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有詩書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唐詩是中國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云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shù)量多達五萬首,經典有三百多首,所以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痹诒姸嗟慕浀渲杏羞@么一首二十字的小詩,卻成了當時著名的檄文(檄文特指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那么這首檄文小詩是出自哪位大咖之手呢?今日就與大家分享駱賓王的著名討武檄文《在軍登城樓》,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 在軍登城樓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譯文> 城上軍威使人望而生畏,連江中的水都似乎殺氣騰騰。 現(xiàn)在,我身穿軍裝準備戰(zhàn)斗,等到平定了天下時,一定載歌載舞進入長安京城。 這首詩是駱賓王率領起義軍登上某一城樓時所作的五言絕句。公元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去世,武則天把持朝政,廢中宗,立相王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異己,刑罰嚴苛,引起人民不滿。不久被貶為柳州司馬的李敬業(yè)提出“匡復唐室”的口號,在揚州起兵征討武則天。被貶為臨海丞的駱賓王也投奔李敬業(yè)麾下,負責軍中宣傳工作?!对谲姷浅菢恰放c《討武曌檄》作于同一時期,可以說是檄文的高度藝術概括。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痹姷那皟删鋵懢?,在深秋的一個清晨,詩人登上了廣陵城樓,縱目遠望,浮思遐想。此刻樓高風急,江霧濃重,風雨瀟瀟。詩人借用了《梁書·元帝紀》中“信與江水同流,氣與寒風共憤”的典故,恰到好處地抒發(fā)了同仇敵愾的豪情與激憤。充分表現(xiàn)臨戰(zhàn)前的緊張、肅穆、莊嚴的氣氛和將士們的進取、希望和信心。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后兩句寫詩人對討武戰(zhàn)爭必勝的信心。借周武王討伐殷紂王的故事隱喻李敬業(yè)討伐武則天是以有道伐無道,說明“匡復”是正義的,順應民心、天意的,不成功則成仁的徹底反抗精神和大無畏氣概。因此也必定是會勝利的。 這首小詩,屬對工整,語言樸實,音韻和諧流暢,渾然一體,增強了詩的深度和檄文的概括力,可稱佳作。 下面是一些文人墨客對這首小詩的評語: 明末清初學者唐汝詢《唐詩解》卷二十一:按:賓王與徐敬業(yè)起兵揚州討武氏,州城臨江,故敘景如此而冀其成功。然乏中流擊楫意,競以敗亡。 清代學者黃叔燦《唐詩箋注》卷七:只看“歌舞”句,而在軍中之苦均從反面托出矣。五字何等氣魄! ? |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