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五常的等級制是儒學的精髓儒學的精髓是三綱五常的等級制。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钡搅宋鳚h,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將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進 一步發(fā)揮為“三綱五?!?,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相應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三綱五?!笔强鬃尤鍖W的基本框架,而孔子儒學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貫穿始終的等級觀念。 此后從董仲舒到朱熹這些思想家哲學家的全部工作,就是論證“三綱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叭V五常”在董仲舒那里,稱做“道”,“天不變,道亦不變?!碧觳蛔兊脑挘敲础叭V五?!币膊粫?。“三綱五?!痹谥祆?span>那里是“理”,“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天地沒有形成之前,“三綱五常”就已經存在了。 那么,“三綱五常”怎樣去實現(xiàn)呢? 這就是“仁”和“禮”。 你可別以為“仁”者“愛人”,愛是有條件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對于違犯周禮的現(xiàn)象,孔子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對于樊遲那樣只知種萊種莊稼的人,在孔子眼里是小人,對于少正卯聚集門徒惑眾造反,孔子則是殺無赦。在儒學中,愛是有條件的,并不是普遍性地愛所有的人,而是愛“士大夫以上各階層的人”。 “禮”包括兩方面,第一,“禮”是屬于國家政治制度方面的規(guī)定,是鞏固國家的制度和維護社會所需要的秩序。第二,就是“禮儀”。指得是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及婚喪嫁娶、待人接物直到生活細節(jié),按照不同的等級、身份地位,都有不同的禮儀規(guī)定?!岸Y儀”是社會制度和社會秩序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 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靜止不變,他的目的是要社會倒退到周朝時期,將社會永遠定格于周朝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樣的社會模式中。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彼^“克己”,就是克制自己,自覺地用周禮約束自己。所謂“復禮”,就是要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要合乎于周禮。其實質就是要建立周朝那樣等級分明的禮儀社會。 孔子認為實行禮的方法,首先就是要“正名”,他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他要“正名”?!罢本褪怯弥芏Y的等級名分把被破壞了的名實關系給糾正過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睆亩謴?、體現(xiàn)鞏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 因此,儒學的精髓是三綱五常,和以一貫之的等級制度。 了解了三綱五常,你也就知道封建統(tǒng)治者為什么那么喜愛孔子儒學,是因為孔子儒學可以為統(tǒng)治者培養(yǎng)奴隸型國民。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孔子的香火突然旺了起來,祭祀跪拜忙的不亦樂乎。 不錯,以三綱五常為精髓的孔子儒學有用,但是并不是無限制的,它僅僅只是在一定的范圍內有用,這就是以自然經濟為主的宗法等級社會,而這樣的社會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早已成為歷史了。 因此,以三綱五常為精髓的孔子儒學已不適用現(xiàn)代,更不適用將來,是要徹底拋棄的東西,如果真要用它來治國的話,那將是中華民族的災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