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傷暑者。乃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陽相火用事之時也。炎熱大行。爍石流金。草萎河涸。人或傷之則發(fā)熱自汗。面垢背寒。倦怠少氣。以暑消氣。氣消血散。與傷寒相類。此是夏間即病。非冬傷寒至夏發(fā)為熱病也。當以脈別之。傷暑脈虛無力。蓋因氣血消散。致血虛弱。傷寒則血泣而閉。脈緊而有力。大不同也。傷暑病者。身熱惡寒頭痛?;?A title=醫(yī)學百科:往來寒熱 rel=summary target=_blank>往來寒熱如瘧。煩躁渴甚。眩暈。嘔吐泄瀉?;钀灢磺濉F涿}陰陽俱虛。緩而微弱。皆由傷暑之所致也。暑者六經氣之一。能與風濕并合為病。循經流入諸臟。但與寒不相得。故有暑濕風溫之證。暑濕者。惡寒反熱自汗。關節(jié)盡痛。頭目昏眩。手足倦怠。不自勝持。此并傷暑濕所致也。風溫者。頭痛身熱常汗出。體重喘息。四肢不收。嘿嘿欲眠。此由先傷風后傷暑所致也。風濕溫病者。煩渴引飲。心腹冷痛。燥悶。口干面垢。惡寒風。饑不能食。眩暈嘔噦。此伏暑中風濕所致也。中暑所以脈虛者。蓋熱傷氣。而不傷形也。且暑者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是以暑喜傷心。令人身熱頭痛。狀類傷寒。但背惡寒面垢。此為異耳。甚則昏悶不知人事。手足微冷。煩渴口噤。或吐或瀉?;虼驖M。此皆暑氣所為也。暑氣入肝則眩暈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痹。入腎則消渴。小便不利。若發(fā)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fā)熱甚。下之則淋甚。傷暑中其實一病。但輕重不同耳。中暑背寒面垢。其面如涂油。類纂云。面垢者陽證也。一名面塵。若塵埃之著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但覺倦怠。四肢卻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痰逆惡寒者。橘皮湯主之。不惡寒者。竹葉湯主之。頭痛惡心。煩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最妙。問中暑何故灑灑然毛聳惡寒。答曰。經云。四時八風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多不明中暑?;蜃鳠岵》ㄖ沃?。復用溫熱藥。必致發(fā)黃斑出。更為蓄血。尤宜戒之。四時之內。惟夏一季是人脫精神之時。最難調攝。心旺腎衰。腎化為水。至秋漸凝。及冬始堅。當此之際。正宜溫藥補助。飲食亦當稍熱。飲冷食生皆致病之因也。況暑毒多從口鼻入。凝于牙甲。遠行作勞人。遇止息須嗽口勿咽。如覺入咽寧嘔去之。蓋夏月伏陰在內。腸胃冷滑易于傷動。暑毒一入。遍于五臟六腑。為病最急。夏月小有感冒。無問風寒暑濕。頭痛寒熱。煩躁昏悶。霍亂瘧痢。皆當先服五苓散。然后隨證以他藥主之。其實豬苓、茯苓利水道。白術、肉桂有實表之功。若用以治病無有不愈。其或正當隆暑之時。無病以五苓散例為夏間常服之藥。但知可以解暑除煩。而不知內有澤瀉最能伐人腎氣。腎者人之根本。當根本不充之時。輕進是藥。將以為利適以為害。可不謹哉?,嵥殇浽啤8裟晡遘呱⒉豢煞?。服之殺人。良以此也。一時昏中者。切不可便與冷水。并臥濕地。上法當以熱湯先灌。及用布衣蘸熱湯熨臍下及氣海。續(xù)續(xù)以湯淋布上。令暖氣透徹臍腹。候其蘇省。以溫熱水化蘇合香丸灌之。進以黃連香薷散、五苓散。若體虛者冷香飲子?;魜y吐瀉來復丹。二氣丹。夾食則用胃苓湯。若挾風則其脈沉而浮。證有搐搦。當于黃連香薷散內加羌活煎服。卻不可作驚癇治之。多致不救。若并生姜或蒜各一塊嚼爛。以湯送下立醒。或生蔥一二莖亦可?;蚓膬?A title=醫(yī)學百科:乳頭 rel=summary target=_blank>乳頭各七壯。或令人口噓心前。令熱湯人噓。皆備急之法也。夏月炎熱。人冒涉途路。熱毒入內與五臟相并。客邪熾盛郁瘀不宣。致陰氣卒絕。陽氣暴壅。經絡不通。故奄然悶絕謂之。然此乃外邪所擊真臟未壞。若便遇救療。氣宣則蘇也。夫熱不得太冷將息。得冷即困。此謂外卒以冷觸其熱。熱毒蘊積于內。不得宣發(fā)。故悶絕而死也。 方 御愛姜蘇丸 (出傳信適用方) 治中暑惡心頭疼。煩躁。生津止渴。 紫蘇葉(五兩揀凈)烏頭肉(二兩切炒)甘草(生三分)桂心(半兩去粗皮)香薷葉(半兩揀凈)生姜(切洗焙干一分)木瓜(干者二兩生去皮瓤切焙)檀香(半兩銼屑)上為細末 縮脾飲 (一名香薷縮脾飲出和劑方) 治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飲食生冷 過 多。致霍亂吐瀉者。吐利霍亂后服熱藥太多。致煩躁者。并宜服之。 縮砂仁草果仁(煨去皮)烏梅肉(凈)粉草(炙各四兩)白扁豆(炒去皮)干葛(各二兩銼)上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碗。煎至八分去滓。以水浸冷。旋旋服。以解煩。欲熱欲溫任意。高年人加附子二兩。煎如前法。暑月以此代熟水飲之極妙。名增損縮脾飲。一方用干姜炮一兩。咀煎。澄清汁服。治脾弱胃寒不思飲食???A title=醫(yī)學百科:舌干 rel=summary target=_blank>舌干燥。不生津液。功效如神。一方有生姜。無粉草。一方有香薷。傷暑發(fā)熱頭目痛。用以吞消暑丸。一方無干姜。一方無白扁豆。潔古云。轉筋吐瀉不止者。其病出中焦。陰陽交而不加。發(fā)而為痛也。此最為急病也。不可與分毫粥飲。谷氣入胃則必死也。治有兩種。渴欲飲水者。是為陽氣多。五苓散主之。不欲飲水為陰多。理中湯主之。 解暑三白散 (出和劑方)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陰陽氣逆。霍亂嘔吐。小便 不 利。臟腑不調。惡心頭暈。并皆治之。 澤瀉白術白茯苓(各等分)上咀。每服一貼。水一盞。姜五片。燈心十莖。煎八分 清暑益氣湯 (出濟生拔粹方) 治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有所遠行 勞 倦。逢大熱而渴??蕜t陽氣內伐。內伐則舍于腎。腎者水藏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 髓虛。足不任身。發(fā)為骨痿者。生于大熱也。此濕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 于陽明。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于動作。胸 滿氣促。肢節(jié)沉疼?;?A title=醫(yī)學百科:氣高 rel=summary target=_blank>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閉。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BR> 痢出黃如糜?;蛉玢锷?。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蚝股僬?。血先病而氣不 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其天暑濕令則一也。 宜以清燥之劑治之。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多則氣泄。今暑邪干衛(wèi)。故身熱自汗。以黃 甘溫補之為君。人參、橘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術、白術、澤瀉 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 。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寒。借甘味 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者微寒。救夫暑之傷于庚金為佐 。 黃(一錢汗少減半錢)人參(半錢)升麻(一錢)澤瀉(半錢)蒼術(泔浸一錢)炙甘草(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個)白術(半錢)神曲(炒半錢)麥門冬(去心三分)黃柏(酒洗三分)當歸身(三分)橘皮(半錢)青皮(去白二分半)上同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大溫服。食遠。劑之多少臨臥斟酌。得病皆由飲食勞倦。損其脾胃。乘天暑而作病也。但藥中犯澤瀉、豬苓、茯苓、燈草、通草、木通淡滲利小便之類。皆從時令之旺氣。以瀉脾胃之客邪。而補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從權而立之。若于無病時濕熱脾旺之證?;蛐”阋褦?。腎肝不受邪者。誤用之必大瀉真陰。竭絕腎水。先損兩目也。復立變證加減法于后。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外發(fā)。陽氣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以益真陰。脾胃不足之證。須少用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之藥也。使行陽道。自脾胃中右遷少陽。行春令。生萬化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諸經右遷。生發(fā)陰陽之氣。以滋春之和氣也。脾虛緣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必須用黃最多。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三者皆甘溫之陽藥也。脾始虛肺氣先絕。故用黃之甘溫。以益皮毛之氣。而閉腠理不令自汗。而損其元氣也。上喘氣短懶語。須用人參補之。心火乘脾。須用炙甘草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甘草最少??仲Y滿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虛。腹中急縮。腹皮急縮者。卻宜多用之。若從權加升麻以引之??肿筮w之邪堅盛。卒不肯退反行陰道。故使引陽道上行。若中滿者去甘草??壬跽呷ト藚ⅰH缈诟?A title=醫(yī)學百科:嗌干 rel=summary target=_blank>嗌干者加葛根。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又宜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熱火。火減則心氣平安。如煩亂猶不能止。少加黃連以去之。如氣浮心亂。則以朱砂安神丸鎮(zhèn)固之。如心下痞。亦少加黃連。氣亂于胸為清濁相干。故以橘皮理之。能助陽氣之升。又助甘辛為用也。夫長夏濕土客邪大旺??蓮臋嗉由n術、白術、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氣太勝主食不消化。故食減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復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此三伏中長夏正旺之時藥也。凡暑月間。忽有男女老幼昏悶不省人事。手足搐搦?;?A title=醫(yī)學百科:角弓反張 rel=summary target=_blank>角弓反張。如小兒驚風之狀?;蛏贤孪聻a。其熱如火。皆因伏暑兼感風而得此證。當服枇杷葉散。如鄉(xiāng)村僻地無問藥處。只以枇杷葉炙去毛為末。用西瓜一個搗汁。調葉末灌之。醒然無事。誤投他藥十有九死。近俗治沙證。不問感冒暑濕風寒。飲食所傷。凡覺頭疼。渾身壯熱。手足指末微厥冷。先以艾煎湯試。如吐即是其證。及有腹痛。手足冷者亦是。(出經驗良方)用五月蠶蛻紙碎剪。安碗中以盤蓋之。以百沸湯泡半碗許。仍以別紙封盤縫。良久乘熱飲之。就臥以濃被蓋之。汗出愈。又近時人多看頭額上。及胸前兩邊。有小紅點在于皮膚者。卻用紙捻成條。微蘸清油。于清油燈上點燒紙捻。于紅點上淬爆者。是名水沙。卻用樟木煎湯服。汗出愈。如腹痛不止。又用針于兩手指甲梢針出血愈。又有用青麻蘸水。于頸項兩肘臂等處戛掠。見得血凝皮膚中。紅點如粟粒狀。然后蓋覆衣被。飲食粥湯?;?A title=醫(yī)學百科:蔥頭 rel=summary target=_blank>蔥頭湯?;蚯逵蜕[茶。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膚腠理開發(fā)松利。誠不藥之良法也。 白術茯苓干姜湯 (出三因方) 治伏暑中風濕。煩渴引飲。心腹疼。燥悶???BR> 干 面垢。灑灑惡寒。淅淅惡風。微汗。饑不能食。 青金散 (出楊氏家藏方) 治中暑煩躁大渴。吐瀉不止。 生硫黃寒水石(火)玄精石焰硝青黛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 加減十味香薷湯 (出經驗良方) 夏月常服清頭目。去暑濕。順氣清神。理 脾。 香薷穗(四兩)白扁豆(炒)濃樸(姜制)茯神(去皮木)紫蘇葉甘草陳皮(去白各二兩)檀香(一兩)干木瓜(二兩)丁香(半兩)上為細末。百沸湯調服。治秋用青蒿二兩。木瓜、半夏、生姜各半兩。同煎八分濾過。用錫器盛。于井水中浸極冷。不拘時。任意服。 秦艽散 (出傳信適用方) 治中暑。 秦艽(去土)當歸(去蘆)桔梗黃連(去須)烏梅(去核)甘草(炙)青皮(去瓤)柴胡(去蘆)干姜(炮)芍藥上各等分為細末。解暑。濃煎燈心湯下。心痛。煎菖蒲湯下。瀉 十味香薷飲 (出醫(yī)方大成) 治脾胃不和。乘冒暑氣。心腹膨悶。飲食無味。 嘔 噦惡心。五心潮熱。力乏體倦。常服消暑。健脾進飲食。 香薷葉(一兩)人參(去蘆)白術陳皮(溫湯浸去白)白茯苓黃(去蘆)濃樸(去粗皮銼碎生姜自然汁拌和炒至黑色)干木瓜白扁豆(炒去殼)甘草(炙以上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服。一方為細末。熱湯或冷水調下亦可。 廣順散 (出楊氏家藏方) 治中暑煩渴。 甘草(三兩半炙)肉桂(去粗皮一兩)干姜(一兩炮)紫蘇葉(半兩)烏梅肉(一兩半焙干)上為末。每服二錢。冷水調下。沸湯調服亦得。 大黃龍丸 (一名清暑丸出仁齋直指方) 治中暑身熱頭疼。狀如脾寒。或半熱 半 寒。或寒熱往來?;驘┛蕠I泄。昏悶不省?;虿荒茱嬍?。此方曾治暑甚妙。嘗有中已 昏欲死者。灌之立蘇。 舶上硫黃硝石(各一兩)白礬雄黃滑石(各半兩)白面(四兩飛羅者)上為細末。入面在內。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新汲水下。小兒黍米大。如無硝石以盆硝代之。來復黃龍。大抵性溫。道途中暑昏仆。即扶起以手巾蘸熱湯暖其臍腹。即漸蘇醒。次以來復丹為末。井水調下。無藥則以大蒜細研。新水調與之。仍以蒜少許置鼻中?;蛑^中暑最忌得冷。來復黃龍并蒜以水調下者何。蓋其藥性溫。因寒而發(fā)用也。同盧祖常糾繆。謂有李昭文患渴疾。盧診之曰。暮暑月得疾否。李曰然。盧煎參湯候冷。咽下玉壺丸遂愈。 龍須散 (一名甘草散) 治冒暑伏熱。心膈燥悶。飲水過度。不知人事。及霍 亂 作瀉作渴。衄血吐血。小便下血。頭旋目暈。 五倍子(一作五味子)烏梅(去仁各二兩)甘草(炙一兩半)飛羅面(二兩一方用清明日面尤佳)白礬(枯一兩一方并生用)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新汲水調下。一服即愈。亦解諸毒物。雖平日不飲冷者。服之亦有奇效。一方加訶子肉。滴水為丸。謂之龍涎丸。仍以水調下。翟公巽參政。易名濯熱散。陰干水下。 五物香薷湯調榮衛(wèi)。治飲食不節(jié)。饑飽失時。或冷物過多。或硬物壅駐?;蚴钞?BR> 便睡?;蝮@憂恚?;騽谝?A title=醫(yī)學百科:動氣 rel=summary target=_blank>動氣便欲飲食。致令脾胃不和。三脘痞滯。內感風冷。外受寒 邪。憎寒壯熱。遍體疼痛。胸膈滿悶。霍亂嘔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時傷寒頭痛 。并進三服。得汗即痊。常服益脾溫胃。散宿痰停飲。能進食。辟風寒霧露之氣。大能 驅暑。 香薷(三兩)白扁豆(姜制)濃樸(姜制)白茯苓(各一兩半)甘草(三分)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溫服。入鹽點亦得。不拘時。一方用茯神。 玉壺丸治中暑有起死功。 舶上硫黃焰硝滑石白礬(各一兩)上為細末。入上等白面六兩。拌和令勻。用新汲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新汲水吞下。如悶亂欲死者。以水調灌之立蘇。其效如神。昔李昭文。何判院。徐監(jiān)倉。皆抱渴疾。服此而俱效。蓋此藥治因暑患渴疾。功效不可具述。 香薷散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jié)?;蚴承饶捝溥^度。起居不節(jié)。或露臥濕地 。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于三焦。傳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米谷。致令諸邪相 干。腸胃虛弱。飲食變亂于腸胃之間。致吐利。心腹疼痛?;魜y氣逆。有心痛而先吐 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fā)者。有發(fā)熱頭痛體痛。而復吐利虛煩者?;虻吕?BR> 腹刺痛者?;蜣D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驘灮枞?BR> 死者。此藥悉能主之。 香薷(去土四兩)濃樸(去粗皮切碎姜汁炒令黃)白扁豆(各二兩)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酒一分。同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立效。不拘時候。一方加黃連煎。治中暑復傷風。搐搦不省。心胸煩躁。只根據本方宜清煎并冷服。暑月潮瀉亦加烏梅、車前子一錢。陳米一撮。暑月虛人腹痛嘔泄。加丁香、白術、炮附子、木瓜各半錢。生姜五片。亦名六和湯。傷暑單有頭痛。正方加山茵陳。多服取效。以上并熱服。常服消暑健脾?;驗槟?。煉蜜為膏。酒服亦妙。一方無白扁豆。 黃連香薷散治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名為霍亂。由飽食腥膾復啖乳酪 。海陸百品無所不食。多飲寒漿。眠臥冷席。風冷之氣傷于脾胃。諸食結而不消。陰陽 二氣壅而不反。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利不已。百脈昏亂。榮衛(wèi)俱虛。 冷搏于筋。正宜服之。 香薷穗(一兩半)濃樸(去皮)黃連(各二兩銼入生姜四兩同研勻炒紫色)上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銀石器內慢火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頻頻浸換令極冷。頓服之。冷則效速也。又非時吐利?;魜y腹中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兩腳轉筋疼痛不可忍者。須井水浸冷。頓服極效。 消暑丸 (一名消毒丸一名黃龍丸) 治傷暑發(fā)熱頭痛。脾胃不和。煩渴暈眩。 寒 熱。 半夏(醋五升煮干)甘草(炙)茯苓(去皮各半斤)上為末。生姜汁作薄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水下。此藥合時。須用好醋煎煮半夏。姜汁作糊。無見生水。臻至修合。用之神效。中暑為患。藥下即蘇。傷暑發(fā)熱頭疼。用之尤驗。夏日常服止渴利便。雖多飲水亦不為害。應是暑藥皆不及此。若痰飲停積。并用姜湯咽下。入夏以后不可缺此丸。細嚼尤好。勝五苓散者。以五苓有豬苓、澤瀉、赤茯苓能瀉腎經。兼有目疾者不宜服。秋深亦非宜也。一方以蜜為丸。脾虛感暑。嘔吐不食。宜以局方枇杷葉散作生料。煎煮吞下六七十丸立效。暑中食生冷等物過多?;蛐仉跗θI吐清水。或干嘔者。宜以生姜鹽湯調下小烏沉湯。吞下即瘥。江湖聞有消暑丸。用醋煮半夏。酒煮黃連各半。枳殼凈炒。茯苓各四兩為丸。任意吞下。臟腑不調。服之多驗。 地仙散治傷寒后伏暑。煩熱不安。及煩熱虛勞。 地骨皮(去木二兩)防風(去蘆一兩)甘草(炙半兩)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不以時。溫服。 桂苓甘露飲 (一名桂苓白術散出宣明論) 治傷寒中暑冒風飲冷。內外一切所 傷。傳受濕熱內甚。頭痛口干。吐瀉煩渴不利。兼小便赤澀。大便急痛。濕熱霍亂吐 下。腹?jié)M痛悶。及小兒吐瀉驚風。并宜服。 茯苓(去皮)澤瀉(各一兩)甘草(炙)寒水石石膏(各二兩)滑石(四兩)白術桂(去皮)豬苓(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新水亦可。生姜湯尤良。小兒每用豬苓?;蛉杖?。不計時候。 桂苓丸 (出和劑方) 治大解暑毒煩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小便赤少。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茯苓(去皮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八丸。每服一丸。用新汲水或熟水嚼化下。 治中暑不拘老少 (一名黑散子出危氏方)上用不皂莢不計多少。刮出黑皮。燒煙欲盡。用盆合于地上。周回用土遮縫勿令透煙。每一兩皂莢灰。用甘草末六錢。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氣虛人溫漿水調下。昏迷不省者。不過兩服。吳內翰備急方。用皂莢五斤去皮弦。炙焦存性。甘草五兩。蓋中暑人痰塞關竅。皂莢能疏利去痰故也。一方米飲下。 清暑散 (出楊氏家藏方) 治伏暑傷熱。燥渴冒悶。嘔噦惡心。或發(fā)霍亂。 硫黃(二兩)蛤粉(四兩)上同研勻。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 治中暑甚妙 (出傳信適用方)上用上等重羅細面。以姜汁及水和成餅子。曝干。卻碾末收之。每用二三錢。新汲水調下。 治夏月大熱因饑中暑。暈倒昏塞者。 (出傳信適用方)上急煎米飲。徐徐灌之。候漸省。只與大順散及溫氣藥服?;虼笤锿?。悶亂不止。急取本人汗頭巾?;蝾^發(fā)汁一盞。入青黛一錢調灌。須臾吐出惡毒涎水。定省后。以溫粥飲投之 去暑方 (海上名方)以平胃散用大蒜搗爛。為丸服之。 治伏暑悶絕 用香附子為細末。冷水調服。 救生散 (出肘后方) 治暑毒。 用新胡麻一升。炒令黑色。取出攤干碾末。新汲水調三錢?;蛲枞鐝椬哟蟆P滤隆7仓鵁嵬獠坏靡岳湮锉?。外得冷即死。 解人中大熱方 取烏古瓦煎湯服。 六合湯 (出和劑方)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 作 。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并傷寒陰陽不分 。冒暑伏熱煩悶?;虺?A title=醫(yī)學百科:痢疾 rel=summary target=_blank>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前產后。并宜服之。 縮砂仁半夏(湯泡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去蘆)甘草(炙各一兩)赤茯苓(去皮)藿香葉(拂去塵)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二兩)香薷濃樸(姜汁制各四兩)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時服。內傷生冷通用。 枇杷葉散 (出和劑方)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凍飲料食不化。胸膈痞 悶 。嘔噦惡心。頭目昏眩??诟蔁┛?。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 利轉筋。煩躁引飲。 枇杷葉(去毛炙)陳皮(湯去白焙)丁香(各半兩)濃樸(去皮涂姜汁炙四兩)白茅根麥門冬(去心焙)干木瓜甘草(炙各一兩)香薷〔三(二)分〕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七分一盞。溫服。溫水調下亦得。如煩躁。用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小兒三歲以下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香薷丸 (出和劑方)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煩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 滿。 嘔噦惡心。口苦舌干。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fā)霍亂。吐利轉筋。并宜服之。 香薷(去土)紫蘇(去莖粗梗)干木瓜(各一兩)丁香茯神(去木)檀香(銼)藿香葉甘草(炙各五錢)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溫湯下?;蛐录乘乱嗟?。小兒每服半丸。不計時候。 冷香湯 (出醫(yī)方大成) 治夏秋暑濕。恣食生冷。遂成霍亂。陰陽相干。臍腹 刺 痛。脅肋脹滿。煩躁引飲無度。 良姜(二兩)檀香(二兩)甘草(炙令赤二兩)丁香(二錢)附子(炮裂去皮臍二兩)川姜(三分炮)草豆蔻(五個去皮面裹煨)上為細末。每用藥末五錢。水二升。煎十數沸。貯瓶內沉井底。作熟水服。大能消暑止渴。服之永無霍亂疾。 來復丹 (出仁齋直指方) 均平陰陽。治中暑昏迷?;魜y瀉如水。上盛下虛。 里 寒外熱伏暑。透明硫黃(一兩)玄精石(一兩研細水飛)陳橘皮(去白)硝石(各一兩并為細末入定盤內以微微火慢炒用柳篦不住手攪令陰陽氣相入再研極細)五靈脂(五臺山者水澄去砂石日干)青橘皮(去白各二兩)上靈脂二橘皮為細末。次入玄精末。及硫黃、硝石末。和畢以好醋打糊丸豌豆大。每服五十丸??招拿罪嬒隆;蛭遘呱⑾隆;蛩泄嘁嗟?。此藥可冷可熱。治法當與養(yǎng)正丹黑錫丹相類。但體輕不能鎮(zhèn)墜耳。然硝石既寒。佐以橘皮其性疏快。硫黃且能利人。若作暖藥用以止瀉誤矣。但霍亂一證。吐利交作。蓋由飲啖生冷?;蛎笆顭嶂畾?。中脘節(jié)閉。揮霍變亂。此藥通利三焦。分理陰陽。服之最驗。兼治反胃嘔吐。其效尤著。中暑昏亂。此藥最為切當。小兒驚風。用亦有驗。蓋以上證候。皆由涎飲中節(jié)。有以致之。此藥溫利。涎飲既去。則諸證悉除。若男子婦人心腹作痛。服疏利之劑得效者。未應遽補。當以藥徐徐服之。令大便常通則痛不復作矣。嘔吐用之。其意亦然。不可不知。腎厥頭疼亦宜服之。老人寒秘悉能主之。一法治老人并虛損之人。寒氣入腹。大小便不通者。用生姜半兩連根葉。和泥蔥一莖。鹽一捻。豆豉五十粒。爛研略炒。臍中心。作兩劑更易用之。以利為度。亦良法也。 大順散 (出和劑方)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谷不分。清濁相 干。 陰陽氣逆?;魜y嘔吐。臟腑不調。 甘草(銼寸長三十斤)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去粗皮)干姜(各四斤)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黃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聲為度。用篩隔凈后。入肉桂一處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下。不計時候。以沸湯點服亦得。 桂苓甘露散 (出劉先生直格方) 治痰涎。止咳嗽。調臟腑寒熱。嘔吐流濕煩 躁 。服之令人遍身氣液宣平。及療水腫瀉痢不止。 官桂(半兩)人參(半兩)藿香(半兩)茯苓白術甘草葛根澤瀉石膏寒水石(以上各一兩)滑石(二兩)木香(一分)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點下。新汲水或姜湯 白虎湯 (出儒門事親)知母〔一(二)兩半去皮〕甘草(一兩)粳米(一合)石膏(四兩亂絞者另為末)上銼如麻豆大。粳米拌勻。用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日三四服。或眩嘔者。加半夏半兩姜制。如伏暑作寒熱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伏熱后或冷水沐浴?;虺岳湮铩?A title=醫(yī)學百科:清氣 rel=summary target=_blank>清氣在脾不覺解。令日作寒慘壯熱。渾身灑淅。宜加桂煎服。出汗便解。 玉露散 (出儒門事親) 治暑。 寒水石滑石石膏栝蔞根(以上各四兩)甘草(二兩)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新汲水調下。 石膏散 (出儒門事親)石膏(一兩)人參(去蘆)甘草(炙以上各半兩)上為細末。新汲水蜜水調三錢。生姜湯亦可。 人參散 (出宣明論) 治身熱頭痛。積熱黃瘦。肌熱惡寒。蓄熱發(fā)戰(zhàn)。膈熱嘔 吐。煩渴。濕熱瀉利?;?A title=醫(yī)學百科:目赤 rel=summary target=_blank>目赤口瘡。咽喉腫痛?;蝻L昏眩。虛汗。肺痿勞嗽不已者。 石膏甘草(以上各一兩)滑石(四兩)寒水石(二兩)人參(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食后。兼服梔子金花丸。一名既濟解毒丸。 黃龍丸 (出和劑方) 治丈夫婦人伏暑發(fā)熱作渴。嘔吐惡心。年深暑毒不瘥 者。 黃連(一斤去須銼碎)酒(二升半浸黃連稍過用火煮干)上為細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傷酒過多。臟毒下血。大便泄瀉。溫米飲下。食前二服。當盛夏于道途間。為暑氣所中悶倒不省人事者。急扶在陰涼處。切不可與冷水。當以布巾衣物等項。熱湯熨臍下。及丹田氣海。續(xù)以湯淋布上。令徹臍腹。溫溫即漸蘇醒。如若商賈及工雇之人。倉卒無湯。掬路中熱土于臍上。仍撥開作竅。令人便尿其中。更以大蒜爛研。水調灌下。一用道中熱土。與大蒜等分。爛研。水調服。仍以大蒜少許置鼻中。氣透即蘇。凡覺中暑。急嚼姜。冷水一大碗咽下。暑氣中人。謹不可以冷水。不宜單用冷水灌之。來復丹消暑丸皆可用也。中暑證。面垢。六脈沉伏。冷汗自出?;璨恢?。先以湯巾如前法熨臍腹。次用來復為末。冷調灌之。仍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服之。此一定之法。不可改易。多有病家無主病人。親故問疾各立一說。各傳一方。皆謂屢經作效。來者既眾。議論紛然不知孰是。猶豫之間遂致困篤。莫若參以外證確意服藥。無信浮言以貽后悔。 水瓢丸 (出仁存方) 治冒暑毒。解煩渴。 烏梅肉(四兩)甘草青鹽(各二兩)干木瓜檀香白茯苓(各一兩)麝香(二錢半蜜煉過隨藥加減使)上除麝香別研。余并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含化。或新汲水溫水嚼下。不拘時候。一方有人參。 水葫蘆丸 (出百一選方)川百藥煎(三兩)人參(三錢)甘草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干葛(以上各半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治傷暑潮熱煩渴。小便不利。 上以通苓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燈心二十莖。麥門冬二十粒去心。淡竹葉十片。車前穗五莖煎。不拘時候服??噬?。晚禾根少許。白茅根五莖。枇杷葉二片。去白毛。蜜涂微炙。煎 桂苓丸 (出仁存方) 治中暑煩渴。消痰飲。寬胸膈。 桂心白術(各二兩)赤茯苓(二兩)烏梅肉(二兩半)干生姜(一兩)甘草(半兩)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熟水下。或至二丸。 五苓散 (出宣明論) 治傷暑煩渴。引飲無度。兼治傷寒溫熱。表里未解煩渴 引 水。水入即吐?;蛐”悴焕?。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又治霍亂吐利。及瘟疫瘴瘧煩渴。 小便赤澀。 澤瀉(二兩半)桂心(一兩)豬苓(去皮)赤茯苓(去皮)白術(去蘆各一兩半)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不拘時候。服訖多飲熱湯。汗出即愈。溫熱病加甘草一兩炙。瘀熱在里身發(fā)黃膽。濃煎茵陳湯。食前服。疸病發(fā)渴及中暑引飲。白水調服。小兒加白術末或糖少許。發(fā)虛熱。每料綿黃、人參、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分陰陽。退寒熱。山茵陳、車前草、每服各二根。止瀉。加紫蘇、陳米各少許。姜汁半匕。久痢。加肉豆蔻五錢。每服鹽梅一枚。赤痢。烏梅一枚。栗殼二枚。去蒂赤膜醋炒。白痢。栗殼二枚制同上。粟米一撮。腹痛。南木香半錢???。烏梅一個。枇杷葉二片去白毛。糯米一撮。伏暑鼻衄。白茅花一握。小便血。以生料者。每服加梔子三個。車前子一撮。煩熱。心神恍惚。朱砂一字。燈心二十莖。麥門冬二十粒去心。淡竹葉十片。車前草二根。傷暑吐血。白茅花一握。熱瀉車前子一撮。麥門冬二十粒去心。暑濕瀉。紫蘇五葉。木瓜三片。車前子一撮。傷暑頭痛。濃煎蔥白湯。大便水瀉。小便不利。加真車前子末少許。不省人事者。宜先服蘇合香丸。候其蘇省。卻以此藥加黃連、羌活各一錢。暑濕腫滿。香蘇散合和。加生姜三片。木瓜二片。車前草二根。伏暑頭疼。小便澀濁。加山茵陳、車前草各二根?;魜y吐利。加木瓜二片。藿香少許。生姜三片。傷暑腹痛。加陳大蓼三寸。陳壁土一指頭大。木瓜二片。臟腑有熱便血。加黃連、濃樸、枳殼、烏梅各一錢。小便血。瞿麥穗一錢。車前子一撮。燈心二十莖。并加之。感暑濕。手足繾痛痹冷。合和香蘇散。每服四錢。姜三片。木瓜三片。陳大蓼三寸。煎服。留滓再加蔥葉、橘葉、椒葉、陳大蓼各一握。水一斗煮七分。先熏后洗立效。香港腳作痛行步艱辛。每料加木瓜、羌活炒、蒼術、枳殼去瓤、陳皮、半夏、甘草各一兩。成十二味。每服加生姜三片。蔥白二根。脾胃不和。嘔逆惡心。冒暑心腹脹滿。去羌活。加藿香、烏梅各一錢。壯熱大渴。肚皮熱或五心熱。加燈心二十莖。麥門冬去心。白茅根各一錢。淡竹葉十片。晚禾根凈洗一握。四時感冒嘔泄。亦合和香蘇散。每服四錢。加生姜五片。木瓜二片。諸熱毒。小便赤濁。每服四錢。加車前子、黃連去須各一錢。則清利。以上皆溫服。暑月煩躁潮熱甚。加茵陳、車前草各二莖。苦竹葉七片。山梔子三枚擘破。又方治燥渴去桂心。加人參。謂之春澤湯。濕瀉身痛。加蒼術少許。秋多淫雨。人患瘟疫。在冬時服之效。尤妙。一方加辰砂。瘀熱心煩。醫(yī)說戴宅崇甫。因母病孝誠感于北辰。夢授此藥。但五苓散用桂。小柴胡用人參。正氣用濃樸。備急丸用干姜之類。欲其剛柔相濟。亦是攻守之意。故方書謂五苓散無桂。及隔年者俱不可用。近日鋪家有去桂五苓散。不知者為其所誤。若去桂而入參卻謂之春澤湯。彭宅秘傳良方。又謂五苓散可用生姜汁為丸。如雞頭大。煎五苓散服。道途間亦可 胃苓湯 (一名胃苓散出仁存方) 治傷暑煩渴引飲。所下如水。 五苓散平胃散上二藥相合。每服二錢。紫蘇、烏梅煎湯下。未效加木香、縮砂、白術、丁香煎服。來復丹亦可。 冷香飲子 (出濟生方) 治老人虛人伏暑煩躁引飲無度。惡心疲倦。服涼藥不 得 者。此方主之。夏宜常服。 草果仁(三兩)附子(炮去皮臍)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上咀。每服一兩。水 潑火散 (一名地榆散出百一選方) 治傷暑煩躁發(fā)渴??诳嗌喔?。頭痛惡心。 不 思飲食。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及治血痢。婦人熱崩。 青皮(去白)赤芍藥黃連(去須)地榆(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冷水調下。如蓄熱而氣血妄行。加甘草等分。一方漿水調服。治血痢。水一盞煎服。 黃龍丸 (出百一選方) 治冒暑毒。解煩渴。頭疼嘔逆。 半夏(半斤釅醋一斗浸三日入銀器中慢火熬醋盡取出新汲水洗曬干為度)甘草(一兩)上為末。生姜自然汁丸梧桐子大。食后。新汲水下三五十丸。 二陳湯 (出仁齋直指方) 治傷暑復感冷。及內傷生冷。 半夏(制)橘紅(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炙二(一)兩〕上咀。每服三錢。姜七 水浸丹 (出和劑方) 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魜y吐利??诟蔁┛?。飲食積 聚 。并宜服之。巴豆(大者二十五個去皮心膜研取油盡如粉)黃丹(炒研羅過取一兩一分)上同研勻。用黃蠟熔作汁。和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時候。一方病即復矣。 二氣丹 (出濟生方) 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并皆治 之 。 硝石硫黃(等分)上為末。于銀石器屬性武火上炒令鵝黃色。再研細。用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送下。不拘時候。一方水丸如指大。每一丸細嚼。臘茶下。 冰黃散 (一名卻暑散出和劑方) 治冒暑伏熱。頭目昏暈。嘔吐瀉痢。口干煩 渴 。背寒面垢。赤茯苓(去皮)甘草(生各四兩)寒食面生姜(切碎搜面勻日干各一斤)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或冷水熱水調下。不拘時候。 通草散 (出經驗濟世方) 治伏暑下血如久痢。崇寧二年。自太府出為發(fā)運。 自 夏及秋患痢兩月。一日一夜三四十次。然血多白少。名醫(yī)皆曰此痢也。聞泗州青陽鎮(zhèn)李 中和助教善醫(yī)。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脈。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 多白少。小便澀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病。心已神之。乃是舊因伏暑。小便傳導入大 腸。由心經而過遂化為血。 安。 木通通草(各半兩)澤瀉(一分)竹茹(二錢少用不妨老人減半)上銼如大米粒?;驗榧毮?。就銼時即每服秤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細末即每服抄二錢。根據前法煎。食后中夜臥各一服便住。信知天下有如此妙醫(yī)。余家數婢患久痢。服之皆安。故記傳后。 益元散 (出經驗良方) 治身熱嘔吐泄瀉。腸下痢。赤白濁。癃閉淋痛。利 小 便。偏主腸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渴利中。除 煩熱心燥。治腹脹痛。補益五臟。大養(yǎng)脾胃之氣。理內傷陰痿。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 。一切虛損。主癇驚悸健忘。止煩滿短氣。臟傷咳嗽。療飲食不下。肌肉疼痛。治口 瘡。牙齒疳蝕。明耳目。壯筋骨。通血脈。和氣血。消水谷。保真元。解百藥酒食邪 毒。耐勞役饑渴寒熱。辟中外諸邪所傷。久服強志輕身。駐顏延壽。及解中暑傷寒疫 癘。饑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驚恐。傳染。并汗后遺熱勞復諸疾。并解兩感傷寒。能 令遍身結滯。宣通氣和而愈。及婦人下乳催生。并產后損液血衰。陰虛熱甚。一切熱 證。并宜服之。兼才患方發(fā)吹乳?;蛞延X吹乳癤。頻服即愈。乃神驗之妙藥。惟有孕婦 人不得服。恐滑胎也。 膩白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炙)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無蜜亦得。日三服。欲冷新汲水調下。發(fā)汗煎蔥白豆豉湯。并三四服。此藥解散熱甚。多服無害有益。 谷神散 (出仁存方) 治中暑泄瀉。 陳倉米(一升)干姜(一兩)甘草(一兩)楮實(青者蒸曬一升)上為細末。飯飲調下二錢。食前服。 二黃丸 (出經效濟世方) 治伏暑狂燥。及下血痢泄瀉等。凡因暑而得疾者皆 治 。 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各二兩)肉豆蔻(二個)干姜(一分炮)上為細末。水面糊為丸。如梧子大。再曝干。每服三十丸。溫熱水下。患痢甘草湯下。水瀉米飲下。 治伏暑暴瀉兼去暑毒 (一名枇杷葉散出鮑氏方)枇杷葉(去毛)生姜(濕秤)罌粟殼(去瓤蒂各三錢)上細銼。用水二大盞。蜜一合。粟米百余粒。酒半合。同煎至一盞以下。溫服一服即愈。暑天有初感便渴?;虺嗷虬仔”悴焕┰甓鴩I。此由暑而得。當用五苓散六和湯。未止用此方。有嘔者勿用。 玉壺丹 (出經效濟世方)硫黃(一兩)焰硝(二兩或二兩半)綠豆細末(四兩或五兩)上各生用為末。以綠豆粉糊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同油麻薄荷嚼。新水下?;蚪郎嗉?。或丸如梧桐子大。新水吞數十丸亦可。 異功敵暑丸 (出仁存方) 治伏暑或吐或瀉。有效。 黃連(一斤凈)陳倉米(二升水一碗拌濕)上于鍋內如罨飯法。米熟為度。曬干為末。以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飯湯下。不拘時。 治伏暑吐瀉陰陽不分。 (一名防己湯出楊氏家藏方)防己白芷(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不拘時。 檀香丸 (一名含化丸出十便良方) 解暑毒。 檀香末(一錢)杏仁(去皮二錢半)烏梅肉(二兩)紫蘇葉(一兩)茴香〔三(二)錢半〕百藥煎(二錢半)甘草(一兩半)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非時含化。 香薷銼散 (出仁齋直指方) 治解暑毒。止霍亂。 香薷(二兩)濃樸(制一兩)茯苓陳皮甘草(炙各半兩)良姜(三錢)上銼細末。二錢半作一服。鹽一捻。水煎服。一方有干姜。無良姜。 解一切暑毒欲死者。使服之立蘇。 (出本事方)半夏(四兩醋一升半煮盡醋焙干)甘草(一兩)桂〔一(半)兩〕赤茯苓(二兩)白茯苓(一兩)上為末。用生姜汁作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十丸。熱水下。若身大熱背微惡寒。心中煩悶。時時欲嘔。渴不能飲。頭目昏痛。惡見日光。遇涼稍清。起居如故。此由飲食失宜。胃中空虛熱留胃口。其脈虛大數。謂之中暑。 治熱心悶方 (一名橘皮甘草湯出圣惠方)用飲熱湯亦可。內少干姜、橘皮、甘草煮飲之。稍稍咽勿頓使飽。但以熱土及熬灰土壅臍上佳。一方無干姜。有生姜。 鎮(zhèn)靈丹 (一名降氣丹出楊氏家藏方) 治中冰雪不能解者。陰陽交錯。中脘 痞 塞。頭疼惡心。 太陰玄精石硫黃盆硝(以上各一兩)上細研。入銀器內炒令鵝黃色。候冷入輕粉一錢。同再研極細。宿蒸餅水浸過。細干搜和丸如雞頭肉大。凌辰井花水面北叩齒七遍。吞下一、兩丸。一方無輕粉。 治熱方 (一名蒜漿) 治暑渴逡巡悶絕不救。 取道上熱塵土以壅心上。少冷即易。氣通止。又以熱土壅臍上。令人尿之。臍中溫即愈。一 又方 (出圣惠方) 治夏月中熱死。 用濃煮蓼。取汁三升。飲之即愈。不瘥更灌。 又方 (出千金方)以使人噓其心令暖。易人為之。 又方 (出千金方)用抱狗子若雞。著心上熨之。 又方 (出圣惠方)用灌地漿一盞即愈。如人行路中。旋以利器掘開一穴。入水其中搗之。卻取爛漿。以飲死者即愈。 又方 (出圣惠方)用黃連半兩去須。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之。 又方 (出圣惠方)用地黃汁一盞服之。 又方 (出圣惠方)用水半升。和面一大抄。攪服之。 治夏月中熱死 (出圣濟總錄)以搗菖蒲汁飲一二升。 又方 (出千金方)取屋上南畔熱瓦熨心。涼易之。 中熱不能食。 用生姜搗汁和蜜服。 治暑渴方 (出海上名方)用百藥煎、臘茶為末。烏梅肉丸如雞頭大。含化。名為水瓢丸。 白梅湯治中熱五心煩躁?;魜y嘔吐??诟蔁┛省=蛞翰煌?。 白梅(二十九斤)檀香(十兩)甘草(十三斤半)鹽(炒十五斤)上為末。每服一錢。搽生姜。新水下。酒后干噦惡心。話澀。如茶吃。 竹葉石膏湯 (出仁齋直指方) 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不可攻者。 石膏(半斤)半夏(湯洗七次焙一兩二錢半)麥門冬(去心二兩七錢半)人參甘草(炒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姜五片。青竹葉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滌煩丸 (出楊氏家藏方) 治積年伏暑。遇夏頭昏。肢體倦怠。不進飲食。煩 渴 多困。 茴香(一兩炒)檳榔(一枚)大黃(一兩濕紙裹煨)上為細末。用白面與藥末等分。滴水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臨臥爛嚼。溫酒送下。 五圣湯 (出楊氏家藏方) 治暑積年深。每遇夏月不進飲食。疲倦少力。見日 色 則頭目昏痛。貫眾黃連(去須皮)甘草(微炙)吳茱萸(湯洗七次)白茯苓(去皮五味并生用各半兩)上咀。平分二服。每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滓。放冷。候日午時。先取香熟甜瓜一枚。切去皮作十二片。先嚼瓜一片。呷藥一、二呷送下了。再如前嚼瓜一片。呷藥一、二呷??闯缘脦灼R运幹M為度。不損脾胃。不動臟腑。須是覺大煩躁方可服之。 茅根散 (出楊氏家藏方) 治伏熱傷冷。心神恍惚。大渴不止。腸鳴腹痛。不 思 飲食。 白茅根(一兩)人參(去蘆頭一兩)濃樸(去粗皮半兩姜制)香薷(一兩去土)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酒半盞。同煎至一盞。水中沉冷服。不拘時候。 橘皮湯 (出永類鈐方) 治傷暑痰逆惡寒。若不惡寒。宜竹皮湯。 甘草(半兩)人參(一分)橘皮(去白二兩)上咀。每服二(三)錢。加竹茹一塊。姜四 玉壺丸 (出廣南衛(wèi)生方) 治中暑伏熱?;枥Р皇∪耸?。 白面(四兩白者)白礬(半兩生用)硫黃(半兩生用)上為末拌勻。新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新水下。不拘時候。 續(xù)傳信方造桂漿法治中暑毒。夏月飲之解煩渴。益氣清痰。 桂末二大兩。白蜜一(升)斤。以水二斗。先煎取一斗。待冷入新瓶中。后下二物。攪二三百轉令勻。先以油單一重蓋。加紙七重。以繩封之。每日去紙一重。七日開之。藥成氣香味美。格韻絕高。今人亦多作。故并著其法。宜換冷水浸瓶底。 蠟梅丸 (出十便良方) 治止渴生津。 蠟梅花(末)干姜(末)甘草(末)枇杷葉百藥煎烏梅肉(末各一兩)蠟(五兩)上熔蠟開。投蜜二兩。和上件藥搗二三百下。丸如雞頭大。夏月長途。一日服一丸妙。 十全飲子 (出十便良方) 治傷暑病瘧中暑等疾。 人參白茯苓干山藥白扁豆紫蘇葉香薷葉甘草濃樸半夏白術(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去滓。以新汲水沉冷服妙。若覺煩躁方可沉冷服。如脾胃弱。只溫如常服。 黃湯 (出十便良方) 治暑月口干煩躁。渴不思食。 黃地黃芍藥五味子麥門冬茯苓(各半兩)甘草(一分)上為粗散。每服三錢。以水一大盞。生姜三片。棗二個。烏梅一個。煎服。無時。 四君子湯 (出鮑氏方) 治怯弱人用暑藥太過。脈虛而熱不退。或微渴。冷熱 藥 皆難投。只用此加陳皮徐徐調之?;驗a入生姜或白姜少許。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各等分)上為散。每服四錢。煎服。 治中暑迷悶欲死 (出傳信適用方)上取蒜一瓣生嚼。以新水送下?;虿荒芙?。水研灌之。并可救熱死人。切勿便與冷水及臥冷地。正如凍死人須先與冷水。若遽近火即死。一法行路死人。唯得置日中或令近火。以 二香散 (出如宜方) 治夏月得病頭疼身熱。伏暑傷寒疑惑之間。 香薷散香蘇散上等分。水煎。腦痛加蓮須蔥煎。 又方。二香散對藿香正氣散。名正氣二香散。若先飲冷后傷暑。五苓散主之。此必 下痞。濃蒲黃(三錢)滑石(五錢)生甘草(一錢)上為細末。熱水調下。 橘皮半夏湯 (出衛(wèi)生家寶方) 治中暑伏暑。及痰在胸膈。服此大有神效。 陳橘皮(六兩去瓤)白術(三兩去蘆頭)白茯苓(三兩)人參(一兩)枳殼(一兩去瓤麩炒)當歸(一兩去蘆頭)半夏(三兩湯洗七次銼如米)甘草(三分炙)上除半夏外。咀同不拘時候。 飲靈丸 (出衛(wèi)生家寶方) 治中暑神效。 牛膽制天南星(無以法制半夏代)人參茯苓桔梗干葛麥門冬(不去心)桂(去皮)紫蘇葉(極香者)甘草(炒以上各一兩)烏梅肉余甘子(去核二味各一兩半無余甘以百藥煎代)上為末。以夾絹篩過。煉硬蜜和勻。入臼杵數百下。先以酥涂臼杵。丸如櫻桃大。生朱砂為衣。常用一丸含化。舌下靈液涌出。此藥大去水息。除煩下氣。老人虛熱宜服此藥。若燥渴嚼二三丸。麥門冬水送下。此藥仍無藥石氣味。 水瓢丸 (出衛(wèi)生家寶方) 消暑毒。 丁香枝杖(一兩)甘草(半斤炙)白梅肉(三兩為末)烏梅肉(一斤)紫蘇葉(去土三兩)檀香(半兩)麝香(一字)上為細末。蒸熟藥木瓜兩枚。同蜜拌和為丸。如彈子大。溫熟水嚼下。不拘時候。每服一丸。 金露解毒丸 (出衛(wèi)生家寶方) 大治暑毒。 用舶上明凈硫黃、蛤粉以上各一斤。上為末。用連皮生姜作片子。取自然汁為丸。如彈子大。陰干每服一丸。生姜薄荷研細。入蜜一小匙。新水調下。 玉壺丸 (出衛(wèi)生家寶方) 治暑氣。 硫黃(一分)寒水石石膏()盆硝甘草綠豆粉(各一兩半)太陰玄精石(一兩)上為細末。蒸餅丸如彈子大。與生姜同嚼。新水下。 良姜香薷湯 (出澹寮方) 治伏暑傷冷。致作霍亂。 陳皮(去白)藿香葉香薷葉甘草(炒)生姜(和皮)良姜(炒)棗子(去核)紫蘇葉木瓜(去瓤)上銼散。每服三錢重。煎服。一方用木瓜、香薷、高良姜等分。煎服。一方用藿香葉、良姜、木瓜各半兩。水二盞。煎一盞服。一方用胡椒、綠豆粉各四十粒研破。水煎服?;驗槟?。研木瓜湯調。一方以平胃散五苓散等分。和為一處。熱湯點服。若因暑霍亂。煩躁發(fā)渴。隨意飲浸冷香薷散或縮脾飲。病去藥除。不宜過多服。陽明主宗筋。屬胃與夫大腸。今暴下暴吐。津液頓亡。外傷四氣。內積七情。飲食甜膩。攻開諸脈枯削于筋。宗筋失養(yǎng)必致攣急。甚則卵縮舌卷。為難治之。 滑石甘桔湯 (出鮑氏方) 治臟腑蘊熱。氣實燥渴。心神煩躁。口苦唇焦。咽 膈 不快至于腫痛。小便秘澀。大便亦實。感暑煩渴。 滑石(五兩)甘草(一兩)桔梗(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煎八分。食前。旋利愈。病在膈上食后服。一方去桔梗。名滑石六一湯。 凡中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療之方。 (出金匱方)屈草帶繞人臍。使三兩人溺其中。令溫。亦可用熱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車缸以著人取令溺。須得流去。此謂道路窮途卒無湯。當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溫若湯。便可與之。不可泥及車缸??执宋锢?。既在夏月。得熱泥土暖車缸亦可用也。 人參益氣湯 (出試效方) 商人杜彥達。五月間兩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 嗜 臥。乃熱傷元氣也。 黃(八錢)生甘草(半兩)炙甘草(二錢)人參(半兩)升麻〔二(三)錢〕白芍藥(三錢)五味子(百四十個)柴胡〔八(二)錢半〕上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神效。 暑毒連脾。濕熱在腳。不泄不終。則為瘧。獨煉雄黃。蒸餅和卻。甘草作湯。服之 安樂。若作別治。醫(yī)家大錯。 (于丞相夢中韻語出永類鈐方) 治熱方 (出千金方)張死人口令通。以暖湯徐徐灌口中。少舉死人頭令湯入腹。須臾即蘇。 主胸中伏熱。下氣消痰化食。 (出本草)以橘皮半兩。微熬作末。如茶法煎呷之。 治暑氣 (出本草)用甜瓜暑月服之。永不中暑氣。 治傷暑 (出本草)以建茶煎飲之。 治夏月熱煩悶不止 (出本草)搗小薊葉取汁半升。服之立瘥。一方用苗生絞汁服。 去熱 (出本草)以櫸樹皮削取里皮。去上甲煎。夏日作飲服之。 治煩熱少睡多渴 (出本草)用小麥作飯。水淘食之。 療熱止渴 (出本草)以芋蒸煮。冷啖之。 除熱病 (出本草)以天名精搗汁。夏月服之良。 水沉散 (出楊氏家藏方) 治伏暑傷冷?;魜y轉筋。虛煩燥渴。心腹撮痛。吐 利 交作。四肢逆冷。 香薷葉(三兩)白茯苓(一兩去皮)濃樸(去粗皮蘸生姜汁炙令紫色秤二兩)白扁豆(一兩)丁香(半兩)甘草(半兩炙)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好酒半盞。同煎至一盞。水中沉冷服。不拘時候。 治時暫伏暑。 上用香附子。手中捻去皮。入姜汁炒香熟為末。入沙糖丸如龍眼大。先嚼油麻少許。次嚼藥。冷水送下。當時便覺清涼。 又方 上用姜汁沙糖丸。不炒。同前。 治人中大熱。 用芹菜作食之。或煮食亦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