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踝關節(jié)扭傷是常見病,多發(fā)病。常見踝關節(jié)驟然劇痛,尤以走路或負重時最明顯。外踝下方及前下方顯著壓痛,局部瘀血,傷后2-4天更為明顯,踝前外側和足背部腫脹,跛行或不能行走。 一、蒸氣療法方 【組成】松木鋸末500g,陳醋500毫升 【制用法】上述藥物加水400毫升煮沸后,將患足置于藥盆上,約距20厘米,再覆蓋上寬大毛巾,進行蒸熏20~40分鐘,1日1~2次,5-7次為1療程。 【功效】踝關節(jié)扭傷氣滯型。 【出處】《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 二、濕敷方 【組成】五倍子50g,梔子30g,生草烏30g,大黃30g,生南星30g,土鱉蟲20g,乳香20g,沒藥20g,細辛10g 【制用法】上述藥物研成粉,取適量醋調外敷患處,1日1~2次。 【功效】踝關節(jié)扭傷腫痛劇烈者。 【出處】《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 三、桂枝當歸酒 【組成】桂枝15g,當歸10g,川芎10g,紅花10g,透骨草0g,75%酒精300毫升。 【制用法】將以上諸藥放入酒精內浸泡24小時,搓洗傷處,每日4次 【功效】踝關節(jié)扭挫傷。局部腫痛,皮下瘀血,不能站地。 【出處】河南中醫(yī) 四、茜草根洗劑 【組成】茜草根200g,川軍100g 【制用法】共到粗末,布包煮20分鐘,先洗,溫后敷包。冷后放置,可再次加熱使用。 【功效】軟組織損傷,包括踝關節(jié)扭傷。 【出處】陜西中醫(yī) 五、山小橘葉外敷方 【組成】新鮮山小橘葉 【制用法】采摘新鮮山小橘葉,每次用6~8片重疊起來,外敷于關節(jié)腫脹部位,然后用繃帶包扎,外露山小橘葉兩端。每天換藥1次,第2次換藥時,即可見患處明顯消腫,通風半小時后再敷藥。 【功效】關節(jié)扭傷。 【出處】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六、加味一號新傷藥膏 【組成】黃柏30g,元胡、血通各12g,白芷、木香、羌活、獨活各9g,血竭3g,紅花、紫草、地膚子、南星、茯苓、土鱉蟲、地龍各等份麝香少量 【制用法】將前8味制成軟羔2斤,其他藥研末半斤,酒精750毫升,樟腦半兩、薄荷油50毫升,凡士林3公斤,制成軟膏劑。將膏平攤在紗布或膠布上外敷患處,加壓包扎或支持帶加固或外擦按摩。 【功效】踝關節(jié)損傷。股四頭肌輕、中度挫傷。 【出處】中藥通報 七、陸氏歸尾四物湯 【組成】當歸尾、川芎、生地、川牛膝、桃仁、橘絡生、甘草、紅花、赤芍、丹參、三七粉適量。 【制用法】藥量據病情定,每日1劑,水煎服??呻S癥加減。 【功效】踝關節(jié)扭傷。 【出處】浙江中醫(yī)雜志 八、牛膝外敷法 【組成】鮮土牛膝適量 【制用法】將鮮土牛膝搗爛涂敷患處,加少許食鹽和勻,外用繃帶固定,每日1次 【功效】踝關節(jié)扭傷,局部腫痛,行走困難。 【出處】新中醫(yī) 九、中藥熏洗法 【組成】伸筋草30g,尋骨風30g,透骨草30g,路路通30g,甘松30g 【制用法】煎水洗。血腫加三棱、莪術各30g 【功效】骨與關節(jié)損傷。 【出處】經驗方 十、梔子芍甘酒 【組成】梔子30g,赤芍、甘草各20g,元胡、大黃、蒼術、牛膝、伸筋草各15g,川芎、紅花各10g,95%酒精適量 【制用法】先將上藥裝人500毫升空瓶中,然后加入酒精,浸泡3天,備外用。如內服,可用白酒或曲酒浸泡均可。外擦患處。內服首次1020毫升,以后隨病情輕重及耐受情況,適當增減劑量 【功效】各種扭挫傷。包括踝關節(jié)扭傷 【出處】中醫(yī)骨傷科雜志 十一、冷凍梔酸液 【組成】梔子100g,鮮酸漿草250g 【制用法】將梔子打碎,鮮酸漿草洗凈泥沙,共入鍋內,加水4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過濾去渣,將梔酸液裝入鋁盆內,放入大小不等的紗布塊,待冷卻后,放進冰箱,冷凍到4℃便可使用。視其損傷部位選擇適當大小的冰凍梔酸液紗布塊,濕敷于患處,繃帶加壓包扎,1日1次 【功效】人體各部急性軟組織閉合性損傷。包括急性腰扭傷、踝關節(jié)扭傷及腕、趾、掌等關節(jié)扭傷。 【禁忌】開放性軟組織損傷,有韌帶、肌肉斷裂及皮膚冷凍過敏者。 【出處】中醫(yī)骨傷科雜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