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祖先可能是古人持有的某些超自然信念的一個副產(chǎn)品,認(rèn)為祖先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但還可能以某種方式影響自己,因而通過祭祀的方式跟祖先溝通,希望他們能夠幫助自己。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但我們是一個不太看重死后世界的民族,孔子阻止弟子去探究死后世界,或者侍奉鬼神,反問他們:“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strong>
而對于“禮”中最重要的祭祀環(huán)節(jié),孔子的解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不說有鬼神,也不說沒有鬼神,只是說“我們要如同有鬼神真的在一樣,去(莊重地)祭祀”,但還是“敬鬼神而遠(yuǎn)之”,要把精力用于對待活人上。
但儒家依然非常強(qiáng)調(diào)“慎終追遠(yuǎn)”,“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yuǎn)者,祭盡其敬”,也就是對于喪事和祭奠祖先要非常重視,這樣才能讓“民德歸厚”。
大約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人類已經(jīng)對死者進(jìn)行有意的埋葬了,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對自己集團(tuán)成員的關(guān)懷,眷戀死去的親人,更重要的是同靈魂觀念和原始宗教的產(chǎn)生有關(guān)。
靈魂不死,就成為鬼魂,人們想象鬼魂在陰間即另一個世界,也象活人一樣生活,而且能自由來往各地,具有生人不具備的神秘力量,尤其是氏族首領(lǐng)和家長的鬼魂,在冥冥之中仍然掌握著威權(quán),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禍。
基于對鬼魂的敬畏和對陰間生活的幻想,人們自然而然形成了對死人的崇拜,也就對尸體進(jìn)行一定的處置,加以保護(hù),安撫死者的靈魂,由此產(chǎn)生了各種葬法和葬禮。
祭祖是宗族的重大活動,由族長或本族有威望的長者主持。祭祖的前一天,就需布置好祭堂并宰殺豬羊。
直到今天,祖先崇拜仍是重要的民間信仰,每逢歲末、清明、中元,人們都要舉行祠祭、墓祭、家祭來祭祀祖先,以表達(dá)對祖先養(yǎng)育之恩的緬懷,同時又祈望祖先能庇佑子孫,福蔭后代。
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guān)心和注視著后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通過祭祀來祈求他們的庇護(hù)和保佑。
“吃菓子拜樹頭、飲泉水思源頭”。樹木有根本才能長出枝葉花果,江河有源頭才能形成滾滾長流。祖先跟我們血脈相連,對子孫后代家運(yùn)的影響十分巨大,冥冥之中也許自有一股力量。
祭祀祖先可能也有這樣幾種原因: 1、祭祀的意義在于通過這種行為來鞏固家族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增強(qiáng)宗族凝聚的力量。 2、祭祀祖先就是人類對生命/死亡這種現(xiàn)象的心里安慰,祭祀的是祖先,同時也是未來的自己。因為自己也要死去,如果想自己死后還被銘記,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去祭奠先人,那么后人才會祭奠自己。
3、人類對于生命意義的思考,有句臺詞這么說“人會死去兩次,一次是當(dāng)你停止呼吸的時候,另外一次是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人記得你的時候”。祭奠的意義,就是讓你覺得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永生。 4、已逝去的親人在另一個維度空間,我們通過祭祀這種方式與他們進(jìn)行溝通,遠(yuǎn)方的他們,也許真的收到了我們的心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