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綠標聽小妃睡前故事 【第60期】 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三步,第一步: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第二步:經(jīng)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第三步:當眾出孩子的丑。 前兩條都是暗搓搓地火上澆油,第三條才是真正的殺手锏。 毀掉一個孩子,一定要當著外人面貶低他,讓他羞愧到無地自容,產(chǎn)生自慚形穢的心理。 01 光是聽著都是些讓人欠揍的話語,但現(xiàn)實中卻有不少父母是這樣做的,認為只有大人才需要臉面,孩子哪知道什么是面子,打是親罵是愛,更高更嚴的要求下才能更好成長。 青少年教育欄目《少年說》中,一名高一女孩走上勇氣臺,訴說著自己心底的委屈。 “別人家的家長,就算脾氣再大,也會關(guān)起門來教育。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氣說上來就上來,完全不顧及旁邊有沒有其他人。” 不料,這位媽媽聽后卻當場質(zhì)問:“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在這位媽媽看來,維護媽媽的威信遠比女兒的面子重要,盡管是在這樣的一個場合,依然繼續(xù)數(shù)落著女兒的不足。 母女倆人雖然在最后達成了和解,可女孩臨下臺時的委屈仍然清晰可見。 很多家長習(xí)慣了隨時隨地批評孩子,不論錯大錯小,上來就是一頓情緒宣泄式的打罵,卻沒想到這種大庭廣眾下的批評,不但不能讓孩子反思自我,反而傷害了他們的自尊,想要逃離。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市普蘭頓學(xué)校的校園內(nèi),鐫刻著英國哲學(xué)家約翰·洛克的一句名言: “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之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02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成長成什么樣子,在于拿筆的人勾勒了什么樣的線條,渲染了什么樣的色彩。 每個孩子都是脆弱的,脆弱在于他們對世界一無所知,只能依靠身邊最親的人來判定這個世界,甚至是自己。 教育學(xué)博士杰恩·梅杰,在《雙向教育》中提到:“因為孩子無法判斷自己是什么樣的,所以他們會全部接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你說我好,我會努力變得更好,你說我不好,我便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朋友小圓,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但她私下里跟我說,經(jīng)常因為別人的一句評價,情緒崩潰,懷疑自我,喪失勇氣。 小時候,父母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跟她作對比,動不動就說“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怎么這么蠢,都教了幾遍了還是不會做”。 父母從來看不見她的優(yōu)點,學(xué)習(xí)成績被當做唯一的評判標準,稍有不慎,還會招來惡劣批評“你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別整天瞎想,你能干成啥啊,你啥也干不了”。 慢慢地,她開始接受所有的“事實”,自己就是不行,不管再怎么努力,都不會像別人一樣優(yōu)秀。 更痛苦的是,只要別人稍加指責(zé),批評的話語就如同針扎一樣,會再次刺痛著受傷的傷口。 曾經(jīng)看過一篇文章,有網(wǎng)友說:“我特別羨慕自信的孩子,因為他們就算是錯,也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 這句話擊中了很多人的內(nèi)心,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是后者,我們讀懂了其中的無奈,因為經(jīng)歷過一樣的心理創(chuàng)傷。 03 沒有不深愛著孩子的父母,我們愛著自己的孩子,卻有時候總是言不由衷,給孩子心中留下一道道傷痕。 或許孩子還小,還不會反抗,甚至根本意識不到這是一種傷害,但傷害就像是一粒種子,一旦被種下,就不會輕易再消失。 就像是在墻上釘了一顆釘子,就算是拔掉了,留在墻上的釘眼也很難再消除。 孩子的自尊,說到底就是他尊。自尊是指自己對自我的一系列評價,以及產(chǎn)生的一些心理認知,而孩子還不能進行自我評定的時候,別人給予的他尊就是他們的自尊。 孩子很小,但尊嚴很大,孩子的面子比我們想象中的要重要。 打壓式教育和大庭廣眾下的批評,不會讓孩子看到你的用心良苦,只會讓孩子感受到害怕與恐懼,甚至是想要逃離,失去對家人的信賴 。 而那些我們平常羞于表達的愛意或夸獎,會讓他們建立心底的認同感,畢竟在每個孩子面前,父母都是超人,父母的話語便是對錯的標準。 所以,無論在什么情況下,記得給孩子留些面子,給些尊重,讓他們成長為有自信有尊嚴的人。 今天的小妃故事音頻內(nèi)容,教會小朋友在生活中要存好心說好話,不傳播負能量。正如《弟子規(guī)》所言:“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