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 說“風”問曰:為何要說“風”?經(jīng)曰: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中,風排第一。 可見,“風”這玩意,是很值得好好研究一二的。很多人有一個誤解,認為“風,就是空氣的流動”。這個,我就不舉例了,相信你已經(jīng)看的不少了。 呵呵,別管是誰這么告訴你,別管他的頭銜是“專家”還是“教授”,有多么權威,只要這么說,就可以肯定他沒有真正去思考、去研究這個“風”字。信口開河,只是想當然耳。所以,這樣的見解,不聽也罷。 為什么?很簡單啊。 第一,“空氣的流動”,只有在近代才為人所知。而我們內經(jīng)、傷寒的那個年代,還是沒有“空氣”一說的。你拿一個現(xiàn)代人的認知,去解釋幾千年前古人的認知,嘿嘿,恐怕是驢唇不對馬嘴的。 第二,在“六淫”中,其他幾種“氣”,都是單一的。而我們今天所說的“空氣”,是一種混合物,除了那些極其微量的氣體之外,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那么,你說這個風邪致病,究竟是因為其中的“氧氣”呢?還是“氮氣”?還是這個大雜燴的集體力量呢? 呵呵,其實都不是。古人所說的“風”,和我們今天所說的“風”,不是一個概念的。別看都是這個“風”字,就混為一談了。為了從字形上加以區(qū)分,我還是把古代的這個風,用繁體字“風”來表示吧。免得后面行文的時候大家看著兩個字打架。嗯,好吧,那么什么才是“風”呢? 問曰:何為風? 師曰:《眞意·有無》曰:陽薄於陰,氣動爲風。 這是什么意思呢?“風”,是一種“気”,一種天地間充斥的本源之氣。這種本源之氣,在四時中,應四正四隅而各有生發(fā)。說白了,在天地之間,充斥著一種非常精微的本源之氣,就像大海的海水一樣滿盈。這種天地之間的本源之氣也會像海水一樣漲潮、落潮的。每到春天春分的時候,這種本源之氣就會從東方開始升發(fā),然后向其他方向擴散,而這種擴散的過程和表現(xiàn),就是古人所說的“風”。 所以說,“風”,是天地間本源之“気”的升發(fā)和流動。為什么用這個“気”字呢?還是要區(qū)別大家常常混淆的空氣的“氣”。所以,用這個“気”來表述天地之間精微之氣的升降,不是指空氣哦。隨著四時之中,天地之氣的應時升發(fā)、擴散,這個“風”字又主宰了天地間萬物的生、長、收、藏。 春分,天地之氣從東方開始升發(fā),所以風從東方來。這種風,活潑而溫潤,生機旺盛、生氣勃發(fā),所以主萬物之生發(fā)。 夏至,天地之氣從南方開始升發(fā),所以風從南方來。這種風,熱烈而健旺,活力無限,主萬物之長養(yǎng)。 秋分,天地之氣從西方開始升發(fā),所以風從西方來。這種風,肅殺而燥劣,主萬物之收攝。 冬至,天地之氣從北方開始升發(fā),所以風從北方來,這種風,冷酷而嚴厲,主萬物之潛藏。 這種對應不同時節(jié)而生發(fā)的“風”,也就是“時氣”了。所謂的“時氣”,就是當其時而有其氣也。大到四時,小到每個節(jié)氣,都應該當其時而有其氣。這種應時而來的“氣”,其氣醇正而沖和。 打一個比喻:當其時而生的“時氣”,就像在水池中滴入一滴紅墨水。擴散之前,這就是“時氣”。當紅墨水開始向四周擴散開去,這個浸染過程形成的表現(xiàn),就是所謂的“風”了。明白沒? 經(jīng)典中的“風”,指的是“時氣”在天地間的流行、擴散。而不是空氣的流動。就像上面的比喻:紅墨水擴散,并不一定能使水池中的水形成“水流”。浸染的擴散是自行完成的。而當水池中的水開始流動的時候,是會促進墨水的擴散的。而當大量紅墨水沖擊的時候,也會在水池中造成池中水的流動。 這就是“風”、空氣、“風”之間的關系,和“紅墨水”,池水、水流之間的關系非常類似,有相互作用,但不是同一回事兒。好了,終于把“風”的概念闡述清楚了。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聽明白?咱繼續(xù)往下說了哦。當春分時,“風”從東方來。這是應春時、應東方來的“時氣”。這種“時氣”,準時而來,來的不多也不少,這就是所謂的“當至而至”。這種“當至而至”的“時氣”就叫做“正氣”,也叫“正風”。 問曰:何謂正風?何謂正邪? 師曰:風從其所居之鄉(xiāng)來為正風。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主生,長養(yǎng)萬物。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問曰:何謂虛邪? 師曰: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風從其所居之鄉(xiāng)來為正風。從其沖后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所以,“虛風”是一種特指,是指當其時,而反從其相對之處而來的“風”。例如,春分,應時之風當是從東方而來,這才是正常的。現(xiàn)在“風”卻反而從西方而來,這就是“虛風”了。“正風”主生,“虛風”主殺。 在這里,我們先解決一下《內經(jīng)》經(jīng)文中這里論述中的這兩條經(jīng)文有相互抵觸的地方,原文如下: 1、風從其所居之鄉(xiāng)來為實風,主生,長養(yǎng)萬物。從其沖后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 2、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在這里,經(jīng)文的第一條說“風從其所居之鄉(xiāng)來為實風”,而上面的問答中,我們已經(jīng)把“實風”改為“正風”。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修改呢? 第一、按照上一條的定義:“實風”是風從其所居之鄉(xiāng)來,主生,長養(yǎng)萬物。那么,“實風”就是當其時的天地之間的“正氣”。但是。 第二、按照第二條的定義:“正氣”是“正風”,雖然“從一方來”卻又不是“實風”,不是“虛風”。我們先不管“虛風”。若這個“正風”不是“實風”,那么它要么不是“應其時”而來的,要么不是“應其地”而來的。不管是哪一種,這個“正風”還真不是當其時而該來的“正氣”,而是“邪氣”。所以,它也就不應該稱為“正氣”。 第三、在看看第二條隨后的論述“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边@就是問題了。如果“正風”是“邪氣”,那么其致病就不會是這樣輕淺的表現(xiàn)了,這也與客觀感受“邪氣”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事實癥狀是不符的。大家都知道,臨床觸冒“邪氣”而發(fā)的外感病,一般都是比經(jīng)文中的這種描述重的多了。 所以,綜上所述,這兩條經(jīng)文應該是: 1、風從其所居之鄉(xiāng)來為正氣(實風),主生,長養(yǎng)萬物。從其沖后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 2、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這樣,就正好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印證了。 所以,個人認為,第一條的“實風”二字,當是王冰等在傳抄中的筆誤。應當是“正風”為妥。而真正的“實風”,是比“正風”更足的一種太過的表現(xiàn)。關于這個問題,大家先不要急于批判,等大家聯(lián)系上下文,真正看完了、理解了這篇“風”,相信大家就能真的明白的。 有些熟悉內經(jīng)的人或許會問了:“經(jīng)曰:風從其所居之鄉(xiāng)來為正風,主生,長養(yǎng)萬物?!边@個很好理解的。但是經(jīng)中還說了:“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彪y道,主長養(yǎng)的“正氣”也會致病嗎?這是什么原因呢? 呵呵,其實這個很簡單的。在平人、應時、正氣,不為害、不為病。而羸者、臟氣虛,故在平人為不多不少、不偏不倚的“正氣”,在羸者則有偏過矣,故亦可為病。但其病也輕,其人真氣來復時,病可自去的,不足為害矣。 問曰:何謂實風?師曰:在經(jīng)中。 呵呵,所謂的“實風”,經(jīng)中并未明言。但是把下面幾節(jié)經(jīng)文結合起來看,就不難明白什么是“實風”了。 經(jīng)文1 1、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2、問曰∶何謂“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過”? 經(jīng)文2 師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問曰:如此奈何? 師曰:但氣候有應至仍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經(jīng)文1出自內經(jīng),上面有引用。 經(jīng)文2出自仲景。 結合這兩條經(jīng)文,我們就不難看出,原來所謂的“實風”,就是“當至而太過”、或“不當至而至”的“時氣”。來早了,或者來多了,來的太足了。太足了,就叫做“實風”。 太足了也不是好事啊,過猶不及嘛。太足了,反而也會致病的。電壓太過了,就會損壞用電器;大河里水太多了,就會泛濫。所以,這種“時氣”太足了,也一樣會發(fā)病的。但是,在經(jīng)典中系統(tǒng)論述這種“實風”致病的很少。那么,我們來舉個例子,看看“實風”會有那些表現(xiàn): 若上一年的冬天,寒水太過。至春分的時候,寒氣依然不減,天氣當溫卻不溫。這里就有兩個表現(xiàn)了。 第一,是寒水太過,以至于到春分時令,還是寒氣肆掠。這就是“當去而不去”,是“太過”。 第二,同時,時令已至春分,但天氣當溫反而依然寒冷,這就是“當至而不至”,是“不及”。 這樣,寒水之氣太過,厥陰風木升發(fā)不及,就會外有束寒,內有郁熱。所以,這樣的時候是很容易爆發(fā)“溫病”的。你看看春溫的發(fā)病,基本都是這種情況的。其實,這也是“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當這種“時氣”,來的遲了,或者來的少了。這就是“當至而不至”、“至而不及”。這就是“時氣”來的太少了。太少了會不會致?。繒?。 這種“至、不至”的問題,我們只是為了說“風”才初略地談了一下,真正細分下來,里面很有很多東西的。以后在討論《陰陽大論》的時候,會詳細加以闡述。 問曰:何為風邪? 師曰:凡不正之風氣,皆是風邪。 好了,這里提到的“正風”、“實風”、“虛風”,都是幾個很典型的例子。 那么,如果春分時節(jié)“風”從南方來?從北方來?從西北來,從西南來?等等情況,那又如何呢?像這種不應時、不應方位而來的“風”,則統(tǒng)稱“邪風”。“邪風”發(fā)病,各有不同。上面,我們討論了四方應四時的四種“風”。這在方位上是“四正”。另外還有“四隅”,就是從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角來的風,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八風”了。而這里,才只談論了“風邪”之中“虛風”部分的內容。下面我們繼續(xù)討論“風邪”的其他部分——八風。 問曰:何謂四時八風? 師曰:《經(jīng)》曰:四時有風焉,名曰八節(jié)八風。八風發(fā)邪,以爲經(jīng)風,觸五臟,加而爲邪氣,邪氣內薄,是以發(fā)病。 問曰:八風發(fā)病奈何? 師曰:風從東方,其傷人外侵筋而內淩肝膽,故曰嬰風。嬰風入肝,筋縮弗用,肌緃不收,濕淫形。 風從東南,其傷人外在肌而內侵胃,故曰弱風。弱風入膽,背控頸項急,股外寒,多夣而驚。 風從南方,其傷人外在脈而內舍心,故曰大弱風。大弱風入心,脈殭,諸熱,頭腦弗清,陽濁血鬱。 風從西南,其傷人外在肉而內舍脾,故曰謀風。謀風入胃,肌肉耎弗用,氣濁體重,弱。 風從西方,其傷人外浸皮而內瘀肺,故曰剛風。剛風入脾肺,皮膚干燥,消以渴。 風從西北,其傷人外在手太陽脈,而內傷小腸,故曰折風。折風入小膓,脈絕溢,閉結弗通,善暴死。 風從北方,其傷人外在胃而內傷腎,故曰大剛風。大剛風入腎,背膂肩筋傷,寒爲清滯。 風從東北,其傷人外腋脇而內大腸,故曰兇風。兇風入太陽,亦脇,肢節(jié)骨痛。 順便說一下,《內經(jīng)》中的“八風”,是指來自四正四隅的風氣。和佛教中的“八風”不是一個概念。佛教中的“八風”,更多的是指各種負面情緒對心境的影響。不要混為一談就行了,這里不做討論。 這里討論的是“四時八風”,我們前面說過,四時應四正四隅而生發(fā)的時氣,就是四時的正氣,是正風。正風主長養(yǎng),故不致病。此處討論的“八風發(fā)邪”,是四時不正之氣,是“邪風”,邪風則致病。這是論述“風邪”中“八風”各自所傷、所病的情況。當然,“風邪”致病,顯然遠遠不止“八風”發(fā)病這些內容。更多的我們在后面繼續(xù)詳細討論。 從時令上說,有春夏秋冬四時的風。此外如果再細分下去,每個時令又都分為六個“節(jié)氣”,而每個“節(jié)氣”所對應的風,也是不盡相同的。但凡發(fā)不應時的風,都是“邪風”的。所以,風邪,為患最多。同時又是很多其他疾病的基礎疾病。所以,經(jīng)曰“風為百病之長”、“風為百病之始”。 好了,啰嗦了許多,借助經(jīng)典,系統(tǒng)地把“風”這個概念闡釋了一些。全部闡述完了么?沒有。還有很多“風”的內容,大家在以后的讀經(jīng)中,自己慢慢體會。這里提綱挈領地拿一些重點,來論述以往學界對“風”的誤解、曲解和疏漏。 小結什么是“風”?明白了么?可別再和自然界的“風”混為一談了哦。自然界的“風”,僅僅是空氣流動而已。例如蒲扇輕搖,空氣也就流動生成了“風”。顯然這個“風”,不是作為“六淫之首”的那個壞蛋頭子的“風”。更不是所謂的“百病之長”。 總體來說,“虛風”是致病能力最強的“邪風”,重病多死?!靶帮L”是天地間致病最多的病因。隨時隨地、無時無刻都可能有其存在,它就在你身邊?!罢L”是正氣,主長養(yǎng),一般不能致病。若其人正氣虛衰,感觸而發(fā)病,病勢亦淺,可自愈?!皩嶏L”是正氣太過之氣,自身有一定的致病能力,另外由于對其他時令之氣有一定影響,所以可能會造成另外一些時令疾病的發(fā)生。例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不病溫,夏必病暑?!边@就是“實風”的后續(xù)影響。 待續(x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