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泥涇鎮(zhèn)”是個舊地名,志書載其方位在“上海縣城西南”,即現(xiàn)今徐匯區(qū)華涇鎮(zhèn)的轄治區(qū)域內。 烏泥涇為上海人所熟知: 一是因為元代紡織工具改革的先驅黃道婆是烏泥涇人氏。正是黃道婆帶來的紡紗和織布工具的改革,使此地與鄰近的松江紡織業(yè)發(fā)達了起來,以至有了“衣被天下”的美譽。 二是因為烏泥涇在清末出了位義士——劉季平(劉三),將被清政府迫害致死的鄒容烈士的遺骸,勇敢地歸葬于自家(黃葉樓)附近。但筆者文章標題為《比上海鬧猛的烏泥涇鎮(zhèn)》,是否有些瞎三話四呢?非也。筆者要訴述的是八百六十余年前烏泥涇鎮(zhèn)的情景,那時的烏泥涇鎮(zhèn)著實繁盛鬧猛,還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小鎮(zhèn)。 ? 烏泥涇在九百年前,是一條很大的水道,它北接長橋港,南通華涇,由西向東流入黃浦江。為便利航行和調節(jié)水量,涇上還建有南北兩個閘口和一個渡口,渡北便是烏泥涇鎮(zhèn)。該鎮(zhèn)還有個很文氣的名字,叫“賓賢里”。相傳曾有鄉(xiāng)人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一塊刻有“賓賢里”三字的古碑,因而得鎮(zhèn)名。 志載宋代隆興年間(1163—1164)江南這一帶遭受天災,田稻歉收,人們饑荒不堪。烏泥涇鎮(zhèn)上有個叫張百五的人出粟賑濟,又捐資千金建長橋便利鄉(xiāng)人出行;同時還開挖長渠,從烏泥涇直達黃浦江,以引潮水灌田,解烏泥涇周邊八千畝田地的旱澇災情。因此張百五還被賜封為“富埒侯伯”。 又過了一百年,約在元至元年間(1264—1294),有個做海盜出身叫張瑄的人,因改行做海漕(即從海上運漕糧去北方京都)而富貴了起來,也落戶到了烏泥涇,故張姓在烏泥涇成為大姓。 那時華亭縣備荒屯糧的倉廩,又稱為“太平倉”,就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始建在烏泥涇鎮(zhèn)。這個錢糧大倉庫是由鎮(zhèn)上張俊遇的宅邸改建的。這所私宅當時竟有 409 間房屋,15 個園館,占地 35484 步,地方之大可想而知。而此時上海這塊地方,才剛剛成為屬于華亭縣的一個蕞爾小鎮(zhèn)罷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烏泥涇鎮(zhèn)老街已拓建為華涇路,路邊花園中的小河代表了曾經(jīng)的烏泥涇河 烏泥涇之所以在宋元時能發(fā)展得那么繁盛,植棉業(yè)與紡織業(yè)的興起,無疑是兩個很重要的原因。原先烏泥涇周邊的土地并不肥沃,因為這一帶是海水退卻后泥沙沖積形成的土地,故有些磽瘠,農(nóng)人也多貧困。后從福建廣東引進木棉種子來種植,竟然特別適合這片土地,木棉產(chǎn)量逐年提高。至于紡織業(yè),初也不甚發(fā)達,自元代黃道婆從海南帶來紡織生產(chǎn)工具,并加以改良更新,才使紡紗、織布的質和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烏泥涇鎮(zhèn)不僅在植棉及紡織生產(chǎn)上取得了繁盛的經(jīng)濟地位,在交通乃至軍事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由于上海地處長江入???,為海上進入長江沿岸內陸的咽喉處所,故元代在此地共設了五個巡檢司。巡檢司這一機構始設于五代,盛于兩宋,原為州縣所屬捕盜機構,至元代其功能性質已轉為軍事為主了。這五個巡檢司其中之一便設置在烏泥涇鎮(zhèn)(另四個分別設在杜浦、青龍、鄒城和新涇)。 到了明洪武元年(1368),由于烏泥涇鎮(zhèn)經(jīng)濟繁盛,朝廷特別在此設有課稅局。當時的課稅局便是抽納往來貨物、出產(chǎn)的稅費的關卡。上海地區(qū)一共設了三個課稅局,另兩個分別是縣市局和新涇局。以后,雖在明正統(tǒng)初年(1436—1440)烏泥涇鎮(zhèn)課稅局曾一度改革,關稅并由新涇局征收,但未幾,約在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還是因烏泥涇鎮(zhèn)經(jīng)濟發(fā)達,往來物產(chǎn)商品交易繁盛,又恢復了烏泥涇鎮(zhèn)的課稅局設置。 至清中后期,由于東面上海城的日益興盛,烏泥涇鎮(zhèn)繁盛不再,課稅局遂予廢置,但還留下至今的“關橋”“關上”等地名,便是當年經(jīng)濟發(fā)達、曾設有納稅機構、置關納費的遺跡。 明末清初,海上倭寇累年侵襲擄掠,成為上海的大患。此時黃浦江畔的上??h城已構筑起了城墻以抵倭患,但烏泥涇鎮(zhèn)卻仍是個無設防之地。于是,繁盛的烏泥涇鎮(zhèn)便成了倭寇口中之臠,遭了大難。明嘉靖三十二、三十三年(1553—1554),烏泥涇遭倭寇焚掠而無遺,它的繁盛就此了結。那條烏泥涇水道也因此而閘廢渡荒,以至漸益淤塞,就連通航舟楫的地位也未能保留下來。到了民國年間,竟終成了一條雜草叢生的小水溝了。而烏泥涇原先那“處處可見搖紗車,家家皆聞織機聲”的繁榮情景,也因清代西洋鐵制織布機的輸入,及機織洋布的傾銷而被迫落寞地退出烏泥涇鎮(zhèn)的歷史舞臺。 但不甘沉寂的烏泥涇婦女又興起了另一項手工藝作業(yè),那就是“挑花”或叫做“鉤花”,即用鉤針將洋紗線鉤織成鏤花的臺布、花邊等飾物,甚至還能鉤織成漂亮的鏤花衣衫。這些手工藝制品有的被銷往國外,至今在當?shù)剡€有上了年紀的婦女還操持著這份手藝。 烏泥涇在宋元時代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上的興盛,必然也帶來文化上的繁榮。元代才氣俊爽的著名詩人王逢的居所——最閑園,便在烏泥涇。 據(jù)志史載王逢本不是烏泥涇本地人,他的原籍是江蘇的江陰。大約在二十多歲時,王逢便在詩文上有了很好的造詣。曾經(jīng)有大官幾次薦他出仕,他都堅辭不就,只住在華亭縣青龍鎮(zhèn)(現(xiàn)青浦區(qū)境內)的梧溪精舍里,吟詩著文自娛。這梧溪精舍的題額,是因為王逢的祖母曾手植兩棵梧桐樹在園子前的橫江邊上,因此王逢題此園額來紀念他的祖母。園內有蘿月山、鳴亭、小草軒、房冥等精致房舍建筑。居住在梧溪精舍時,王逢著有詩集《梧溪集》,其中突出反映了他濃厚的隱逸之情,從而使他詩名大熾。 元至正年間(1341—1368)先是有張士誠、方國珍等人的抗元之戰(zhàn),后又有朱元璋與張士誠在三吳(湖州為西吳、常州為中吳、蘇州為東吳)及浙西的爭奪用兵。蘇、常一帶的百姓頗多為避戰(zhàn)禍而遷居至華亭上海一帶。王逢便于元至正二十六年三月廿八日(1366年 5月 8日)遷居至烏泥涇鎮(zhèn),住在了宋代張驥院的故居房舍中,他自題居所堂額為“儉德”,園名“最閑”。 經(jīng)王逢一番整飾,這“最閑園”中辟有藻德池,砌有懷湘坡,筑有樂意生香臺,建有濯風所、臥雪窩,設有幽貞谷,堆有海曙巖,樹有流春石等詩人自己題記的園林處所。 詩人曾作有《懷先民賦》,因此將園中的假山題曰“先民一邱”,將林中溝壑喚作“先民一壑”;還構筑一“林屋余清洞”,洞中峙一石,名“直節(jié)峰”,旁還列二石,曰“泗磬”和“豐鐘”。光從園內這些建筑設置的題名,讀者便可想象這座“最閑園”有多宏大和秀麗。而此時上海聞名于世的園林“露香園”“豫園”“也是園”等都還未修筑起來呢。 “最閑園”東側還有一塊荒地,詩人將其辟為“青園”,以在園里蒔菜種麥。王逢這位最閑園中最閑的詩人園丁的田園生活自是十分的悠閑和雅逸??上А白铋e園”在明末倭寇焚掠烏泥涇時也遭了劫運。至國初年有人再去尋訪“最閑園”時,這座宏大秀麗的園子,荒蕪得只剩三間明式平房和房前一棵高大的皂莢樹了。明式平房門楣上掛著一塊園額——“閑閑草堂”,僅以此標志著這里曾有輝煌的“最閑園”存在。清同治年間的縣志對“最閑園”的記述,只有那門口的皂莢樹為“遺址之僅存者,今為張氏所居”。 當然,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的烏泥涇鎮(zhèn),還有許多宗教文化設施,如城隍廟。廟建在太平橋堍,與奉祀關帝的道觀——武勝閣相鄰。民國四年(1915)這兩座廟觀被翻造為華涇小學校校舍。還有一座供奉東岳帝和土地神的“錢糧廟”則于民國十八年(1929)因火災燒掉了。在一些烏泥涇鎮(zhèn)老年人記憶中還存在的“打鐵橋”“賣花橋”等老地名,則多少還記載著當年鎮(zhèn)上商業(yè)繁榮的景象吧。 舊時與鄒容墓隔著小河相對處還有一座寧國禪寺,在宋元時代可是一座能與龍華寺相提并論的古老佛教寺院。這小河上原來有座小石橋,可直接將鄒容墓與寧國禪寺相通連在一起。 小石橋名為“賓興橋”,大約與烏泥涇鎮(zhèn)又名“賓賢里”有些關系。石橋下一塊橋基石上刻著一段文字,記下了建橋人和建橋的時日。該段石刻文字記載的建橋人是“欽差提督署理工部郎中曲阜臧麟、刑部郎中朱恩、賜進士出身上??h知事盧龍、郭經(jīng)同建”,時在“大明弘治(1488—1505)壬戊八日”。文中這個郭經(jīng)便是上海第一部縣志明弘治志的領編者。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重建的寧國禪寺 相傳寧國禪寺建于宋隆興元年(1163),是由當時的烏泥涇首富張百五(即前文提到的出粟賑濟者)發(fā)起,一名昌月堂的和尚主持興建的。據(jù)民國年間寧國禪寺的住持常德和尚說,該寺在明代時發(fā)展到寺里有房 5048間。且不說這房屋數(shù)量是否真有這么多,但在明清之際,志史記載它的確與東北面的龍華寺相提并稱,兩寺南北相望可稱得上是上海規(guī)模與聲望相當?shù)膬纱蠓鸾趟略毫恕?/p> 南宋乾道二年(1166),該寺請得寺額“寧國禪寺”。明洪武年間(1368—1398),朝廷有清理寺觀之舉,故在洪武十六年(1383)與另外一寺二庵一院,歸并給由慈報寺重建后改額的觀音禪寺。這一歸并只是行政上的,寧國禪寺仍存在于烏泥涇鎮(zhèn)原址。明末天啟六年(1626),寧國禪寺“經(jīng)張方伯所望重修,復移于張家浜內”。 以后,在清道光年間(1821—1850)該寺曾遭遇火災,以至到了清末,傳說原有五千多間房屋的寧國禪寺便只剩下一座觀音堂了(見同治《上??h志》載:“今僅存觀音堂?!保?/p> 改革開放后的 2010 年,由于政府對宗教的關心與重視,寧國禪寺得以重建。正因為明代曾歸并給觀音禪寺,以及清末遭火災僅剩一座觀音堂的歷史,故新修的寧國禪寺在天王殿后的第一進大殿便是觀音殿?,F(xiàn)今在華涇鎮(zhèn)得以重生的寧國禪寺,占地 7800 余平方米,復又成為上海西南可與千年古剎龍華寺相提并稱的佛教寺院了。 烏泥涇鎮(zhèn)在新中國成立后,由龍華鄉(xiāng)轄治,至 1992 年劃入徐匯區(qū)。1998 年撤鄉(xiāng)建立了華涇鎮(zhèn)?,F(xiàn)在的華涇鎮(zhèn)東臨黃浦江,西鄰閔行區(qū),北起淀浦河,南至關港深水碼頭,占地約8.04 平方公里。 聞名于世的“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已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區(qū)域內第一、二、三產(chǎn)業(yè)皆有發(fā)展,從幼兒園直至中學的教育設施與資源齊備。 以黃道婆、鄒容紀念館及鄒容墓為重點的文化旅游資源也引人矚目。曾經(jīng)比上海還要鬧猛的烏泥涇鎮(zhèn)各方面重又呈現(xiàn)勃勃生機,展現(xiàn)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 |
|
|
來自: 攝影姥 > 《……考古.旅游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