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因為工作繁忙,再加上公眾號日更,時間太寶貴了。基本上不敢答應(yīng)外出,除非是實在推不開老友的邀請,否則一概都回絕了。 但最近一個是老友相邀,一個是同事推薦,去了常州兩所學(xué)校,卻感到了講課的快樂。無論是給老師們講,還是給學(xué)生講,自己都覺得愉快。 回頭看到公眾號上,一位老師和一個學(xué)生的留言,我被深深打動,并且反思我究竟講了什么,何以他們會被感動。葉瀾老師說,經(jīng)驗 反思=成長,我認(rèn)為是很有道理的,反思是老師成長的必修課。 一個教師的留言是這樣的。 那是一個燠熱的夏日午后,為了完成所謂的繼續(xù)教育課時,我們?nèi)淌苤籽琢胰杖サ酵瑵?jì)中學(xué)。其時有一位穿著淺色短袖的男老師,戴著眼鏡,初見并不驚艷,普通話也不特別普通,可是,可是,他的講座,把瞌睡蟲全趕跑了!一段陳銘的演講,一段烏鴉喝水的改編,一段學(xué)生《假如我就這么死了》《假如你就這么死了》的對話,一首“讓鳥飛走,還籠子自由”的詩歌,讓我記住了這位有趣,有情,有理的老師一一他叫王開東! 那是一個春日的午后,我們辦公室的迷妹們聽說王老師來常作講座,都幸福得一口氣趕完了期中卷的批改,興沖沖地來見他。黑馬王子還是那么有趣,有情,有理,而且,比從前更神采飛揚,更帥了!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全程無睡點,我們都變成了愛聽故事的小孩,容易流淚的小孩,容易感動和激動的小孩,讓人回味無窮的講座啊! 王老師的血管里流淌著孔子的血液,王老師的內(nèi)心有愛,眼中有光.每天能讀到你的文章,真好! 看到這段留言,似乎我奔波的勞累一下子就緩解了。這就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寫一個留言都追求格調(diào)。 她用了兩段來做比較。第一次寫外貌,寫普通話,然后轉(zhuǎn)折寫我的名字,因為這是初見。 或者是她的誤記,我印象中好像沒去過同濟(jì)中學(xué),但那有什么關(guān)系呢,她所記得的講課內(nèi)容都是真實存在的。 到第二段,居然“幸福改完了試卷”。試卷是我們最怕批的,居然幸福地批改完?聽講座居然興沖沖的?這也太夸張了。這一次不寫外貌,不說普通話,因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已經(jīng)彼此馴養(yǎng)過了。 最后這一段才是最精彩的。“我們都變成了愛聽故事的小孩,容易流淚的小孩,容易感動和激動的小孩。” 在學(xué)校我也是如此,組里好幾個老師說,最喜歡聽我講故事,我也不知道真假,但我看到了她們眼睛里的光。 有一次,我回家對程老師說,我們學(xué)校有幾個年輕教師,最喜歡聽我講故事,就像小孩一樣。想不到這不是我自己的感受,今天確認(rèn)了。看來我還有講故事的天賦。只是我講的不是故事,都是事實。 作為老師我也是如此,也許因為我寬容,我不說教,也不刻板,既然可以朝聞道,也可以夕聞道,何時聞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的過程是不是愉悅,充滿著發(fā)現(xiàn)的快樂。我把這概括為講小道理。 從生活中入手,講最小的我們最切身的小道理,治大國如烹小鮮。同樣道理,一盤小鮮可察人情,半部論語能治天下,小道理囊括萬象。 第二個留言是一位學(xué)生的。 老師今天聽了你的講座,我心里想:哎幼還不錯呦。然后看了您公眾號上發(fā)表的關(guān)于教育的文章,我心里想:您真了不起!(真心實意的這么想)在我有限的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xué)校度過,也深覺教育的不公,這種不公使我一度自卑,自我懷疑,成為一個“喪”青年,周圍像我一樣的同學(xué)還有很多,厭學(xué)的同學(xué)其實占有大數(shù)。 但是,作為學(xué)生,我們不敢發(fā)聲。因為說了沒用,家長不會理解,所謂的“教育者”也不會理解,于是我們繼續(xù)做那個佛系青年吧。 看您的文章時,我?guī)状螠I水涌上眼眶,原來有人想我們所想,這種被理解的欣慰感好似一股無形推力,足以支撐我們走過一段路,正如您今日講座所說,您也許就是我的“同行者”。所以,請您一定繼續(xù)跟進(jìn)您對教育的看法的文章,盡管我明白您文章中“人微言輕,說了也白說”的無奈,但請您相信,您的理解足以鼓勵很多像我一樣的人走過一段征途!一切自認(rèn)為的徒勞皆有意義,能拉一個是一個。兩個月后,我也可以重新獲得“有自己思想”的權(quán)利,追求曾經(jīng)為了考學(xué)放棄掉的興趣和熱愛嗎? 如果說第一則老師的留言,讓我覺得欣喜,這一個學(xué)生留言則讓我沉重。 我的第一個感受是,孩子之所以能夠接受我,是因為我還能夠說人話。我們究竟有多久沒說人話了?我們究竟有多少有思想的孩子,在教育的不公中,尤其是在分?jǐn)?shù)判斷代替價值判斷的評價中,產(chǎn)生自我懷疑?然后破罐子破摔成為一個所謂的“喪”青年? 其實我并不知道“喪”的含義,但隱約覺得應(yīng)該是外表上垂頭喪氣,內(nèi)心里失去了激情,行動上隨波逐流。 后來查找資料,才找到“喪”的由來。日本著名管理學(xué)家大前研一,曾寫過一本書《低欲望社會》,副標(biāo)題叫“胸?zé)o大志的時代”,他感嘆道:“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干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 如果說日本青年是主動陷入了低欲望,我們則更多的是看不到希望,被迫變成了低欲望的青年。下層往上層的通道非常擁堵,很難打通。很多青年不再相信越磨礪越光芒、越努力越幸運,而是感嘆努力未必會成功,干脆過一天是一天,“喪”文化風(fēng)靡網(wǎng)絡(luò)。 從教育中來看,孩子們被無休止的作業(yè)和考試擠壓,沒有自由,找不到自我,看不到希望,失去了愛,逐漸頹廢和彷徨,進(jìn)而形成了一種無所謂的姿態(tài),變成了一個佛系青年。 我的第二點感觸的是,我沒想到信任的力量會有這么大。汪國真詩歌說,我原本只想收獲一縷春風(fēng),沒想到你給了我整個春天。其實孩子的要求很低很低,但長期以來,不少教師強調(diào)師道尊嚴(yán),以高高在上的傳道者自居,壓抑了孩子的天性,但老師們卻渾然不知。 我提醒自己,一定要蹲下來,要謙遜,要無限相信孩子的潛能,要把課堂完整的還給學(xué)生,老師只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和同路人,舍此教師的價值在哪里呢?沒有讓孩子保持人格獨立,沒有讓孩子學(xué)會自主學(xué)習(xí),這樣的老師是不合格老師。 第三點感觸是,孩子對我徒勞努力的鼓勵。我當(dāng)初說,要救大海邊被擱淺沙灘的小魚,能救一個是一個。因為每一條小魚都在乎。孩子卻認(rèn)為能拉一個是一個。徒勞的背后意義重大,這對我的激勵是巨大的。我們的努力好像沒有意義,西西弗斯推石頭上山好像也沒意義。但不屈服本身就是意義,有事做當(dāng)然更是意義。 最后的疑問震撼人心:兩個月后,我也可以重新獲得“有自己思想”的權(quán)利,追求曾經(jīng)為了考學(xué)放棄掉的興趣和熱愛嗎? 之所以震撼,孩子重新獲得有自己思想的權(quán)利,這就意味著孩子本來是有自己思想的權(quán)利,那么這個權(quán)利去哪里了?誰剝奪了整個權(quán)利?思想難道與考試水火不容?這是為什么? 孩子為了考學(xué)放棄了興趣和愛好,為什么考學(xué)就要放棄興趣愛好?放大興趣愛好,然后為興趣愛好考學(xué)不是更好?最讓我傷心的是,孩子用的是問號,他自己也不確定。張愛玲的《半生緣》中,失散了十幾年的戀人顧曼楨與沈世鈞,別后重逢時說了一句最動人最樸素也最凄艷的一句——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是的,我們再也回不去了。人不能兩次踏進(jìn)同一條河流,河流會變,人也會變,一切都變了,此地此刻此人與彼時彼地彼人,怎么可能一樣呢?但我能問誰呢,問蒼天?問大地?問世人?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但誰也不知道,誰也不能告訴我們,曾經(jīng)失去的思想還能夠找回嗎?曾經(jīng)失去的興趣還保存如初嗎?還有就是,能夠拾起的思想還是思想嗎?能夠找回的興趣還是原來的興趣嗎? 與清風(fēng)舞,共明月醉 投稿:wkd001@126.com 合作:heimawangzi14249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