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錯誤,《史記》對夏朝和商朝的記載非常簡單,并不詳細。對于夏朝歷史,司馬遷只寫了一篇《夏本紀》。其中記載最多的人物是大禹,大約寫了3000字,肯定了大禹治水的歷史功績。而關(guān)于夏朝的其他內(nèi)容則寫了不到1000字,只是補全了帝王世系而已。 而夏朝國君們的詳細事跡并沒有記載,唯一有點記載的是國王孔甲吃龍肉的故事,還聽起來有點玄幻。 關(guān)于商朝的內(nèi)容雖然要比夏朝豐富很多,除《殷本紀》外,還有《伯夷列傳》,在其他相關(guān)人物傳記中也涉及到了一些,不過遠遠比不上之后時期的歷史。 為何司馬遷之對夏朝和商朝歷史記述如此簡略呢?因為當時可供他參考的文獻資料非常少。 夏商兩代距離司馬遷寫書時已經(jīng)有2000年左右,年代太過于久遠,所以許多資料沒有留傳下來。別說司馬遷了,就是春秋時期的孔子都感嘆夏商兩代的資料太少,無法印證他對于那時禮儀制度的猜想。 而孔子修書的時候?qū)υS多文獻進行了刪減修改,許多資料失傳。再加上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的戰(zhàn)亂,許多文獻又毀于戰(zhàn)火,司馬遷能看到的資料更是少之又少。 不過司馬遷寫史并不是胡編亂造,而是極盡所能的搜尋史料司馬遷搜尋史料主要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各地尋訪。司馬遷在20歲的時候就外出尋訪,縱觀山川形勢、歷史古跡、詢問老者、收集散落在民間的各種傳說和書籍,足跡幾乎踏遍全國各地,搜尋到許多珍貴的史料。 第二種是查閱官方資料。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史官'家族,他的父親司馬談在西漢做了近30年的太史令,司馬遷從小耳濡目染,后來子承父業(yè),繼任為太史令,為他查閱官方資料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另外司馬遷寫史的筆法較為公正客觀,特別是他遭受宮刑之后,更是對強權(quán)充滿了批判精神,這是史家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 所以《史記》中關(guān)于夏商兩代的歷史還是較為可信的,后來的考古發(fā)掘和學術(shù)研究也證實了《史記》中的許多相關(guān)內(nèi)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