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有文字記載的通信活動,始見于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距今已有3000多年。那時候,每當(dāng)敵人入侵時,駐守邊關(guān)的將士為快速傳遞“敵軍入侵,亟待增援”的信息,采用擊鼓傳聲的方法向遠方報警。 殷墟甲骨文 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快速報警的方法得到了升級。除沿用擊鼓傳聲的古老方法外,中國先民還發(fā)明了更為高效傳送軍事情報的工具——烽燧。烽為火,燧為煙。烽火用于夜晚,白天則采用黑煙。如此一來,“烽可遙見,鼓可遠聞”,可謂聲光并用。從那時起,一座座用高高的土堆筑成的烽火臺,連成了一個完整而高效的通信系統(tǒng)。 《史記》記載了一個關(guān)于烽火應(yīng)用的著名的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得寵妃褒姒一笑,下令在王城點燃了表示“敵人來襲”的烽火。各路諸侯見到了烽火,以為敵人入侵、攻打國都,紛紛率軍飛馬前來救援,亂哄哄地集聚城下卻找不到敵軍,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僅僅是周王的玩笑。雖然周王如愿博得了美人一笑,但卻也因此讓諸侯覺得被愚弄了。后來周幽王真的遇到敵寇入侵,再點燃烽火示警時,諸侯以為又是周王的玩笑,就沒有前去救援,西周也因此滅亡。這就是“烽火戲諸侯”的典故。 煙臺山上的烽火臺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曾云:“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置郵傳命”說的是全面規(guī)劃和設(shè)置郵驛,傳宣政令、飛報軍情。郵驛是中國古代通信和交通機構(gòu)的通稱,完全由官辦、官管、官用,主要任務(wù)是傳送官府文書、情報,同時為往來的官員提供食宿和交通方便,有時也會運送物資。古代郵驛傳遞方式主要靠徒步或馬車接力傳送,逐程更替。 嘉峪關(guān)魏晉時期墓室壁畫《驛使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采取了很多重要措施。除了廣為人知的修筑長城以外,他采用“車同軌”的方針,大修馳道,大大增強了郵驛的效率。他還對郵驛實行接力傳送、線路固定、律法保證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以都城咸陽為中心的全國驛站網(wǎng)絡(luò),并形成了一套郵驛管理的法令和制度。其中《行書律》規(guī)定:傳送詔書及緊急文書必須隨到隨送;不急的當(dāng)天送完,不準(zhǔn)積壓;積壓的依法論處。 漢代郵驛上承秦制,繼往開來。首先是組織建設(shè)不斷完善。基層設(shè)有亭長,縣一級設(shè)有承驛史,上一級設(shè)有督郵。關(guān)于亭長,歷史上最出名的大約就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了。他年輕時就做過亭長,所以別瞧不起亭長官不大,也以一份很有前途的職業(yè)喲。關(guān)于督郵,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第二回中講述了一段“張翼德怒鞭督郵”的故事,這也是歷史上對這一官職傳播力最廣的一次宣傳了。 蘇州姑蘇驛 漢時五里一郵、十里一亭,大道三十里為一驛。這一時期,公文信件開始分級處理,驛站會提供住宿。普通件依次傳遞,緊急件則專發(fā)快遞。騎馬傳遞最快速度為日行400里,駕車傳遞最快速度為日行300里。邊境報急文書使用飛馬急遞。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所修的驛道、郵亭一直延伸到中亞、西亞。 到了魏晉時期,通信時已普遍使用紙張。這比起早前的竹木簡,信息載體的升級是劃時代的,傳送效率也大大提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