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5點半就到了濟南,將行李寄存在火車站(10元),吃過早點,乘長途汽車到泰安(17元/人),2個小時到泰安,再乘3路公共汽車(2元/人)到紅門。 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余公里,盤臥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chǎn)生安穩(wěn)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chǎn)生厚重感,大有“鎮(zhèn)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wěn)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fā)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diào)雨順的對象來崇拜,于是,地處東方的泰山--這個通天拔地的龐然大物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 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tǒng)一,權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在泰山數(shù)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布局與創(chuàng)作,是根據(jù)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游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nèi)容,布局形式重點是祭地的蒿里山,經(jīng)帝王駐驛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余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三重空間一條軸線。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cè))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qū)為人間;自城北岱宗坊開始,沿長達6666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游覽觀光發(fā)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后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 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著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筑規(guī)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從色調(diào)上看,紅墻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jié)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xiàn)在的東路,游人在泰安火車站下火車后,可先游岱廟,然后從岱廟后門至岱宗坊,步行經(jīng)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后轉(zhuǎn)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jīng)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原來的西路),從泰安火車站下車后,可乘游覽汽車沿環(huán)山公路經(jīng)黑龍?zh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后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安火車站乘游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辟的環(huán)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我們決定先陡步上山,然后乘車下山。我們坐3路車在紅門站下車,3路這條公交線兩端的終點站,一頭是泰山西路(乘汽車登泰山起點天外村),另一頭是泰山東路(徒步登泰山起點紅門),火車站是這條公交線所停靠的一個最大中間站。三路公交是外地游客乘坐最頻繁的一趟線,但稍不留意往往乘反了方向,所以上車前要弄明白打算如何登山?我們無意中乘對了! 8點半開始登山。紅門到斗母宮(1.3公里)走了36分鐘。途經(jīng)關帝廟、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醉心石、三義柏、萬仙樓、革命烈士紀念碑、風月無邊刻石到斗母宮。
關帝廟,該廟坐北朝南,明清時曾多次整修,廟分東西兩部分,東半部是主體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門、戲臺、拜棚、崇寧殿等,西半部是山西會館,此廟是泰山盤道起始第一廟。這是東門。東門內(nèi)有凌霄一株,樹齡已近200年,實屬罕見,雖老干已枯,但新枝茁壯,每至花季紅成一片,也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保護名錄了。 關帝廟南門,廟門兩側(cè)有古槐和石獅。 
廟門南面是一座高大厚重的影壁墻,上書“神威巨鎮(zhèn)”四個大字,據(jù)說是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奉皇太后東巡泰山時所題。
關帝廟座北朝南,共有三進院落。第一進是廟門和廟門之上的戲樓。關帝廟的廟門是一個雙層樓閣式建筑,戲樓與廟門一體,門洞從戲臺下穿過。
在通往第二層平臺的臺階兩側(cè)又有兩棵古槐,比門外的那兩株顯得更為蒼老,據(jù)說是唐高宗和武則天來泰山封禪時栽種的。這兩棵唐槐歷經(jīng)千年滄桑,雖然樹心已經(jīng)空洞,但是長勢依然旺盛,它們枝葉相連,似龍鳳起舞,所以后人稱它們?yōu)椤褒堷P槐”——東面的是龍槐,西面的是鳳槐。龍鳳當然指的是唐高宗和武則天。
第二層平臺,寬闊的平臺上,大拜棚把東西配殿連接起來。拜棚的設計十分巧妙,可謂一堂多用:北向可拜神,南向可觀戲,平時更是游客小憩的好地方。東西配殿現(xiàn)已改為“泰山百年”展覽室。
拜棚北面是關帝廟的正殿叫“崇寧殿”,明代建筑。
殿內(nèi)關公塑像手握《春秋》,神采飛揚,正氣凜然,威風凜凜。左面關平和右面周倉的塑像,雕塑精細,形態(tài)逼真。大殿正上方的金匾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書“神威巨鎮(zhèn)”。 第三平臺,此處有古柏一株,樹下石碑上書“漢柏第一”。據(jù)傳,是漢武帝封禪泰山時種植的。此樹形態(tài)奇特,樹干高僅0.8米,而樹徑卻達1.1米,樹干樹枝皆扭曲生長,狀如翻身虬龍,小枝小杈也都盤旋扭曲,如龍須龍爪。細觀三根主枝,居中者如龍作欲飛狀似劉備,旁邊斜枝似端刀者即關公,另一似持戟者便是張飛,所以有人稱它“結義柏”,此樹已列入世界遺產(chǎn)保護名錄??吹竭@棵蒼柏,不僅感嘆,高大的蒼柏古樸滄桑,歲月卻不能摧殘它頑強的生命力。關帝廟太小,樹冠幾乎覆蓋了整個廟宇,無論站在哪一個角度都無法拍到蒼柏的全景,只能分解拍下。
關帝廟的西院是山西會館。明清時泰城的鹽商和當鋪大部分是山西人,與關公是同鄉(xiāng),便把關羽奉為福氣之神,并常在這里聚會祭祀,所以這里又叫做“山西會館”。 

途中不少商店賣寫著“泰山石敢當”的石頭。在種種應用在民宅的“辟邪物”中,“泰山石敢當”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將“泰山石敢當”立于橋道要沖或砌于房屋墻壁的習俗不僅流傳到全國各地,還擴散到東南亞各國和朝鮮、韓國、日本以及歐洲和美國的唐人街。去年,“泰山石敢當”習俗被列入“中國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專家們認為,“泰山石敢當”所表現(xiàn)的“吉祥平安文化”體現(xiàn)了人們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創(chuàng)造力。其文化內(nèi)涵和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有許多相通之處,對增強中華民族文化對世界的親和力具有重要意義。這里有個美麗的傳說。 泰山腳下的一個村子里住著一個青年,姓石,名敢當。他很勇敢,什么也不怕,在泰山一帶很有名。有些人被欺侮了,就找石敢當替他們打抱不平。 泰安城南的汶口鎮(zhèn)有戶人家,一對老夫妻只有一個女兒。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每到太陽下山以后,就從東南方向刮來一股妖風,吹開姑娘的房門,鉆進她的屋里。天長日久,這個姑娘變得面黃肌瘦,非常虛弱。找了許多醫(yī)生也治不好她的病。這時有人說:“看來是妖氣纏身,光吃藥是治不好的。聽說泰山上有個石敢當很勇敢,何不找他來想想辦法?” 姑娘的父母就備好車馬,到泰山去找石敢當。石敢當一請就來了。他說:“這事好辦,找來十二個童男,十二個童女。男的一人一面鼓,女的一人一面鑼。再準備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燈芯,還要一口鍋,一把椅子,只要這些東西都備齊了,我一定能把妖怪拿住。” 石敢當喝了酒,吃了飯,就把燈芯放在香油盆里,點燃了油燈。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看不到燈光。 天黑了,隨著一陣呼呼的響聲,從東南方向來了一股妖風。石敢當一腳踏翻鍋,油燈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對童男童女一齊敲響了鑼鼓。妖怪一進屋,看見了燈光,聽到了響聲,趕快閃了出去,朝南方逃跑。 這股妖風到了福建,所以福建的一些農(nóng)戶也被妖風纏身,患了重病。人們打聽來打聽去,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能驅(qū)除妖怪,就把石敢當請到了福建。石敢當用老辦法把妖怪趕走了……這妖風又逃到了東北,東北有些姑娘也得了重病,人們又把石敢當請到了東北。 石敢當想:“我趕它一回,它就逃到別處,全國這么大,我怎么跑得過來呢?對,泰山有很多石頭,我請石匠在石頭上刻上我的家鄉(xiāng)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風,就把這石頭放在誰家的門外,妖怪就不敢進去了?!?br> 以后,妖怪怕泰山石敢當?shù)氖略絺髟竭h,所以人們在蓋房子的時候,總是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頭砌在墻上或放在門口,用來避邪。不信,你在中國各處走走,或許會在一些老房子的門口發(fā)現(xiàn)這樣的大石頭呢。
 一天門坊位于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cè)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坊寬355米,門寬265米,通高47米,二柱單門式石坊。方形柱上部有額枋、額板和橫楣,柱下施兩層條基石,柱兩側(cè)施滾墩石。額枋上置四斗,斗上托仿木結構五脊四注,浮雕瓦壟頂。滾墩石上浮雕忍冬紋、團花和云紋等。坊前兩側(cè)有明隆慶年間楊可大題“天下奇觀”以及明嘉靖年間孫價書“盤路起工處”大字碑。

孔子登臨處位于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始建。柱聯(lián)曰:“素王獨步傳千古,圣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cè)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jiān)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
碑中省略“卑”字給后人留下了添字生意的文字游戲和更多的想象空間:一是可讀作“登高必自卑”,也就是古人的原意,卑是小的意思,登高要從低矮處一步一步開始,循序漸進;二是“登高必自強”,意思是要到達極頂,必須靠自己奮發(fā)圖強、勇力攀登、戰(zhàn)勝險阻才行;三是“登高必自己”,也就是說,登泰山要依靠自己的雙腿,不要借助于騎馬或山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領略泰山風光;四是“登高必自此”,也就是說登泰山有數(shù)條路,但是由此登山最好。的確,這條路上自然景色壯美,一步一層天,人文遺跡遍布,廟宇、石刻俯仰皆是。  北側(cè)為兩柱單門的“天階”坊,巡按山東監(jiān)察御史高應芳題聯(lián):“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廟分東西兩院,東為彌勒院,西為紅門宮,中由飛云閣相連。飛云閣左為碧霞元君廟,右為彌勒院,三部分建筑合稱“紅門宮”。
紅門宮是泰山中溪的門戶,這里是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建筑群。它以飛云閣為中心,呈現(xiàn)半封閉式凹形空間,再加上宮前的三重白色石坊(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和天階)和林立的碑碣,構成了一組高低錯落、色彩鮮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筑群,進一步加強了通天的主旋律。 飛云閣為門樓式,上下兩層,跨道而建。下層為南北相通的拱形門洞,高2.6 米,寬2.95米,進深11米,鑲“紅門”石匾。上層名“飛云閣”,建在洞門平臺中間,五脊筒瓦硬山頂,帶卷棚懸山前廊,面闊3間8.1米。前廊進深1.95米,殿閣進深6 .82米。 
飛云閣左為碧霞元君廟,廟門前有創(chuàng)建于康熙年間的石坊,坊額題“紅門宮”,額上橫梁刻有“瞻巖初步”四字。碧霞元君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廟,上廟為碧霞祠,下廟是城里的靈應宮,中廟就是這兒了。柱聯(lián)上寫著:“萬壑泉聲沉寶磬,千峰云影護禪關?!狈粸殡p柱單門式石坊,方柱,柱下施基石,柱側(cè)施滾墩石,柱上有門楣、額板和額枋等。額枋上有五個大斗,斗上托石雕五脊頂。院內(nèi)正殿三間,祭祀著碧霞元君。 
東為彌勒院,院內(nèi)正殿三叁間,原來供奉著精美的檀香木雕彌勒佛,“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被焚燬,1994年重塑。現(xiàn)在殿內(nèi)墻壁上還塑有622個小佛像,俗稱“千佛殿”。東有穿堂式更衣亭,舊時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為茶室;南有穿堂式過庭。 宮后有一上刻“小泰山”的巨石,民間傳說是碧霞元君化身。因此,紅門宮后門又懸匾“小泰山”。 
從紅門宮往前走約100米處,沿野徑下行就是中溪內(nèi)的小洞天。深澗內(nèi)巨石如屋,平面有10余平方米,厚1.5米,南側(cè)刻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應甲題、范廣書“小洞天”三個大字。

東側(cè)有圓柱形黑色花崗巖巨石,橫斷面向內(nèi),層層包裹,酷似枯木年輪,稱為“黑石埠”。這是發(fā)育在17億年前元古代時期的環(huán)狀節(jié)理雜巖,為“渦柱構造”,俗稱“汽油桶結構”。對于它的構造成因及發(fā)育歷史是當今地質(zhì)學界研究的新課題,在國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其上有明人單震蒙所刻“醉心”二字。石前斷崖層疊,橫瀑飛流,自北向南有柳條、飲馬、石峽三個碧綠的水灣。
 古時的泰山,正如杜甫的《望岳》所言“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史書中記載的泰山也是“茂林滿山,合圍高木不知有幾”;“朱櫻滿地,古木參天”;“盤道兩側(cè),茂林間草”.可到了清末之后,由于戰(zhàn)亂和災荒,泰山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以致于郭沫若在飛機上看到滿目荒涼的泰山后,反杜甫詩吟出了“都云青未了,我看赤無毛”。 1948年,泰城解放后,才開始實施封山育林,從1955年至1958年開始大面積、大規(guī)模地進行植樹造林,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有近萬名林業(yè)工人、農(nóng)民、解放軍官兵、機關干部、學校師生參與了這場“戰(zhàn)役”。 1987年,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官員盧卡斯先生到泰山時,他無論如何也難以相信泰山森林是人工營造的,只道他看到這些樹都是同齡樹,而且樹與樹之間的行距也有規(guī)律可循時,他才相信:泰山人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奇跡!
泰山人工造林紀念碑。  萬仙樓是萬歷皇帝為紀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青山綠水之間,矗立著這座門樓式建筑,雕梁畫棟,莊嚴雄偉,白云藍天映襯著黃色的琉璃瓦,一派皇家風范。神仙為了溝通交流,也定期舉行諸如蟠桃盛會之類的Party,地點就選在了這個風景幽雅的地方,因此樓上有“景會群真”的匾額,泰山是道教名山,稱仙為真。
 在萬仙樓買票進山,泰山門票125元,60歲老人60元,保險(2元/人)。
見三柏立于前,高聳入云,遮天蔽日。三人環(huán)抱而不及其粗,十八漢相疊而不及其頂。危若擎天柱,直似登天梯,旁立石碑“三義柏”。

位于萬仙樓北部的盤路東側(cè),為紀念1946年夏季第一次解放泰安時被敵機轟炸犧牲的新四軍烈士而建。方錐體碑首,南面貼金題額“革命烈士紀念碑”,繞碑環(huán)刻新四軍一縱三旅轉(zhuǎn)戰(zhàn)祖國各地的壯烈事跡和708名烈士名單。石欄環(huán)繞,古柏掩映,莊嚴肅穆。 

一路石刻,“聽泉” 戊戌秋,齊云浦、趙培生、徐斡卿、王儉堂、吳文卿、王子墉、王子墉、施致遠、金藎臣同游。八人至此小憩,忽聞泉聲,因以志人。

一路的泉水,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美景真不愧稱之“仰止”!

劉廷桂,外號“劉十二”,因十二歲考中秀才而得此號。相傳,當年劉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談及杭州西湖的無邊風月亭,劉廷桂受到啟發(fā),當即揮毫寫下了“蟲二”二字,并對朋友說:這里雖無無邊風月之亭,但卻有風月無邊之意。據(jù)說當時劉廷桂想直接題“風月無邊”,怎奈之前乾隆下江南時題過,因避諱,所以才靈機一動,題下“蟲二”。

洞天福地。光緒己亥秋月,歷下劉廷桂立。

9點半到達斗母宮。走了一個小時。
斗母宮位于龍泉峰下,是一組完整的古建筑群,因為有龍泉之水自西北山崖而下,環(huán)繞宮墻東注中溪,所以古稱龍泉觀。廟宇創(chuàng)建無考,是泰山最古老的道觀之一,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即公元1542年德藩重建。到了清代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由比丘尼主持,并且進行了重修和拓建,里面供奉著北斗眾星之母,稱之為斗母宮,又名斗姥宮,別稱妙香院。從此以后道觀就成了尼姑庵,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宮宇輝煌,尼僧眾多,陳設豪奢,香火特盛。 
斗母宮分為前、中、后三院。文化大革命初期神像被砸毀,現(xiàn)在供奉的是明代崇貞皇帝的母親智上菩薩。南山門內(nèi)是一進院落,院中有光緒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泰安名士趙爾萃修建的天然池,內(nèi)有兩股泉水,每逢夏、秋之季雙泉突涌,俗稱孿生泉。

池旁有古槐,并有小槐相偎依,被人們譽為母子槐;子槐樹郁郁蔥蔥、參天茂盛,而母槐樹卻已經(jīng)干枯。雖然生死兩重天,但樹根卻始終纏繞著不分離。象征著母親一生中對兒女的牽掛,即使她死了也會把自己的軀體作為兒子健康成長的養(yǎng)料。因為母親死了,作為兒子唯一能做的就是長大成才,為路人擋風遮雨。上面掛滿了祝愿符。
 在斗母宮東澗內(nèi),由三個小跌水組成的三潭疊瀑,每級落差3米,潭瀑相連,頗具特色,因瀑流如龍飛舞,人們又稱它為“飛龍澗”。它的名氣大是因為這里既有水潭又有瀑布,在幾十米的空間內(nèi),六條、飲馬、石峽三潭,潭潭相連,瀑布疊相飛瀉,激流注潭,浪花四濺,潭水常年不干,清澈碧綠;周圍的山石碩大鐵青,色澤凝重,十分堅硬,與柔和輕盈的瀑布流水組合成了剛?cè)釋Ρ?、動靜對比、色彩對比的自然美。

臥龍槐:豆科,槐屬,落葉喬木,南北相距八米余,根際盤曲,樹冠仰起,宛如臥龍翹首,古拙蒼勁,系明代嘉靖年間所植,約三百年許,被雷擊傾倒,樹干平臥山坡,干端著地生根。
 看見一挑夫,肩挑重擔,穩(wěn)健的一步一登高。

三官廟始建于明代,原是祭祀秦始皇的人祖廟。秦始皇作為人祖神起于秦地,在泰山供奉秦始皇大概僅此一例。 清代,這座廟改成了三官廟,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不過,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權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

廟內(nèi)有一株古柏,傳說是秦二世胡亥所植。在它那粗壯而低矮的主干上,生長著五條巨大的側(cè)枝,人們附會為秦始皇的化身,說他功德蓋世,一手遮天,使子孫世代相傳,所以被稱為“五指樹”。也有一稱為“漢義柏”,意為漢柏有義,柏樹在兩千年的歷史中,汲取了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
 吳大澄摩刻的漢鏡銘文是“上太山,見神仙。食玉英,飲醴泉。駕蜚龍,乘浮云。宜管秩,保子孫。壽萬年,貴富昌,樂未央。漢鏡銘 光緒丙戍十二月,吳大澄書?!?光緒丙戍年即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文中“蜚龍”即飛龍,“浮云”指良馬。這段銘文的意思是,“上泰山,見神仙。飲瓊露、甘泉,駕飛龍、名馬。共享官爵俸祿,保佑子孫發(fā)達。長壽、富貴無盡時,快快樂樂一萬年”。

在廟東側(cè)的盤路上有石坊,額書“經(jīng)石峪”,坊后有一條岔道,是通往經(jīng)石峪的小盤路。有關經(jīng)石峪的來源,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jīng),回來時曾路過泰山,在通天河里濕了經(jīng)卷,便派孫悟空找個地方晾經(jīng),悟空一個跟斗翻到了凌漢峰,手搭涼棚一觀察,就找到了這塊緩坡大石坪。因此,后人便把此山谷稱為“經(jīng)石峪”,把唐僧師徒晾經(jīng)的石坪取名“曝經(jīng)石”,俗稱“曬經(jīng)石”。

峪中有緩坡石坪,上刻隸書《金剛經(jīng)》,俗稱曬經(jīng)石,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曝經(jīng)石”。經(jīng)文自東而西刻在面積約兩千平方米的巨大石坪上,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共計2799字,每個經(jīng)文刻字50厘米見方,場面壯觀,氣勢宏偉,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石。無年款和書刻者,學者多疑為北齊人所書。經(jīng)刻結體宏闊自然,富于變化,書藝之高、字體之大、規(guī)模之巨,世所罕見?!稌ń蛄骸贩Q其為“大字鼻祖”,康有為譽之為“榜書第一”。據(jù)統(tǒng)計,泰山金剛經(jīng)歷經(jīng)1400年的風雨剝蝕和山洪沖刷,大面積經(jīng)石嚴重風化,字口殘損,已經(jīng)磨滅1730字,現(xiàn)僅存經(jīng)文41行1069字。目前正面臨著迅速風化、剝蝕的窘境。惡劣的自然氣候,保護措施與技術手段的落后,以及資金的嚴重缺乏,使這一人類瑰寶正面臨“滅頂之災”。
 萬歷年間都御史李邦珍在東側(cè)巨石上大書"經(jīng)正",并有注語,勸人棄釋歸儒.
 曝經(jīng)石
 經(jīng)刻北斷崖若斬,溪水漫石而下,似橫闊短簾,名水簾泉。崖上有"枕流漱石"、"千古奇觀"、"冷然清韻"諸刻。西側(cè)石上有宋政和年間陳國瑞題刻。1965年,1982年,經(jīng)刻四周建石欄保護。

這處刻石記載了民國18年(1929年)對當時經(jīng)石峪刻石情況的調(diào)查。

經(jīng)石峪西側(cè),有巨石如壁,高約5米寬約13米,因中劈,俗稱“試劍石”。上刻“高山流水亭記”,記載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萬恭創(chuàng)建高山流水亭的情景。高山流水亭原在巨石東北側(cè),萬歷年間重修,1965年移于西谷口。巨石右側(cè)刻有明萬歷崔應麒的草書。

從經(jīng)石峪返回盤道,向北一走就是水簾洞。

這里一澗深廣,石橋橫跨,稱之為“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巖”,俗稱“水簾泉”。又因在巖壁上有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這就是《西游記》中所描述的“水簾洞”原型。崖前有巨石挺立,上刻行云流水般的小篆“死依云山”四個大字。
拾階而上是碧霞靈應宮,1995年重建,里面供奉著碧霞元君。

在宮的左側(cè)有一通高大挺立的龜馱碑,碑文敘述了歷代重修的情況;龜是力大能負重的赑屃。泰山一帶有一種傳說:摸摸赑屃的頭,一輩子不受窮;摸摸赑屃的腚,一輩子不生病。

前面是一段平地,在路的西側(cè)聳立著一群似怒劍刺空的怪石,這是泰山花崗巖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的結果。在怪石之陰鐫刻著“萬笏朝天”四個字。笏版是古時大臣參見皇帝時,使用的一種特殊道具:一來遮面以示對天子的尊重;二是在上面書寫著參奏或進諫的題綱。這里是說:泰山是神靈的象征,山前的小山頭不能正視泰山,因此要用笏板遮面參拜,意為“群峰拱岱”。

天紳巖北為登仙橋,俗稱東西橋子。橋西南遍地紅沙石,名紅沙嶺。橋北東側(cè)有古洞如棚,可以容馬,明代吳維岳大書“歇馬崖”。舊傳呂洞賓曾在此崖上留墨。
 東西橋北約380米盤路東側(cè),有題刻“天衢”。光緒丙戌杏月既望,江陰繆玉瓚,泉州王永恒,長山任殿杰,歷下劉廷桂、張書業(yè)、王郁綺、楊逢霖同游岱頂謹題?!弊煮w端正莊嚴,令人肅然。

北為總理奉安紀念碑。1929孫中山先生遺體由北京碧云寺移往南京時,路經(jīng)泰安火車站并停留靜安,泰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革命先驅(qū)者,于6月1號孫中山靈柩在南京中山陵下葬之日樹立的。它的碑座為五棱形,代表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權憲法,即行政、司法、立法、考試、監(jiān)察,上面題寫著孫中山先生的遺囑;碑身呈三棱形,象征著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正面書寫著“總理奉安紀念碑”七個大字。碑下地面上是用南京雨花石鋪筑而成的黨旗。
 又北,古柏夾道,濃郁遮天,人行其中如入洞穴,雖炎夏酷暑而涼氣宜人。清代張玢題“柏洞”。

柏洞北有古槐4株,傳說是唐朝魯國公程咬金重修泰山盤路時種植的,據(jù)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高大擎云,蔚然蔥翠,傳為唐槐,其地名四槐樹。后又衍生3株。如今四槐樹已死亡兩株,另一株也于1989年10月5日被一場暴風雨刮倒,橫攔盤道,游人自下而過,遂成攔路槐。但人們尊重了這棵千年的古槐的選擇。人們就地不動地將它留在了路上,采取降低路面的方式,使游人能從它下面通過。每當游人,面對那巨大的樹干,總會感到自身的渺小。美學家楊辛先生,曾賦詩贊曰:"生也崢嶸,死也崢嶸,鐵骨橫空,元氣永存。"1988年8月,在這棵古槐的根部萌發(fā)了新枝。 另一顆存活至今。
 前面就是壺天閣了。此時為11點十分,(1.8公里)走了1.5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