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

 m175 2014-07-27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泰山》解說詞作 者:宋    森 

--------------------

《泰山》之一
    
                  五岳獨尊——泰山
    
     泰山,盤亙齊魯,高瞻東海,它像一尊巍然雄壯的巨獅鎮(zhèn)守東方。
          (字幕:泰山 位于山東中部 海拔1545米)
     泰山,五岳獨尊,呼吸宇宙,它似一位擎天捧日的巨人傲然屹立。
     它的自然神韻得天獨厚,雄偉莊嚴,造化神秀。
     它的文化遺產(chǎn)獨樹一幟,石刻遍山,寺廟林立。
     泰山,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聯(lián)合國認定為第一批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成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大山。
     泰山是一部用石頭寫成的自然史。
     形成于28億年前的泰山,地質結構復雜,地貌類型多樣,是研究地球演化的大自然典型杰作,具有中國和世界意義的地學價值。
     泰山北側張夏寒武紀地層標準剖面,中外聞名,是我國區(qū)域地層對比和國際寒武紀地層對比的主要依據(jù),在地質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這是五億年前形成的“三葉蟲”化石,它最早發(fā)現(xiàn)于泰山腳下的蒿里山,被國際學術界命名為“蒿里山蟲”。
     “桶狀構造”是中元古代形成的巖石,是世界上十分奇特和罕見的地質構造現(xiàn)象。
     山之體,石為骨。威力無比的大自然神功,為我們雕鑿出了一處處神奇的石景觀,泰山石以其自然美成為泰山的靈魂。
     黑龍?zhí)?,峭壁突起,巨石懸崖巍然壯觀,奇特的巖石結構,造就了這里宏大的瀑布景觀。
     上下重疊排列的大、小“天燭峰”,恰似一對威武雄壯的孿生兄弟。
     “劍峰怒刺天,積鐵拔千仞”的扇子崖,直刺青天,高聳入云。
     “玄圭石”,如巨舟迎風破浪。
     有著許多傳說故事的“丈人峰”,造型奇特,一石為一峰,是泰山上最小的峰,也是泰山最高的峰。
     “拱北石”也稱探海石,它昂首天外,探海觀日,成為泰山的象征。
     泰山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它的植被覆蓋率90%,植物物種豐富,古樹名木有一萬八千一百九十二株,高等植物一千三百八十二種,藥用植物六百多種,尤其是后石塢、對松山的古松群,更是不知引來多少名人墨客的詠嘆。
     桃花峪、經(jīng)石峪的金秋紅葉,格外迷人。
     泰山的古樹名木,與泰山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連,聞名海內(nèi)外。
     漢柏,是漢武帝封禪泰山時種下的柏樹,已有2100多歲的高齡了,“漢柏凌寒”更顯漢柏風骨。
     唐槐,雖已老態(tài)龍鐘,可槐中抱子,卻生機勃勃。
     “六朝遺植”,冠如華蓋,古松篩月。
     玉泉寺的銀杏,是唐代古樹,也是泰山最老的銀杏樹。雖然年事已高,仍然碩果累累。
     五大夫松把一代秦王的故事講述給后人。
     臥龍槐,雙樹連根,似臥龍翹首。
     姊妹松,亭亭玉立,楚楚動人。
     望人松,長枝下垂,鞠躬邀客,是泰山的重要標志植物。
     泰山還是動物們的理想家園,它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十七種,泰山赤鱗魚是泰山的特有物種,非常珍貴。
     泰山自然景觀氣象萬千,變幻莫測,旭日東升、云海玉盤、碧霞寶光、晚霞夕照等十大自然景觀,是泰山獨特的風景線。
     泰山作為中華民族的神圣之山,歷史悠久,文化內(nèi)涵極為豐富,歷史遺跡遍布滿山,現(xiàn)存的古建筑群就達22處。
     早在五千多年前,泰山地區(qū)就成為華夏民族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
     中國最早的圖像文字也是從這里發(fā)現(xiàn)的,這個符號由“日、火、山”組成,專家認為,是最早記錄泰山封禪的圖像文字。
     中國最早的長城——齊長城,橫亙泰山,直達東海。
     秦泰山刻石,也稱李斯碑,是秦始皇“書同文”的實物證據(jù),九個半字的殘碑成為稀世之寶。
     中國三大古典式建筑之一的宋天貺殿,重檐廡殿,黃瓦紅柱,一派皇殿風范。
     殿內(nèi)的宋代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氣勢恢宏,畫中人物形神兼?zhèn)?,是不可多得的古典繪畫珍品。
     靈巖寺的泥塑羅漢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被譽為“海內(nèi)第一名塑”。
     悠久的歷史文化魅力吸引著文人墨客云集泰山,孔子、孟子、司馬遷、李白、杜甫等等無數(shù)文化名人,為泰山留下了數(shù)以萬計的詩文華章。
     孔子一生多次登臨泰山,他到泰山后發(fā)出了“苛政猛于虎”的警句,他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成為治國安邦的正統(tǒng)思想,對世界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泰山1800多處歷代碑碣石刻中,經(jīng)石峪石刻規(guī)模最大,它占地2064平方米,字徑五十厘米,共計刻字2799個,字體剛柔自如、富于變化,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
     中天門上面的石刻群,集中展示了泰山的雄偉風姿。
     南天門十八盤,是泰山的象征性標志。南天門十八盤的自然境地和人文景觀高度地融合為一體,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文化和自然完美統(tǒng)一的崇高境界。
     佛教傳入泰山有1500年的歷史,靈巖寺、玉泉寺、普照寺、竹林寺成為泰山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王母池、三陽觀、斗母宮是泰山的道觀,碧霞祠是泰山祭祀碧霞元君最高最大的祠廟。
     大觀峰上的唐摩崖是唐玄宗封禪泰山時留下的《紀泰山銘》,整塊刻石鴻篇巨制、洋洋大觀。
     中國歷史上秦代以前就有72位帝王前來封禪泰山,進入封建社會又有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12位帝王封禪泰山,作為一種曠世大典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chǎn),他們把泰山推崇到了五岳獨尊、至高無上的位置 ,從而也就形成了世界上獨有的泰山帝王文化現(xiàn)象。
     泰山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泰山就有原始崇拜山岳的的習俗,對東岳大帝、碧霞元君、西王母以及泰山石敢當?shù)某绨菡弑榧叭珖蛠喼薜貐^(qū)。
     漢武帝劉徹曾經(jīng)贊嘆泰山:“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有詩道:“岱山高兮,不知其幾千萬仞;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幾千百里?!?BR>     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泰山,為了實現(xiàn)“創(chuàng)國內(nèi)一流景區(qū),盡快與國際接軌”的目標,泰山管理部門認真履行《世界遺產(chǎn)保護公約》,依據(jù)《文物保護法》和《泰山總體規(guī)劃》搶修和恢復了一大批文物古跡。
     靈應宮、竹林寺、三陽觀、五賢祠、元君廟、玉泉寺、天燭峰等景點展現(xiàn)在游客面前。
     199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馬約爾先生登上泰山,站在泰山極頂,他高興地說:“我看到泰山非常高興,泰山不僅是中國的泰山,它是全世界的泰山?!?BR>     是的,從1987年泰山被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開始,泰山就走上了世界,近入21世紀,泰山又以她新的姿態(tài)迎接著新曙光的到來。
    
    
     《泰山》之二
    
     東岳神府——岱廟(一)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這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面對這座巍峨壯麗、氣勢磅礴的大山,發(fā)自肺腑地吟唱出了這首令人稱絕的壯麗詩篇。
     詩人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筆觸,把泰山升華到了無比崇高的境界。
     要論自然高度,泰山在國內(nèi)名山中算不上是高山,它卻被歷代帝王推崇為“崇高至尊、五岳獨尊”。
     要論自然面積,泰山也不算上是大山,它卻是華夏民族心目中最大的精神家園。
     人們不禁要問:泰山為什么這樣高大?答案只有一個:泰山是中華民族的神圣之山。它的神氣來自于雄峙天東的優(yōu)越位置,來自于先民對大自然的無限崇拜,來自于高度濃縮的歷史文化。
     說起“神山”,泰山神就自然的顯赫出來,而供奉“山神”的岱廟,也就成了高尊宏大的“山神廟”。
     岱廟,“秦既作畤”、“漢亦起宮”,到了宋代泰山神被封為“東岳大帝”,因此,它的建筑規(guī)模大如皇宮,它的建筑風格也就充滿了至高無上的帝王之氣。
     岱廟神奇、神秘,它威嚴、輝煌;如果說泰山是中華民族文化與自然經(jīng)典之作的話,岱廟則是這部鴻篇巨著的序曲。
     在我國古代,帝王在正式封禪、祭典之前,首先要舉行一個簡單的參拜儀式,“遙參亭”就是遙相參拜泰山神的地方。
     “遙參亭”建筑風格布局緊湊,相對獨立,但是,它又和岱廟的主體建筑一脈相承。
     被稱為“泰山第一坊”的岱廟坊,建造于清代康熙年間,是泰山最大的石坊。石坊造型端莊大氣,高聳威嚴,坊上龍紋石獸雕刻精美,上面刻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群鶴鬧蓮、天馬行空、麒麟送寶等三十幅吉祥圖案,堪稱為清代石雕藝術的大作。
     岱廟周有城墻、城門有八、四角有樓、前有殿、后有寢。正陽門就是岱廟八門中的正門,門上五鳳樓上翹的飛檐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
     岱廟城墻上的四個角樓,是按八卦的方位得名,它們分別稱為艮樓、巽樓、坤樓和乾樓。
     走進春天的岱廟,配天門前的大花園萬物吐綠,繁華似錦,園內(nèi)種植的幾十種名貴苗木花卉競相爭艷、五彩繽紛,給古廟帶來了幾分生機,使游人沉醉在春天的暢想之中。
     岱廟的建筑形式和布局,完全是按照中軸對稱式的皇宮模式建造,它的中軸線和泰山頂峰的南天門一線貫通。
     進入正陽門后,配天門、仁安門、宋天貺殿、中寢宮、后載門前后依次排列。
     “宋天貺殿”是岱廟里的主要建筑,它有過許多殿名,宋代稱“嘉寧殿”,元代稱“仁安殿”,明清兩代稱為“峻極殿”,而在當?shù)兀藗儎t習慣地稱它為“大殿”。說它大,毫不夸張,它確實很大,大殿高筑在三層白色基石之上,黃瓦紅墻、八大明柱、金碧輝煌,總面積達2600多平方米。它不僅形制大,它的名聲更大,它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統(tǒng)稱為我國典型的三大宮殿式建筑。
     重檐廡殿頂是中國最尊貴的建筑形式,唯有皇宮才能配得上這種規(guī)格。
     殿前的兩座碑亭內(nèi)是清乾隆皇帝的詩碑,它的設置與宋天貺殿形成了強烈的大小對比,更加顯示出大殿的高大威嚴。
     這位“配天坐鎮(zhèn)”的大神,就是“山神廟”的主人“東岳泰山之神”,他一付十足的帝王之相,高坐在殿內(nèi)中央。
     殿內(nèi)東北西墻上的巨幅壁畫,傳為宋代杰作,壁畫長62米,高3.3米,畫中人物697個,畫面內(nèi)容描繪的是泰山神巡行的故事。畫的東部稱“啟蹕”描繪泰山神出巡,西部稱“回鑾”表現(xiàn)泰山神回宮,所以整幅作品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畫中泰山神端坐在四輪六馬大輦之上,炳靈、延禧左右相伴,四周百官護駕,前促后擁,浩浩蕩蕩。壁畫雖為寫神,實為寫人,洋洋宏篇把宋真宗東巡封禪的盛大場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中寢宮是東岳大帝“皇后”住的地方。
     岱廟的東院原來有炳靈殿,因此院門叫“炳靈門”?,F(xiàn)在叫漢柏院。
     岱廟的西院原來有延禧殿,因此院門叫“延禧門”。現(xiàn)在叫唐槐院。
     銅亭,又叫金闕。整個亭體全部是仿木結構純銅鑄成,外表鎏金,鑄工精細,是明代金屬建筑的上乘精品,它與北京頤和園銅亭、昆明鳴鳳山銅亭、并稱為“國內(nèi)三大銅亭”。
     鐵塔,明代嘉靖年間鑄造,原是一座高十二層的鐵筑高塔,抗戰(zhàn)時期被日軍炸毀,現(xiàn)存的三層也就成了日軍侵華的鐵證。
     東御座,顧名思義是皇帝下榻的地方。清代乾隆皇帝是中國古代帝王中來泰安登泰山次數(shù)最多的皇帝,他每次來泰山常住在這里。
     后花園,綠草鋪地,怪石矗立,每當春天來臨,園中盆景花卉爭奇斗艷,競相怒放。
     厚載門是岱廟的北大門,現(xiàn)在看到的厚載門是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宋建筑。
     站在厚載門上的望岳樓,我們回首岱廟這所瑰麗完整的古建筑群,感覺到的是激動和自豪,而前瞻泰山這座雄偉壯麗的大山,又使你不由得聯(lián)想起偉大詩人杜甫的《望岳》詩篇……。
    
    
    
     《泰山》之三
    
     東岳神府——岱廟(二)
    
     曾經(jīng)有一位著名的古建筑學家這樣說過:“岱廟是中國三大建筑群之一,北京故宮有山少林,曲阜孔廟有林無山,而岱廟呢?有山有林,而且山是泰山,是五岳之首,自然更添上了它的景色與位置了。”——陳從周
     的確如此,岱廟的名氣大,是因為泰山的名氣大,也正是因為有了大山的崇高位置,岱廟才有了它的自身位置,有了廟中的這些古樹名木,岱廟才增添了不少的景色。
     在岱廟的園林中,有柏樹、槐樹、銀杏、紫藤等古樹名木五百多株,其中,柏樹占了大多數(shù),一株株古柏就象一尊尊活著的戰(zhàn)將,錚錚鐵骨,威風凜凜。
     六株二千一百多歲的“漢柏”,是岱廟古樹中的“老壽星”,別看它們年事已高,可仍然是蒼勁蔥郁、自強不息,從它們的身上,我們真正領略出了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耿耿“漢魂”。
     北魏杰出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這樣寫道:“泰山廟中,柏樹夾兩階,大二十圍,蓋漢武所植也?!?BR>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率朝廷眾臣東巡,封禪泰山,在泰山的頂峰上豎起了無字碑,在山下的岱廟里親手種下柏樹,首開了泰山植樹的先河,他曾經(jīng)先后八次到泰山,是歷代帝王中封禪祭祀泰山次數(shù)最多的一位皇帝,他種植的現(xiàn)存六棵漢柏是岱廟中的一大景觀。
     這棵“漢柏凌寒”,雙干挺立,直削青天,是漢柏中最顯風骨的一棵,它雖然歷經(jīng)了千年的風雨寒霜,主樹干已經(jīng)枯死,但是,仍然靠著僅存的一線血脈活了下來。清代乾隆皇帝看到此景后感慨萬分,激動不已,將它的不屈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腦海里,回到皇宮后,親筆把它描繪了出來,并派專人刻下了這塊《御制漢柏圖贊》碑,同時賦詩一首:
     漢柏曾經(jīng)手自圖,郁蔥映照翠陰扶。
     殿旁亭里相望近,名實賓主誰是乎。
     清代大學士張鵬翮也在《漢柏詩》中贊頌道:
     古柏千年依碧戀,太平頂上覺天寬。
     晴空白鶴來時舞,云外逍遙得靜觀。
     “赤眉嘗砍一樹,見血而止,斧痕猶存。”(東晉·《從征記》)就是這棵“赤眉斧痕”的來歷。當年,赤眉軍的一斧砍下,雖然沒有把樹砍倒,深深的斧痕卻成了起義軍痛恨西漢王朝的見證。
     明代進士陳昌言真實地記錄下了明時“赤眉斧痕”的身姿,我們將這幅圖畫與三百多年之后的古柏來對照一番,它不但沒有衰老之相,感覺反到有些返老還童了。
     “掛印封侯”使你想起三國名將大刀關公的故事:在一次大戰(zhàn)中,關云長被曹操俘虜,曹操就用加封候王來收買他,關云長重義氣、拒封候,將候王大印掛在樹上,披掛而去。蒼勁挺拔的古柏,似乎在提醒后人:不能貪圖榮華富貴,時刻保持高尚的情操。
     瀟灑名山日正長,煙霞為侶足徜徉。
     誰能欹忱清風夜,一任槐花滿地香。
                      ——清·張鵬翮
     走進“延禧門”一陣清爽的槐香撲鼻而來。唐槐院里滿院的槐樹,都在為這棵“槐中抱子”而感到驕傲。
     在唐代,槐樹是一種奇異的樹種,是給皇帝貢獻的珍貴名木?;实蹃矸舛U泰山,所到之處和泰山沿途都要種上槐樹,以此展示皇威。
     唐槐是岱廟古樹名木中的主要景觀。
     據(jù)記載:“民國十九年戰(zhàn)役,就其地飼馬,遂以圍墻,后復屢經(jīng)駐軍,益形枯萎”。明代“大可數(shù)抱,枝干蔭階畝許,蔚為壯觀”的古槐,到了兵荒馬亂的民國年間,卻多次遭到摧殘,枯萎而死,后長出一棵小槐樹,取名為“槐中抱子”。
     五十年后的小樹,已經(jīng)長成了生機盎然、枝葉繁茂的大樹,現(xiàn)在看上去老槐樹實在是有點抱不動的感覺。
     有著近三億年生長史的銀杏,是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樹種之一,素有“活化石”之稱,在泰山的許多寺廟中都有古銀杏樹,岱廟現(xiàn)有三棵,種植于明代,中寢宮兩側的銀杏皆雌性,但是它們偉岸高大,長勢旺盛,儼然一付守護神的尊威。
     后花園中的二株古紫藤,已有百年以上的樹齡,它的古枝盤旋回繞,自然流暢,它的花絮垂大,清麗淡雅,每當花開時節(jié),陣陣清香隨風飄蕩,令人神往。
     據(jù)說宋代時,岱廟的北城墻上,曾經(jīng)自然生長著號稱“十八羅漢”的古柏,它們身姿各異,縱情自然,不難想象出它們當時的那種高尊古廟大墻之上,護守佛法的威武雄風。
     雄偉壯麗的岱廟,不但是一處經(jīng)典的古建筑群,而且更是一處古樹名木薈萃的植物園,幾百種花卉苗木,生機勃勃,繁花似錦,一朵朵美麗的鮮花裝扮著古老的廟宇。應該說,是這些古樹名木為古廟帶來了靈氣,增添了秀色。
     岱廟“峻宇聳天,翠柏成叢”,它里面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非常濃重的文化氣息,山、林、古建的完美結合,更使它的身價倍增,魅力無窮。
    
    
     《泰山》之四
    
     東岳神府——岱廟(三)
    
     198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盧卡斯先生來泰山考察時,曾經(jīng)這樣評價泰山:“泰山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合在一起,使人們在人與自然的觀念上開闊了眼界,這是中國對世界人民的貢獻?!?nbsp;                                                                         
     在遠古時代,人類就開始用石頭打造石器,并將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用一些象征性的符號刻制在陶器和石頭上,留傳給后人,從此就出現(xiàn)了“文字”,就演化出了“石刻”。
     岱廟不僅是泰山神的府地,它還是一座歷史文化的博物館,陳列著一部銘刻著祖先文明的大“石集”——歷代碑刻。
     岱廟的碑林中,秦漢晉隋唐、宋金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刻石精粹齊全,篆隸真草、顏柳歐趙各類真跡刻石應有盡有。
     古人說:開卷有益。還是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部“石集大全”,從中汲取營養(yǎng)吧。
     我們先從這所皇帝住過的院落說起。
     東御座里陳列的這塊殘碑刻石叫“秦泰山刻石”。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車同軌,書同文”,為了解決制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大障礙——文字差異,下令丞相李斯主持統(tǒng)一文字,使之整齊劃一。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書法家。他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了我國文字史上的功績之作“秦篆”,開創(chuàng)了中國書法歷史的先河。
     《泰山刻石》碑就是李斯用秦篆寫成的。
     秦篆,也叫小篆體,它的結構特點是長方字型,線條圓潤流暢,疏密均勻,端莊穩(wěn)重,被稱為:“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BR>     《泰山刻石》的銘文是秦始皇的功德銘和秦二世詔書,原文222個字,是秦始皇“書同文”的實物證據(jù)。由于它的名聲大,屢遭劫難,刻石原在泰山頂玉女池旁的碑亭里,歷經(jīng)風雨剝蝕到了明萬歷年間29個字。清乾隆5年,在一次山頂大火后被盜,清嘉慶20年找到碑刻殘石。清光緒16年刻石又被盜走,當時的縣令毛蜀云通令稽查,三天后,找到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七個完整字和三個殘字的刻石,成為稀世國寶。
     隸書大盛的漢代,大興樹碑立傳之風,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非常精湛的碑刻佳品,當時的書法藝術分為五大流派,《張遷碑》、《衡方碑》就是其中的方正寬厚、茂密雄強派。
     《張遷碑》刻于漢靈帝中平三年,碑額刻有12個篆字,字體有意盤曲、布局緊密、渾然一體,為漢代碑額中的妙品。
     碑文書體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筆畫厚重質樸、骨力勁健。字體結構變化豐富,平中寓險、靜中寓動、方圓兼?zhèn)?,大有巧拙之妙,明代書法家孫退谷這樣評價此碑:“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BR>     《衡方碑》年是漢建寧元年的碑刻。碑文字體方拙樸實、以拙取勝,筆畫端正粗壯,折角棱條分明,清代書法鑒賞家翁方剛曾經(jīng)評價:“是碑書體寬綽而闊,密處不甚留隙地,似開后來顏魯公正書之漸?!?BR>     西晉時期朝廷下令禁止立碑,因此流傳下來的豐碑巨碣很少,岱廟中的《任城太守孫夫人碑》算得上是寥若晨星中一顆燦爛之星。
     《孫夫人碑》,文詞古雅,大有兩漢遺風,筆勢嚴謹,字畫方勁厚重,列晉代三大豐碑之首。
     唐代的《雙束碑》也叫“鴛鴦碑”,是唐顯慶5年樹立的造型奇特的名碑,碑體兩石并立表示唐高宗、武則天同治天下。在碑文中有12個武則天自造的文字,她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才華,在書法史上算是出盡了風頭。
     漢柏院里不僅有古老的漢柏,而且還是岱廟碑刻最為集中的地方。一個小小的院落,就有近百塊碑刻。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第一山》碑,在院中格外引人注目。
     院東的碑墻上有張衡的《四思篇》、曹植的《飛龍篇》、陸機的《泰山吟》、乾隆的《登岱詩》等歷史名人的名詩絕句碑刻70多塊,這些碑刻中,篆隸真草書體齊全,漫步碑墻就像瀏覽一部書法藝術大全。
     在岱廟形制巨大的石碑中,《宣和重修岱岳廟碑》和《大宋封東岳天齊仁圣帝碑》是廟中的兩大鎮(zhèn)廟之碑,碑型高大雄偉,東西對峙,一派豪氣。
     《宣和重修岱岳廟碑》也叫《宣和碑》,它立于宋徽宗宣和6年(公元1124年),碑高9.25米,寬2.1米,它威武雄偉、雕刻精美、氣勢壓人,是宋徽宗為重修岱廟而立的碑,由宇文粹中撰文,張崇正書寫并撰額。碑陰“萬代瞻仰”四個大字是明萬歷年間山東巡撫李戴和吳龍征題,田東作書寫。
     《大宋東封東岳天齊仁圣帝碑》又稱《祥符碑》,是宋大中祥符年間的碑刻。碑高8.2米,寬2.3米,碑文書體嫵媚秀麗。碑陰大字“五岳獨宗”筆墨酣暢淋漓,氣勢豪放。
     瀏覽岱廟碑刻,仿佛置身于書法藝術的博物館,你會被這些精湛的中國歷史文化作品所吸引,從中你會感到,這種無窮的文化魅力在推動著歷史的進步和發(fā)展。
     岱廟不大,可它蘊藏的歷史文化很大;岱廟很大,因為它集中表現(xiàn)了大山文化。
    
    
     《泰山》之五
    
      東岳神府——岱廟(四)
    
        游泰山,應當先從岱廟游起,因為岱廟聚集了泰山歷史文化的精品,它有中國的三大宮殿式建筑杰作,它有中國幾千年的古樹名木,它有中國文化精品之作的碑刻,它有中國歷代文物的藏品。
        岱廟的館藏文物,是和悠久的泰山歷史文化是分不開的,主要以歷代帝王封禪泰山的賜品和祭器為主,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發(fā)掘的陶器和歷代名人字畫也占有一部分。
        歷史上,隨著帝王封禪泰山活動的興起,泰山的祭器、賜品逐漸地多了起來,在岱廟近萬件館藏文物中,帝王祭品占主要的一類。
        泰山周圍是華夏民族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現(xiàn)代出土的遠古文物也是其中的一類。
        岱廟的藏品,從年代上講,上至原始文化遺存,下到明清珍寶,可以說是一一俱全。
     從種類上講,陶器、玉器、銀器、青銅器、瓷器、琺瑯器、竹木漆雕、古字畫等,更是應有盡有。
        岱廟文物藏品的擋次比較高。其中,國家三級以上文物就有三千四百件,國家一級文物一百三十九件。
     在這些琳瑯滿目的文物精品中,最為珍貴的要數(shù)泰山的“鎮(zhèn)山三寶”了。
        沉香樹是生長在我國南方的一種稀有長綠喬木,當它生長到一定的樹齡時,材質便會自然老化,形成沉香,把它放入水中會下沉,用火燃燒就有香氣逸出,所以叫沉香。
        “沉香獅子”就是用沉香木雕刻成的工藝精品,清代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登泰山時,賜給泰山的鎮(zhèn)山之寶,所以它就顯的特別名貴。
        沉香獅子是一對獅子造型。稍大的一只,高三十六厘米,長三十八厘米,重三點七五公斤,昂首挺胸,精神抖擻。
     另外一只,高三十七點五厘米,長三十六點五厘米,重三點五公斤,面帶羞色,氣質不凡。
     兩只獅子并列而立就像一對獅舞明星,耀然臺上。前腿直立,雙尾翹起,神目炯炯,栩栩如生,不愧是形神兼?zhèn)涞幕始医茏鳌?BR>        在泰山上流傳著這樣一段神話故事:
        據(jù)說在泰山扇子崖下,有一個水簾洞,洞內(nèi)生長著各種花草,其中一株老紫秧葫蘆上結雄雌黃葫蘆,傳說用它作鑰匙,可以打開扇子崖的大門,取出里面藏的珍寶。后來有人急于得到雄雌黃葫蘆,沒等葫蘆成熟,帶著青花就把它摘了下來,扇子崖的大門也就始終沒有打開,“打開扇子崖,金銀財寶往家抬”也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傳說中的黃葫蘆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黃釉青花葫蘆瓶。
        黃釉青花葫蘆瓶是明代獨創(chuàng)的一種流行珍瓷,它造型優(yōu)美、制作工藝復雜,首先在成型的胎體上用透明釉高溫燒成青花器,然后再加黃釉低溫燒制成胎骨勻厚、胎質堅硬潔白的黃底青花器。
        葫蘆瓶高二十三厘米,下腹圍三十五點五厘米,瓶底有“大明嘉靖年制”楷書青花款。此瓶是明代景德鎮(zhèn)御窯產(chǎn)品,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賜給岱廟,原為一對,1942年被盜,在追回途中一只被毀,現(xiàn)存一只為國家一級文物。
        溫涼玉圭是清代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賜給泰山的玉寶。玉圭長九十二點二厘米,上寬二十九點五厘米,重二十七點七五公斤?!吨芏Y》上說“以青圭禮東方?!鼻喙缫簿褪翘┥缴袷种心玫逆?zhèn)山之寶,溫涼玉圭就是因此而制作的,它有上下兩塊玉石銜接而成,上部為硬玉,質地細密,所以手觸溫度顯涼;下部為璞,質地疏松,也就顯溫,因此,上下組合的玉圭也就稱為“溫涼玉”。
        溫涼玉圭的上部浮雕日月星辰山海圖,喻意泰山神主宰乾坤,下部凹刻“乾隆御制”楷書,上下結構和諧統(tǒng)一,完美無瑕。
        七珍八寶兩件藏寶,是清代乾隆皇帝祭泰山的供品。它們通體鎏金,周邊火炎雕紋,里面鏤空刻有七珍八寶,前后兩面紋飾相同,底座為鎏金法罐形狀,上面浮雕蓮花瓣紋飾。七珍八寶為佛家法器,含有普渡眾生、如愿吉祥之意。
        七珍指的是:輪寶、摩尼寶、女寶、臣寶、象寶、馬寶、將軍寶。
        八寶指的是:****、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腸。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杞人憂天”的故事,這件文物就與這個故事有關。
        銅戈,戰(zhàn)國時期特有的一種帶柄武器。這件銅戈,出土于泰山腳下的新泰市周家莊戰(zhàn)國墓群,據(jù)專家考證,殷代時建立的杞國就在新泰一帶,春秋時是晉國的盟國,戰(zhàn)國時被楚國滅掉。從出土的文物證實,墓群是杞國貴族的墓地,從而也就驗證了新泰就是杞國的國都。
        銅戈保存完好,上刻花紋精細,表面光滑,寒氣逼人,不失為兵器之風。
        岱廟館藏中,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原始陶質文物,十分珍貴,有八角星紋彩陶豆、紅陶、白陶罐、灰陶等,這些陶器上的圖案和刻畫符號是我國最早的文字雛形,是研究文字發(fā)展史的重要依據(jù)。
        縱覽岱廟的館藏文物,我們從中深深地感悟到了泰山歷史文化的深邃和博大,而岱廟正是把這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高度濃縮于一身,成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經(jīng)典之作。

--------------------------------------------------------

  《泰山》之六
    
     釋道合一——紅門宮
    
     水有水路,山有山門。
     岱宗坊,就是“天下第一山”泰山的山門。
     岱宗坊,始建于明代隆慶年間。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重建,坊額篆書“岱宗坊”。
     坊的東西有《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碑對峙而立。
     石坊,作為一種民族傳統(tǒng)式建筑,主要是起著紀念、標志性作用。泰山,作為五岳獨尊的神山、圣山,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境的標志,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堅定信心地開始登天。
     由泰山幽區(qū)的中路登山,要經(jīng)過三重天門,這第一重天門,就是“一天門”。
     華夏民族對天的信仰產(chǎn)生于遠古時代,人們把最崇高的理想,寄托于上天。因此,由人間進入天界不能一步登天,想要"升仙",必須受一番攀登之苦,雖說不用斬“六將”,卻要過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這“三關”。
     從一天門到紅門宮,是泰山上唯一的一處坊群景區(qū),這里自下而上依次排開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天階三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坊,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山東巡撫朱衡等建造的坊。坊上原有:“素王獨步傳千古,圣主遙臨慶萬年”的楹聯(lián)。
     石坊樸實莊重,蔥郁的藤蘿順坊盤繞,與紅色坊額相映成趣,十分引人注目。
     一次,孔子師徒從泰山路過,看見一位婦女在路旁痛哭,孔子就問原故,婦女回答說:“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問:“你為什么不離開這個地方呢?”婦人回答:“因為這里沒有苛捐雜稅的暴政?!笨鬃勇牶?,有感而發(fā),便對隨從的弟子們說:“你們記住:苛政對人們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山道旁的這塊“登高必自”石碑,在時刻提醒游人,做事要胸懷大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天階坊是明代的一個小石坊,但是,坊上的對聯(lián)卻十分大氣,它寫出了泰山的氣質和精神:“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魏峨第一山”。
        “紅門宮”的名字,并非源于這里的建筑有紅墻朱門,而是取自附近大藏嶺上這兩片天然紅色似門的巨石——“紅門石”。
     紅門宮建筑群,非常巧妙,它以飛云閣為中心,形成凹形空間,與宮前的三座白色石坊和碑碣,構成了一組高低錯落、色彩鮮明、布局緊湊的古建筑群。
     整座建筑分東西兩院,東院為佛門,西院是道觀,兩院結合,釋道合一,中間高筑的“飛云閣”把它們牽手相連。
     飛云閣是跨道門樓式建筑,閣樓里祭有主管文運的魁星點斗。下面拱形門洞旁,鑲嵌著清代吳祖芬題寫的《經(jīng)石峪看紅葉詩》石碣:
                中天門外梵仙鄉(xiāng),楓葉初經(jīng)九月霜。
     獨倚高柯舒冷艷,不儕凡卉炫秋香。
     孤紅莫恨榮華晚,眾綠都成慘淡光。
     休上危橋云步迥,更高寒處更凄涼。
     我們先來看看東院,東院叫“彌勒院”,院內(nèi)正殿里面,原來供奉著一尊精美的檀香木雕彌勒佛?,F(xiàn)在看到的彌勒佛是后來年重塑的泥塑佛像。
     殿內(nèi)墻壁上還塑有622個小佛像。
     布袋和尚“容容容,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笑笑笑,可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寬懷肚量,看后令人難忘。
     西院為碧霞元君廟。碧霞元君有上、中、下三廟,上廟是岱頂碧霞祠,下廟是蒿里山東面的靈應宮,紅門宮是中廟。廟中正殿祭祀著碧霞元君。
     南殿里面的九蓮菩薩銅像,造型逼真,鑄工精湛,銅像高3、4米,是泰山現(xiàn)存最大的銅像。
     在紅門宮后面平坦的山道旁,有一處小碑林,非常自然地擺布著二十多塊石碑,我們且不說碑文內(nèi)容,就說說壓在碑上的石塊,在泰山一帶有一種民俗現(xiàn)象,叫“壓子壓福”。每逢農(nóng)歷的三月或九月,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登山的老太太,揀塊山石,壓在樹杈或石碑上,以求順心如意。有時候,你還可以看到,她們頭上插著柏樹枝或山花,意思是說:頭上戴朵花,媳婦來到家;頭上插個枝,回家抱孫子。老百姓把山上的一花一草都視為無比的神奇,他們把美好的生活愿望,都寄托給了這座自己心目中的大山。
     紅門宮東面的中溪內(nèi)是“小洞天”。在小洞天的周圍是世界罕見的泰山地學景觀——“醉心石”,醉心石,學名稱作“輝綠玢巖渦柱構造”,是許多大小不一橫臥在谷底的圓柱體。這些圓柱體的橫剖面中心有石核,圍著石核向外圈張裂。這種奇特的巖石形態(tài),早就引起了古人們的注意與興趣,漢代學者稱它為“泰山之溜穿石”,國內(nèi)外罕見。有人在一石柱斷截面上刻下了“醉心”二字,這正是古人對鬼斧神工的泰山奇石令人心醉而發(fā)出的由衷感慨。
                  凌晨登紅門,霽色明朝旭。
     俯視萬家煙,平疇盡新綠。
     ——清·趙國麟
     這首詩描寫的是“紅門曉日”奇觀。紅門宮地處登山盤道的第一層山坡上,登高望遠,視野開闊,每當晴空拂曉,經(jīng)常會看到一輪旭日從東方緩緩升起,霞光撒向大地,喚醒了山林群鳥,古老的泰山在鳥語花香中又迎來了清新的一天。
    
    
     《泰山》之七
    
                          岱麓瑤池——王母池
    
     三國時期的“建安之杰”曹植,在他的《泰山梁甫行》中寫道:
     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岳間。
     唐朝大詩人李白在《泰山吟》中唱道:
     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關。
        由此可見,王母池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廟。
        在游王母池之前,我們先來觀賞一下古廟周圍的風光景色。
     王母池的周圍很有靈氣,是神仙常到的地方,這里有八仙橋、虬在灣、梳洗河、呂祖洞。
     八仙橋是一座很普通的小石橋,可是,它卻顯得很純樸很大氣,無意雕鑿的石欄上透露出一種純樸之美,香港故事片《八仙過?!分械牟糠昼R頭就是在這里完成的。
     橋下有個不大的水灣,清澈見底,山雨大作的時候,灣水咆哮如雷,浪花四濺,這就是虬在灣。相傳,小蓬萊有一條神虬,犯了天條,被玉皇大帝囚禁在這個小水灣里,小灣因此而得名。
     呂祖洞在虬在灣的上面,相傳,呂洞賓曾經(jīng)在此煉丹,并在石崖上題詩,虬在灣中的小虬常常對呂洞賓的詩作頂禮膜拜,于是,呂洞賓揮筆點額,小虬化龍飛去。這就是民間呂洞賓點虬升天的傳說。
     王母池,本名瑤池,俗稱王母池,傳說為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因為王母為群仙之首,所以古代又稱群玉庵?!端?jīng)注》中這樣記載:“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由此可見,王母池是歷代帝王名人必游之地。
     王母池是一組三進廟堂式建筑,它的最前院是王母池,中間是群玉庵,后院為七真祠。
     王母池的面積不大,但是它是泰山上寺廟中年代最久遠、保留最完好水池,雖然水池小橋上的石獸已經(jīng)歷經(jīng)磨難,可是仍然不失古雅之風,王母池之因為保留完好,也就是因為有一池神奇之水,據(jù)記載,即便是在泰山連續(xù)大旱之年,這里的水也從未干枯過,因為池水來自有著神泉之稱王母泉。
     王母泉,泉水清澈甘洌,水中含有人體需要的豐富微生物,是泰山的三大名泉之一,也可能正是因為這里有好泉水的緣故,王母池才建在了這里。
     王母池的中院有正殿和左右配殿組成,正殿三間高筑臺階之上,殿門正方上懸“靈昭四方”匾額,殿內(nèi)祀有明代銅鑄王母坐像。東殿為觀瀾亭。西殿是藥王殿,祭祀著唐代名醫(yī)孫思邈。
     王母娘娘是先秦以來流傳比較廣泛的神話人物,在《山海經(jīng)》、《漢書》等史書上都有王母神話的記載,其中,王母大擺蟠桃盛會,宴請群仙食用長生不老仙桃的故事和《西游記》中,孫悟空偷吃王母仙桃的故事流傳更為廣泛。學者們認為,王母神話故事除了神話自身的價值之外,還涉及到中國上古史、原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問題,在文化史上具有多重的價值和意義。
     每年農(nóng)歷的三月初三是王母的誕辰之日,這一天,王母的信仰者,特別是女性信仰者,從四面八方聚集王母池,為王母做祝賀誕辰的道場,同時祈求家人身體健康。
     正殿前的這棵臘梅樹,是泰山上樹齡最長的臘梅樹,由于生長環(huán)境適宜和人為保護得力,每到隆冬臘月,滿樹梅花競相綻放,寒香醉人。
     王母池的后院有七真殿和悅仙亭。
     著名作家李健吾在他的名作《雨中登泰山》中有這樣一段話:“雨大起來了,我們拐進王母廟后的七真祠。這里供奉著七尊塑像,正面當中是呂洞賓,兩旁是他的朋友李鐵拐和何仙姑,東西兩側是他的四個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呂洞賓和他的兩位朋友倒也罷了,站在龕里的兩個小童和柳樹精對面的老人,實在是少見的傳神之作。一般廟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誕,造型偶爾美的,又不象中國人,跟不上這位老人這樣逼真、親切。無名的雕塑家對年齡和面貌的差異有很深的認識,形象才會這樣栩栩如生?!边@里描寫的就是被稱為海內(nèi)名塑的明代“七真塑像”。
     “悅仙亭”也叫“會仙亭”,四角四柱式方亭,傳為王母與群仙相會的地方,后來改為戲亭。
     王母池朱紅色的建筑群隱藏在綠樹之中,這里晨鐘晚磬,麗鳥長鳴,溪水潺潺,自古有“小蓬萊”的美稱。
     虎山水庫在王母池的上面,始建于1956年,能夠蓄水七萬立方米,因水庫東面有乾隆皇帝射虎的虎山而得名,這里湖光山色,垂柳環(huán)繞,碧波蕩漾。站在水庫下面向上仰望,水庫瀑布似銀簾高懸,令人陶醉;站在水庫壩上向北瞻望,泰山主峰景色倒映水面,景色迷人。
    
    
     《泰山》之八
    
    
                          東岳武廟——關帝廟
    
        泰山不僅是一座被歷代帝王崇拜的大山,它也是一座深得文武圣人敬仰的名山,在山頂上,有祭祀文圣的孔子廟,在山腳下,有祭祀武圣的關帝廟。
     關帝廟建在泰山中路的最南端,也可能是由于登泰山的游人急于登上山頂?shù)木壒拾桑^門不入。而真正了解關帝廟的人,則認為這是一處集中國歷史文化、古典建筑藝術、古樹名木于一體的經(jīng)典廟宇。
     關帝廟的歷史文化是關公文化。
     關公,名關羽,字云長,三國時期著名戰(zhàn)將。關公在自己近六十年的生涯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zhàn)群雄,譜寫出了一曲雄壯豪邁的戰(zhàn)歌。關公一生充滿了英雄傳奇色彩,被后人推舉為集“忠”、“信”、“義”、“勇”于一身的道德楷模,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工農(nóng)兵商崇拜的神圣偶像。據(jù)史書記載,關公去世后,一直到西晉時期,他一直是英雄義士,并不顯赫。從隋唐開始,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第一個把關公拉入佛門,封為伽藍神。到了宋元時期,關公的形象開始被美化、圣化、神化,宋徽宗先后四次加封關公,由“公”封為“王”,從此,關公的身價大增。元代統(tǒng)治者為了認同中原文化,籠絡中原民眾,也大加追封關公。明清兩代是圣化、神化關公的高峰時期,首先是從名著《三國演義》開始的,作者吸收了前人流傳下來的有關故事,大膽的把關公塑造成了至忠、至信、至義、至勇的神人形象,隨著小說的廣泛傳播,關公在社會上受到普遍崇拜。同時,明清兩代皇帝,對關公的加封有增無減,直至封到“協(xié)天大帝”。
        關公作為道德楷模,對于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識、行為的規(guī)范,產(chǎn)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曾經(jīng)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忠義信勇范例。
        關帝廟的建筑藝術是具有山西古建風格建筑。
        關帝廟的創(chuàng)建年代沒有考證,現(xiàn)在保留的建筑基本上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建筑很有特色,門前是一座高大厚壯的影壁墻,上書清代乾隆皇帝題寫的“神威巨鎮(zhèn)”四個大字,廟門外石雕巨獅對立兩側,威威武武,好一派武廟尊嚴。
        關帝廟的廟門是一個雙層樓閣式建筑,走在深深的門洞里,視線被一層層臺階擋住,看不到院里的東西,走出門洞視野豁然開朗,臺階上平臺寬闊,大拜棚把東西配殿連接起來。回頭看去,廟門之上的建筑是一個戲臺,建筑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既美觀別致,又有實用價值。
        走上戲臺,向前望去,拜棚前的院落空間自然的形成了觀眾看臺,看臺與戲臺間的空間距離、視覺高度恰到好處,這里還有兩個中國傳統(tǒng)式的包廂,達官貴人們可以不出房間,便能一覽梨園名角的風采。由此可見,古代建筑師們的聰明智慧。
        主殿前的這組凹形建筑,由拜棚和兩組配殿組成,寬大的拜棚把兩個配殿連接起來,它既是拜棚又起到了聯(lián)廊的作用。
     關帝廟的正殿叫“崇寧殿”,明代建筑,殿內(nèi)關公塑像,手握《春秋》,神采飛揚,正氣凜然。
     左面關平太子和右面周倉將軍的塑像,雕塑精細,形態(tài)逼真。
     大殿正上方的金匾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書“神威巨鎮(zhèn)”,殿內(nèi)的棟梁仍然是明代原物,值得一提的是,在殿內(nèi)梁柱上,至今還保存著明代的彩繪作品,圖案以龍鳳、云紋為主,歷經(jīng)幾百年的煙云,彩繪圖案仍然線條清晰,色彩鮮明。
        關帝廟的西院是山西會館,明清時期,泰安的大部分商人是山西人,是關公的同鄉(xiāng),所以他們經(jīng)常在這里聚集祭祀,同時,也在此接待來泰山的山西老鄉(xiāng)。1983年這里重修后,設立了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文物管理和業(yè)務人才。
        關帝廟的院落不大,但是,這里古柏、唐槐、名松等古樹名木齊全。
        這棵被稱為“漢柏第一”的古柏,枝葉繁茂,冠蓋如棚,扭曲盤旋,遒勁剛毅的身姿似蛟龍出海,呼之欲動。
        這兩棵唐槐叫“龍鳳槐”,龍鳳指的是唐高宗和武則天,
     據(jù)說是當年唐高宗和武則天來泰山封禪時栽種的,東面的一棵叫龍槐,西面的是鳳槐,歷經(jīng)千年滄桑,雖然樹心已經(jīng)空洞,但是兩樹長勢依然旺盛,它們枝葉相連,似龍鳳起舞,所以后人就把它們稱為“龍鳳槐”。
        這棵有著400年生長史的“偃月松”,融匯了關公文化的歷史內(nèi)涵。
     泰山關帝廟是一處歷史文化深厚、建筑形式獨特、古樹名木薈萃的古建筑群,漫步廟內(nèi),觀賞一處處景觀建筑就像是在讀一本愛不釋手的文化經(jīng)典古書,看過一遍還想再看,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分享到:
  最后修改于 2009-01-21    閱讀(256)評論(0)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