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各位朋友在看古裝電視連續(xù)劇的時候,但凡是新人結(jié)婚的鏡頭,必然會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這樣一個程序。然而,古代真實的歷史上,卻有很多地方并非是這樣的一個程序,而是先洞房,后拜堂。 這究竟又是為何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古人處女情結(jié)在作祟。 在古代,男人的思想中無不有著處女情結(jié),不管是平民百姓娶妻,還是達官顯貴納妾,甚至是買一個丫鬟,他們都必須要求對方是處女。那怎樣才能知道對方是否處女呢?最基本的一個檢查就是,看迎娶的女人第一次是否有“落紅”。 落紅在這里是啥意思,大家都是成年人,就不需要多說了,有就證明你是處女,沒有便不是。而古代民間的婚姻很少有說在婚前來進行體檢的,只能是在洞房之夜進行檢驗。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在床上鋪一塊白紗,行房完事之后,白紗見紅就可證明新娘是處女,如果沒有,那麻煩就大了。 清代文人俞樾在其《右臺仙館筆記》中就曾記載過這樣一個婚俗。說在當(dāng)時的直隸永平府,女子出嫁之日,其家人都會派人去女婿家打聽消息,如果次日女婿家鑼鼓喧天,賓客雜至,則大喜,反之則喪氣。這是為何呢?原來當(dāng)?shù)赜袀€風(fēng)俗,新婚之夜,要首先檢查新娘是否處女,是則婚禮如期舉行,不是則婚禮取消,不但新娘會被退回去,而且其娘家也會備受指責(zé),飽受非議。 一次,一王姓的姑娘嫁給了李姓的男子,可李家覺得王姑娘很丑,不滿意,便在新婚次日說她不是處女,要取消婚禮,并叫媒婆將王姑娘送了回去。王姑娘從小就失去了父母,與哥嫂同住,嫂子知道小姑子的真實情況,從來沒和哪個男人有過肌膚之親,于是在問清楚的真實情況后,便一紙訴狀將李家給告了。 縣太爺接到狀子之后,派穩(wěn)婆前去驗證,得知王姑娘果然還是處女。隨后,縣太爺勒令李家鼓樂齊奏,將王姑娘迎娶了回去。 其實,在有清一朝,不僅僅是直隸永平府,全國各地此類婚俗都極為普遍。這樣一來的話,新婚之夜用白紗檢查新娘是否處女就成了婚禮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儀式了,前來賀喜的親朋好友也都極為關(guān)心男方在次日所出示白紗上新娘的“落紅”。 如果新娘還是處女,則男方會像女方送去寫有“閨門有訓(xùn),淑女可欽”的喜帖,而女方家屬也會以此為榮;若新娘不是處女了,則女方全家都會顏面盡失。所以為日后保全顏面,有女孩的家庭都會從小抓起,盡可能不讓她們離開閨房半步。 縱觀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處女情結(jié)其實早在《周易》中就有所表露了,自秦漢魏晉以來,便開始崇尚女子貞潔,對女人婚前守護貞操的處女情結(jié)進行了進一步的強化。宋朝就更不用說了,理學(xué)的發(fā)展使得女人貞潔之風(fēng)越刮越烈,擁有處女情結(jié)的男人們偏執(zhí)心理也越來越強了。 到了明清時期,男人們的這種心理更是達到了近乎病態(tài)。當(dāng)時的達官顯貴買個婢女,納個小妾都必須要求是處女,所謂的“水不厭清,女不厭潔”成了當(dāng)時那個時代的一種普遍心態(tài)。以至于這種思想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