謝大家。 |
|
|
來自: 黑夜之光gxa6ml > 《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