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笠,源于中國古代,遮陽蔽雨的編結(jié)帽,早在春秋《詩經(jīng)》中就有“何蓑何笠”的記載,至今在山村水鄉(xiāng)仍隨處可見,而采茶,更是要頭帶斗笠、腰拴竹筐,遮陽蔽雨,清風(fēng)偶爾吹起,解下斗笠,那一刻,似乎擁有了整個自然。

在田園詩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筍皮笠子荷葉衣,心無所營守釣磯”……從只言片語中便可看出,古人所追求的,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心超然物外,舉手投足間自然流露的從容自在。而在山水畫中,憑江垂釣的漁翁,頭上總是少不得一頂斗笠。因為斗笠是田園生活的縮影,寧靜,安詳,流露著一股自由閑適,不由讓人心安,充滿向往。

千百年來,精巧的斗笠杯也沾了斗笠的光,被古人賦予了一種逸然世外,天高云淡的道韻。甚至很多文人雅客認為用三才蓋碗泡茶、斗笠杯品茶,才能充分體會茶道的韻,如今尚存的茶道流派,都對斗笠杯用情頗深。



斗笠杯,源自宋代,蘊藏著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底蘊,是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一款茶杯。而在北宋年間,最為珍貴的瓷器,當(dāng)屬“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宋徽宗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創(chuàng)建的御制官窯,工藝考究,以瑪瑙入釉,其釉色溫潤內(nèi)斂,開片唯美自然,不講究刻劃裝飾,個別器物僅僅裝飾一道或幾道弦紋。造型大多模仿古代青銅的樣式燒造,古樸而端重,顏色純而不膩,淡而不寡,以“青”為主基調(diào),為宮廷所壟斷,制器不計成本。


明代學(xué)者高濂在《燕閑清賞箋》中記載,“汝窯,余嘗見之,實為瑪瑙末入釉,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還有蔥綠和天藍等。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云破處"之稱譽,釉面可視碧玉,也不為過。所有歷代青瓷應(yīng)以汝窯為冠。”也正是因為汝瓷釉色的素靜典雅,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的特點也讓人難以忘懷。使北宋以后歷朝歷代就曾嘗試復(fù)燒汝瓷,但沒有一次獲得成功。特別是明清時期,宣德、雍正、乾隆等數(shù)代帝王都曾招募天下最優(yōu)秀的工匠,在景德鎮(zhèn)建御窯仿制汝窯器,但始終無法如愿仿造出傳世器那般絕美。

三陶軒汝官窯斗笠杯,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杯身的線條極為簡雅,大開大合的線條表達著粗放淳樸的民風(fēng)。由徐瑞鴻先生原創(chuàng)設(shè)計,曾一度停燒三年,再次復(fù)燒,特調(diào)配出極近完美的天藍釉藥,呈現(xiàn)汝官窯天藍斗笠杯。厚釉豐潤,釉水肥厚,類似南宋傳世的官窯頂級作品,擁有大氣,沉穩(wěn)的氣質(zhì)。而斗笠的利茶性也是眾所周知,超大廣口的器型特點,散熱性極佳,且廣口可使茶香四溢,茶味悠長,120ml的容量同樣適合絕對大數(shù)茶品,諸多優(yōu)點也使斗笠杯成為三陶軒最讓師友鐘愛的一款經(jīng)典杯型!從此杯中,也體現(xiàn)出當(dāng)代陶人生活,文人溫文爾雅、陰陽調(diào)和的美學(xué)追求。




持斗笠杯品茶,猶如姜尚釣于渭水,于山水間心懷天下,于平凡中窺大智之道。有人喜歡它的輕盈好握,有人喜歡它的開口大、散熱快、聞香好,有人喜歡它淡泊的自然情懷?!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每逢和摯友共飲,用那盞天藍的汝窯斗笠杯品茗,心里多少有些感慨,怎么渾身流動著道韻的茶,這里卻失去了靈性,卻融入到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