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展室: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盛行于歐洲各國的文學藝術思潮。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古典主義藝術經過了幾百年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一整套方法和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主要是對外部世界的關注和模仿,對共性的贊賞和頌揚。與古典主義相對的浪漫主義藝術,則從表現(xiàn)客觀對象轉向了表現(xiàn)人的主觀世界,它全力去揭示人的心靈和獨特的自我,放棄了古典主義那種普遍而絕對的共同美,去追尋每個人自己內心的理想美。浪漫主義不再把自然作為原型,而是把它作為“假托”,以富于詩意的想象和熱情,通過自然形象寄予個人的情感,藝術成為了以個人感情為基礎的創(chuàng)造。這種強調主觀感情,努力表現(xiàn)人的內心世界是浪漫主義的第一個特征。一切能夠激發(fā)藝術家熱情和想象的事物都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的對象。這種追求新奇的思想態(tài)度是浪漫主義的第二特征。 著名的作品如: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特納的《奴隸船》;席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引導民眾的自由女神》、《但丁和維吉爾共渡冥河》等。 




 第9展室:巴比松畫派和現(xiàn)實主義 現(xiàn)實主義通常它包含兩個涵義:第一個涵義是指學藝術的一種基本創(chuàng)作方法,即按照本來的樣子去描寫和反映生活;第二個涵義是指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一個文學藝術思潮。從19世紀40年代起,藝術中以描繪現(xiàn)實生活為最高原則的現(xiàn)實主義運動出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嘲笑古典主義的裝腔作勢,浪漫主義的無病呻吟,認為只有自己才是現(xiàn)實世界的真正代言人,他們在傳統(tǒng)繪畫題材方面進行了一番革命。當時學院派流行一種觀點,認為高雅的藝術應表現(xiàn)高雅的人物,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則將美術題材擴展到對當代生活的評價,對普通人(包括工人、農民)生活的關切,對大自然的親切描繪等方面。 現(xiàn)實主義美術包括一大批著名的藝術家,如庫爾貝、柯羅、米勒、杜米埃等等,并對歐洲各國及美國的藝術有著重要的影響。 現(xiàn)實主義文藝思潮始于19世紀30至40年代的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畫派是19世紀30-40年代出現(xiàn)于法國的一個風景畫派。這群畫家離開巴黎市區(qū),遠離新古典主義畫派和浪漫主義畫派的論爭,聚集到巴黎附近楓丹白露森林里的巴比松村,他們厭倦了意大利式的古典風景畫,主張直觀自然、對景寫生,懷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在這里共同作畫,探索繪畫的新傾向。巴比松畫派的主要畫家有柯洛、米勒、盧梭、魯索、特羅容、狄亞茲等人。
納西斯·迪亞茲(Narcisse Diaz 1808-1876年)是一位帶有浪漫主義特點的法國畫家,也是巴比松畫派的主要成員之一。納西斯·迪亞茲喜歡描繪異國情調,善于處理光線,注意畫面色彩的豐富。 《多雨天》,1872年。 







巴斯蒂昂·勒帕熱(Jules Bastien-Lepage 1848-1884)法國鄉(xiāng)村風俗畫家和肖像畫家,他以樸實無華的作品,按法國農村生活的真實面貌,予以描繪反映。因此他的作品思想性遠遠超過同時代的許多畫家,被稱為米勒以后唯一能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苦難的法國農村生活的畫家。 《鄉(xiāng)村愛情》,1882年。
 《聽濤》

 第10展室:馬奈,埃德加·德加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是印象派重要畫家。為了接近美的理想而又不脫離現(xiàn)實,德加創(chuàng)作手法就是運用干凈的線條和運用明暗的技巧。如果要描繪現(xiàn)實,就必須使手法服從形象的個性化,這就是畫肖像畫。 《藍色舞者 - Blue dancer》 是張精致的粉彩畫,描繪了四個正在整裝、準備上場表演的芭蕾舞者。這幅畫看起來就像后臺的匆匆一瞥:舞者在那里檢查服裝,做熱身運動。有個舞者握住一面布景,使自己保持平衡;另一位則蹲下來調整舞鞋,而她的身影有部分就消失于畫面下方。  局部

 《照相師前的芭蕾舞女演員》(或翻譯成《窗前的芭蕾舞女演員》)是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中唯一的一幅德加用油彩創(chuàng)作的作品。冬天的曙色中在半空的舞蹈房里年輕的芭蕾舞女演員在鏡子前費心尋找著對拍照來講最漂亮的姿勢。被突然定格在一瞬的舞蹈動作顯得拘謹且不自然。大師敏銳的目光瞬間捕捉到這個沒有預先引起任何人注意的富有特征的姿態(tài)。德加深知芭蕾舞演員日常生活中的單調乏味、疲憊不堪,這促使他總能捕捉舞蹈演員偶然的一幕幕。窗外被冰雪覆蓋的巴黎景色更加重了芭蕾舞演員的孤獨感,這幅畫可以說是德加傳達巴黎日出前光線中的明暗交替變化最好的作品之一。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1832- 1883)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馬奈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畫方面,第一個將印象主義的光和色彩帶進了人物畫,開創(chuàng)了印象主義畫風。他的畫既有傳統(tǒng)繪畫堅實的造型,又有印象主義畫派明亮、鮮艷、充滿光感的色彩,可以說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畫家。

 馬奈的這幅《小酒館》與他1878 年關于“餐館”主題的系列作品相關,幾乎可以說是與巴黎奧賽博物館收藏的他的《啤酒女招待》一畫遙相呼應,相映成趣。畫面中余留的空白和草稿式的筆法讓許多研究者認為,這是一幅未完成的為其他畫做準備的作品。演員在萌賽亞廣場上著名的巴黎咖啡廳里舞臺上的表演吸引了顧客的目光,而專注于欣賞表演的吸煙男子則引起了畫家的注意。畫面上吸煙者的形象占據(jù)主導地位,而周圍環(huán)境和照亮整個畫面色調的光斑則加強了空間深度的光學效果。







文學家雨果。  杰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及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
 第11展室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法國畫家。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9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印象派運動中分裂出來,轉向在人像畫及肖像畫,特別是婦女肖像畫中去發(fā)揮自己更加嚴謹和正規(guī)的繪畫技法。 《珍妮·薩瑪利身著低領裙裝 - jeanne samary in a low necked dress》,1877年。 19 世紀70年代弗蘭薩斯喜劇劇院中年輕的女演員珍妮是畫家最喜愛的模特之一,她在1875 年以飾演莫里哀的劇本《偽君子》里多里亞一角的身份初次登臺。珍妮結婚前就住在離藝術大師雷諾阿不遠處的街道上并經常為其創(chuàng)作新畫作而擺出各種姿態(tài)。 1877 年雷諾阿為珍妮創(chuàng)作了她最好的肖像畫之一:嘴角微微上揚似乎在思考著什么的珍妮穿著精致的藍綠色連衣裙,以玫瑰粉色為背景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畫家突出了珍妮美好的外貌特點:溫柔中的婀娜多姿,靈動中的智慧之光,藍眼睛中些許的調皮目光和那“照亮周圍一切”的明亮的微笑。 

 畫中有一把日本扇子
 阿爾弗雷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 1839 - 1899)法國畫家,主要畫風景畫,也是印象派的重要成員,他特別擅長描繪天空,他所畫的天空遼闊、深遠,色彩變幻豐富,充滿大氣的感覺。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法國印象派大師。畢沙羅是惟一一個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可謂最堅定的印象派藝術大師。畢沙羅是始終如一的印象派畫家,是印象派的先驅,有印象派"米勒"之稱。
 羅丹作品《LOVE RUNNING AWAY》
 布德爾(Emile Antoine Bourdelle,1869年-1929年)。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他的學生和助手。羅布德爾的創(chuàng)作,往往經過反復的揣摩,不斷的分析和綜合,把特定藝術形式的造型美保留下來,構成一種比現(xiàn)實更升華的美。所以,他的作品中亦體現(xiàn)出與本質密切聯(lián)系的變形。他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是:"感動-科學-創(chuàng)造",力求藝術形式與內容的緊密融合。
《DANCERS 》
 第12展室和第13展室漏掉了! 第14展室:克洛德·莫奈 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唯有莫奈以其86歲的漫長人生始終如一的將創(chuàng)作熱情傾注在印象派技法上。而莫奈第五、六次和最后一次均未參加展出。由于在這三次展覽中的作品已經有悖于原來的創(chuàng)作手法。為了堅持信仰,莫奈拒絕參加展覽以示反抗。這是莫奈始終如一的堅持印象派信條的表現(xiàn),也是莫奈在印象派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原因。 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涂式的輪廓線。除此之外,莫奈對于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莫奈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xiàn)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fā)瞬間的感覺。  《草地上的早餐》,畫家以一次去楓丹白露野外郊游場景為題材,這幅創(chuàng)作于1866 年的畫作原本是莫奈為了參加1866 年的油畫沙龍而作,而當一幅寬度超過6 米的巨型油畫終于要完成時,對自己作品不甚滿意的畫家卻拒絕將它展示在公眾面前。后來莫奈就將這幅作品分割成了三部分,其中兩部分現(xiàn)存于巴黎奧賽博物館,一部分存放在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畫家以正在準備野餐的朋友們?yōu)橹魅斯?,注重的不是日常生活細?jié)的描述,而是自然中透過樹葉照射進來的陽光在女士們的長裙及鋪開的桌布上色調的反映。 












 第15展室:保羅·塞尚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國著名畫家,后期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派之間的重要畫家。從19世紀末便被推崇為“新藝術之父”,作為現(xiàn)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xiàn)代畫家稱他為“現(xiàn)代藝術之父”或“現(xiàn)代繪畫之父”。他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和表現(xiàn),為“立體派”開啟了不少思路,其獨特的主觀色彩大大區(qū)別于強調客觀色彩感覺的大部分畫家。






 《桃和梨》



亨利·德·圖盧茲Henri de Toulouse-Lautrec-勞特累克是法國近代繪畫大師。大膽地用汽油稀釋顏料,使油畫具有水彩畫的效果,畫起來也更快,因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油畫式漫畫"。他還把油畫和素描兩種技法結合起來,使用畫筆如同使用鉛筆和炭條那樣自如,畫面線條簡潔,色彩明亮。繪畫史研究者認為,勞特累克"解放"了油畫,給它一種不可思議的自由,通過對線條的控制,使油畫達到從未有過的簡約、明快。在寫實主義傳統(tǒng)深厚的法國畫壇,勞特累克的探索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勞特累克還常去紅磨坊,從那里的歌舞表演場面吸取創(chuàng)作靈感。這一時期的有關蒙馬特的大量作品,使勞特累克的名氣大增,他被稱為"紅磨坊畫家"。勞特累克以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表現(xiàn)妓女的日常生活,以人道主義精神表現(xiàn)妓女的苦悶與無奈。 放蕩的生活毀掉了他勃勃的創(chuàng)造力,毀滅著活生生的藝術精靈。臨死前對自己的作品作了全面審視。毀掉了大部分作品,只把自認為能傳世的留下。他母親捐贈給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礙于面子收下了,但這些畫在倉庫里躺了20年。直到1922年,阿爾比市才成立圖盧茲-勞特累克博物館。除了阿爾比,巴黎奧賽博物館也收藏著他的不少作品。倫敦、阿姆斯特丹、紐約、芝加哥、費城、圣保羅等市的博物館也以擁有他的畫而驕傲。1998年,為畫家逝世百年而拍的電影《圖盧茲-勞特累克》在法國隆重上映。 
 路易·維塔(Louis Valtat )法國的野獸派畫家的作品《保羅·塞尚》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全是老年女性。顯得非常高貴,有教養(yǎng)。
 穿著簡潔,打扮得體,講解時,充滿激情,雖然我們聽不懂她講什么,但能體會到她對藝術的熱愛和自信!
 第16展室: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年-1890年),荷蘭后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xiàn)主義的先驅,并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xiàn)主義。凡高一生留下了豐富的作品,直到去也之后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現(xiàn),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這樣的藝術對20世紀表現(xiàn)主義影響甚深,特別是蘇丁和德國表現(xiàn)派畫家,從梵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則。他是繼倫勃朗之后荷蘭最偉大的具有世界性影響的畫家。梵高的創(chuàng)作靈感頂峰是在到達阿爾及進入圣雷米之精神病院這段時間,而他的精神癥狀問題亦也在到達阿爾后俞是嚴重,因為表達內心的悲痛,曾割斷了自己的耳朵。梵高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瓦茲河畔因困擾其多年的精神病發(fā)作自殺身亡。正如他自己所說為了創(chuàng)作,他的理智已經跨了一半。而在當時,除了提奧,又還有誰能懂他?梵高在世時作品并不被世人接受,一共只賣出過1幅畫。畫家本人也命途多舛,不僅作品不被世人欣賞,一生窮困潦倒,在愛情上也沒有得到心愛的人的眷顧。直到去世8年后,梵高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嶄露頭角,只是此時,梵高已不知魂歸何處。 為了紀念梵高的150年誕辰,英國鏡報選出了15幅梵高最好的作品,《星夜》、《向日葵》、《夜間咖啡館》等。








 第17展室:保羅·高更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并稱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xiàn)當代繪畫的發(fā)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保羅·高更厭倦歐洲文明和工業(yè)化的社會,對傳統(tǒng)藝術的優(yōu)美典雅也相當反感,他向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保羅·高更希望在原始民族、東方藝術和黑人藝術中尋找一種單純率真的畫風,創(chuàng)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味又有象征意義的藝術。
 《What! Are You Jealous》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許多展品未加說明,容以后補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