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境界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此境界的人有最高層次的覺解,不僅了解社會的“全”,而且了解宇宙的“全”。他自己不僅是社會一部分,行為與社會有干系,對社會應有貢獻,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他的生命力量來源于天地,真陽充沛;他也以自然界的最高法則為信仰,不計得失,不懼生死——生是一種能量的聚合,死是一種生命能量的散開。 天地境界還可細分為四個層次:知天、事天、樂天、同天。馮友蘭先生晚年撰文補充說,這是參考孔子自述得來的,說“五十而知天命”就是知天,“六十而耳順”就是順天命,也就是事天,“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同天。至于樂天,孔子自述時未涉及,但《論語》記載孔子“樂”的地方很多,多是指精神境界,即樂天。 馮友蘭 如果說,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那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就是圣人。但一個人的境界,可生變化。如某人有較高程度的覺解,已經達到道德境界,但因“人欲”的牽扯,而不能常住于道德境界,會因人、因事、因時、因地退回到功利境界,甚至退回到自然境界。 孔子的大弟子顏淵也不過“三月不違仁”,所以需要一種修養(yǎng)功夫,“以誠敬存之”,常住于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用敬”并不是終日靜坐,而是照常做該做的事,不過因為他有覺解,所以他無論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專注于“行義”、“為公”的意義,任何事對他也只有“行義”、“為公”的意義,那么他即常住于道德境界中了。自然,一個人通過不斷的學習、修養(yǎng),提升自己的覺解程度,境界也會提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