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一樁舊事,長達35年的捐款單在時間的侵蝕下磨平了歲月的鮮活和細節(jié)的生動。 這是一樁心愿,半個世紀的長度還不足以去闡釋一個老人的偉大和高尚。 記者 顧繼月 陳欣然 “李記”,這個對外人來說陌生的名字,在中國石化安慶石化公司卻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他是一個富人,還是一個團體?幾十年來,關于他的猜測從未停歇。但同時,對于生活在祖國大地的另一部分困難群體來說,即使遠在青海、甘肅,也會收到“李記”的捐款,大愛之路從未終止。 隨著3月20日安慶88歲老人許惠春的去世,關于神秘人“李記”的謎底終被世人揭曉,但此時此刻,我們找到了“李記”,他卻走了,眾人震驚、觸動、淚目交織。 回眸“李記”,一生浮沉,飽受甘苦,仍慈悲善良。今天,我們第N次尋找“李記”,說出許惠春老人的故事,如果可以,我們選擇做許惠春一樣的好人,不是為了回報,而因為那是對的事。 
一、一個長達30年的疑團 關于神秘人“李記”的故事,安慶石化幾乎家喻戶曉。 1991年7月8日,安慶石化總廠黨委收到潁上縣政府的一封來信,信中提及一位署名為“安慶石化報李記”的同志曾經(jīng)匯款300元,支援該縣抗洪救災。事后,安慶石化在全廠范圍內發(fā)動多名工作人員尋找“李記”,并不是安慶石化報工作人員。 一時間,尋找“李記”成了全廠職工關注的焦點。安慶石化報、石化電視臺相繼派出記者前往集賢路郵局了解情況,并于8月2日在安慶石化報報眼下方醒目位置刊登文章,深情呼喚:李記同志,你在哪里? 
一些熱心的讀者先后來到報社提供線索。安慶石化報記者采訪收匯員沈文琴同志時,她回憶說,那幾天匯款的人很多,當我看到“李記”這個名字時就感到奇怪,便問道,你叫“李記”嗎?那人答道,我是“李記”。隨后她就辦理手續(xù)了。沈文琴記得,答話的人40多歲,方臉盤,皮膚黝黑,中等身材,上身穿淺灰色襯衣。但是由于當時人太多,沈文琴的回憶也就到此為之。 從那時起,“李記”同志再未露面。  1998年9月2日,“李記”再次現(xiàn)身捐款。安慶石化總廠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倪壽松收到一封來信,信中只有一張3000元定活兩便儲蓄存單,在儲蓄單背面寫著“主席您好,請(將)此錢匯總救災會”,落款為“石化報李記”。由于不知道“李記”是誰,這張儲蓄存單迄今為止未能把錢取出,完整保存于安慶石化總廠。 “李記”到底是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安慶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工資就300元,一次能捐這么多錢,李記一定是個有錢人!大家都這樣猜,他肯定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體,或是一個組織。 所有人都不知道李記是誰,但所有人都默默在心中尋找著“李記”的身影。 

多年來,“李記”的事跡無形地影響著一代代石化人。在安慶石化總廠宣傳部辦公室,一本“總廠十件好事”的冊子里,發(fā)黃的紙頁,刻著“李記”的故事。他是唯一一個評選票數(shù)第一卻缺席頒獎典禮的人。 
二、木箱子里翻出現(xiàn)實 心中守著這樣一個巨大秘密,又怎會去出席頒獎儀式?直到一位老人的去世,眾人才揭開“李記”的謎團。 今年3月22日,安慶石化大湖生活區(qū)職工宿舍內,88歲退休職工許惠春老人因病去世,三個兒子許海鑫、許海東、許海石整理遺物過程中,在父親生前最珍愛的木箱子里,發(fā)現(xiàn)了一些東西,除了父親年輕時獲得的三等功獎章,還有一些信件和一個筆記本。打開筆記本,里面用紙包著一沓厚厚的匯款單,幾乎每一張匯款單下面都署名“李記”。 
“這對我們家來說簡直是驚天的消息?!贝髢鹤釉S海鑫說。 匯款單中,最早的是1984年,金額為20元。在過去35年時間里,許惠春老人幾乎每年都會捐款,青海玉樹地震捐款3000元,甘肅舟曲縣中國紅十字會捐款3000元,中國紅十字總會捐款5000元……能找到的匯款單加起來有27張,總額有10萬元。這些捐款有一個共同點:每次用虛擬地址,如安慶石化報、石化醫(yī)院醫(yī)保科等,署名全是“李記”。 
許海鑫兄弟三都是石化廠的職工,從小在廠里長大,對“李記”的事跡爛熟于心??吹窖矍斑@一張張匯款單,三兄弟才明白,父親原來就是匿名捐款的“李記”。 
擁有美好品質的人從未因為生活清貧而改變,許惠春老人就是這樣的人。這些匯款單中,最讓許海鑫深感觸動的是父親的最后一筆捐款。這是2016年7月18日,父親向安慶市民政局捐款5000元,當時他已85歲,腦梗出院不久。 許海鑫回憶說,當時父親身體不好,他發(fā)現(xiàn)父親不在家,就到處找父親,四處尋找之后,在小區(qū)不遠的一家銀行找到了他。他記得,從銀行到家的那條路正常人走路需要10分鐘,但父親年紀大加上剛出院,從家走到銀行的每一步幾乎都是挪過去的。許海鑫還說,扶父親回家的路上,他發(fā)現(xiàn)父親心情很不錯,但壓根不知道這是父親寄出的最后一筆捐款?!艾F(xiàn)在細細想來,父親來來回回走這條路來寄錢,從青年走到暮年,已經(jīng)走了無數(shù)次。” 
3月18日,許惠春老人因病住院,3月20日下午在醫(yī)院病逝。由于2016年患上腦梗,送醫(yī)時已不能說話,臨終前也未能給孩子一句遺言。每每說到此處,兄弟三人泣不成聲。 “一種非常自豪的感覺,覺得父親非常偉大?!痹S惠春二兒子許海東說,看著這些匯款收據(jù),心情沉重又釋然,父親把有限的工資,奉獻給了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人。他的愛深沉而博大,無言而又動人。 
三、偉大的好人,穿梭的郵局 安慶石化宣傳部部長李勝利說,多年來,他們從未停止尋找“李記”,但從未成功過。現(xiàn)在想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許惠春老人家庭條件一直十分困難,很難聯(lián)想他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許惠春生于1932年,當過兵、立過三等功,退休前是安慶石化廠的一名普通職工,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受到表彰。在兒子們的記憶里,父親一直是個艱苦樸素、嚴以律己的人。 “大家都說我們是石化職工家庭,在當?shù)貞撌菞l件挺好的,但不明白為什么家里一直沒有存款。”大兒子許海鑫說,“父親去世以后,也沒有給兒孫留下一筆存款,兄弟三人曾對此有過誤解?!?/p> 許惠春老人生前節(jié)儉是出了名的。據(jù)大媳婦介紹,老爺子不舍得買肉,去菜市場經(jīng)常買豬皮,有一回買了一次豬蹄,肉吃完了又把骨頭扔到鍋里燉。 許惠春老伴章美芳也是石化職工,因患有阿爾茨海默病長年臥床,三弟許海石在2014年診斷出口腔癌。有時,他們懷疑父親工作這么多年,為何沒有一些存款,可每次問及這些事情,父親總是不愿過多提及。 
許海鑫回憶,2016年,父親因腦梗臥床不起,家人為他請了位保姆。“但保姆來了直噘嘴,說我父親家怎么破成這樣,水泥地面、墻上貼著報紙,連個像樣的家電都沒有?!?/p> 為了留住保姆,兄弟三人換了新被褥、新電視,又囑咐保姆要舍得買菜買肉。許海鑫說:“我父親躺在床上,說沾了保姆的光,可以看電視了,不用再聽收音機了。” 保姆鄧榮鳳說,多年來,許惠春老先生的生活近乎清貧,老伴患病需要治療照顧,家里至今沒有什么像樣的家電,出殯安葬的費用還是三個兒子一起湊起來的。 原安慶石化建安公司工會主席徐楊送比許惠春小十八歲,曾經(jīng)共事18年。他說,許惠春是1974年進入安慶石化工程大隊,在木材加工組,他在水電加工組,雖然不同組,但都在一線工作。印象中,許惠春身材魁梧,性格開朗,生活簡樸,一年到頭穿著工裝,很少給自己買衣服。 盡管生活簡樸,但在工作上,許惠春卻十分認真。印象深刻的是,1981年由于工作表現(xiàn)出色,50歲的許惠春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但他卻婉言推辭,說要把榮譽讓給年輕人。 1990年,廠里一位同事家里遭遇變故,許惠春二話沒說就把衣服捐出去。那時候大家條件都不好,許惠春1992年退休的時候工資也就340元,家里還有三個兒子要養(yǎng),但他仍然愿意擠出生活費幫助別人,令人敬佩。 “他太低調了!”今年已經(jīng)70歲的徐楊送說,大家都覺得“李記”應該是條件比較好的人,沒想到是許老,對于這件事許老生前從未透露過,現(xiàn)在想想,這與他本人的德行、品質都是吻合的。 勤勤懇懇工作、熱情開朗待人,是許惠春老人給所有人留下的印象。從上世紀80年代起,許惠春就化名“李記”匿名捐款幫助素不相識的遇到困難的他人,無論本地外地每次都是300元,安慶石化報收到的尋找線索已有10多次。多少年過去,“李記”從未找到,但一直在捐款。 “李記”的捐款時間之長,數(shù)量之多,在當年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一生做好事不留名卻不易。許惠春老人默默無聞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很好地演繹了如春天般惠風和暢。 
四、“李記”走了,大愛從未停 2019年4月1日,許惠春的兒子許海鑫帶著二十年前父親寄給總廠工會的儲蓄存單走向了集賢路郵局,當年,因為不知道“李記”是誰,所以這張存單里的存款從未被取出來過,一直保存在工會的檔案室,今天,他要為父親完成這個心愿,把這份大愛延續(xù)下去。 
關于“李記”的故事結束了,但故事背后的感動永遠不會結束。許惠春老人的大愛將被銘記、被延續(xù)、被傳遞,生生不息。 (影像資料由安慶石化宣傳部,安慶石化報提供。) 網(wǎng)友留言 這幾日,關于安慶88歲老工人匿名捐款近40年,去世后“李記”謎團揭開,一段段發(fā)自內心的贊嘆在朋友圈中不斷閃現(xiàn)—— 當年安慶石化報老編輯說,作為三十多年前‘李記’新聞事件的親歷者,這種情懷無以言表。以我陋見,‘李記’今天以這樣方式呈現(xiàn)更有意義感謝謎底帶給我,如此澄明干凈的愜意,穿越無聲的靜好,以及自我回望的自得。 網(wǎng)友說,雖然謎底時隔近三十年才揭曉,但許惠春老人無言的大愛代表的是一代又一代安慶石化人那種樸素的情感和內蓄的精神,博大而深沉! 網(wǎng)友還說,為這種純粹而美好的溫暖感動并致敬!多年前翻閱材料讀過李記的故事~沒想到今時今日有幸等到謎底揭開~我一度揣測李記背后是團隊聚力,溫暖的力量,永遠源自真誠與真心。(記者顧繼月 陳欣然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