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勝寺,相傳為北魏時期所建,原名莊嚴寺。隋開皇五年(585年)改為隆圣寺,后周廣順元年(951年)改為今名。隆勝寺屬于北方顯教寺院,位于宣務山(河北隆堯境內(nèi)的堯山北峰)陽坡。隆勝寺分為上、下兩院。下院即前院,進山門即是,兩側(cè)為僧寮客寮,中為莊嚴殿。過殿堂是上院,即后院,緊依山壁,可攀至山頂。寺前有松柏和古槐,古槐旁有一石砌水井,井深近百米,口徑不足1米,用小石頭投下,只聽碰壁聲很久才落水中。站在山門前有一股清靈感,曾有騷人墨客游此,刻石以記曰:南望泜水,東顧香泉,登前嶺以攀堯峰,觀日落盡懷彤山,瞻巖巖靈氣由下而北上,自齊、周、隋物接耳。昔堯舜禪讓,始有試舜于大麓;繼紫霞作仙,才見曲洞而飛云。顯寺隆圣,密庵準提,皆引善信云集之處也。又讀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文:“柏人城東北有一孤山,古書無載者。唯闞骃《十三州志》以為舜納大麓即為此山,其上今有堯祠焉。世俗或呼為宣務山,或呼為虛無山,莫知所出。趙郡士族有李穆叔、季節(jié)兄弟,李普濟亦有學問,并不能定鄉(xiāng)邑此山。余嘗為趙州佐,共太原王邵讀柏人城西門內(nèi)碑。碑是漢桓帝時柏人縣民為縣令徐整所立,銘曰:‘山有巏嵍,王喬所仙?!街藥k嵍山也。巏字雖無所出,嵍字依諸字書,即旄丘之旄也。旄字《字林》一音亡付反,今依附俗名當音權務耳。入鄴,為魏收說之,收大嘉嘆。值其為《趙州莊嚴寺碑銘》,因云:‘權務之精?!从么艘病!蔽闹欣钅率寮蠢罟w,季節(jié)即李概,兄弟二人和李普濟都是柏人人。魏收,字伯起,巨鹿下曲陽人。官至尚書右仆射,兼編修國史。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帝避太子(高殷)諱,改殷州(治所在今河北隆堯舊城)為趙州,故將莊嚴寺冠名趙州。當時魏收正為莊嚴寺撰寫碑銘,在鄴都(今河北臨漳)聽顏之推講述權務山后甚喜,遂在碑銘上題寫“權務之精”四字。趙州莊嚴寺碑豎于宣務山上莊嚴寺的莊嚴殿前。由此當知隆勝寺在北齊時期已經(jīng)聞名遐邇了,它的初盛時期當為隋唐。位于宣務山石壁前的『大宋邢州堯山縣隆勝寺碑』碑文中載:“……宣務山隆勝寺者,古山門之勝地也,自隋至唐興且盛……”。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禁止佛教法事活動,命沙門還俗,莊嚴寺雖然名義上未被取消,但寺院已被作為道觀由道士入住。六年后,即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佛教漸漸恢復活動,莊嚴寺到隋開皇五年(585年)才重開山門,改為隆圣寺續(xù)起香火,建造準提石塔。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開始在寺后石壁上開龕雕像。據(jù)史料統(tǒng)計,從高祖武德元年興佛到武宗會昌元年禁佛,歷二百二十四年間,隆圣寺在皇家、州府的資助下已在宣務山摩崖造像1380龕之多,石像佛龕已成規(guī)模。 五代后周廣順元年(951年),太祖郭威命在原寺前擴建寺院,莊嚴殿堂,另置山門,并親筆書寫“隆勝寺”三字。同時將城南北婁的古剎石佛寺改為“圣壽寺”,敕命在城南三里建遵善寺,在寺門兩側(cè)分別刻石銘曰“遵善尚禮”、“隆勝莊嚴”,義與隆勝寺南北相望。廣順二年,堯山縣令儲知讓又在兩寺之間的路側(cè)建有數(shù)廟,因隆勝寺與遵善寺相距10里之遙,所以人們稱其為“十里長剎隆勝寺”。明成化版《順德府志》唐山縣條載有“遵善寺在城南,大周元年建”。因為隆勝寺全是石佛,又是太祖御賜寺額,所以在世宗限佛時沒有受到影響。后歷經(jīng)宋、金、元、明香火益盛。明代詩人商裔祥曾作《游宣務山隆勝寺》詩: 名山斜抱郭,古剎半凌云。 越俗禪心寂,潭空宦況分。 幡搖飛鳥避,鐘落遠僧聞。 為戀峰巒好,西林日已曛。 千枝歸一本 萬派總同源 唐堯圣地,李氏故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