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4月我軍渡江之前,國軍方面還幻想著劃江而治,要以長江天險阻止解放軍的進攻,派重兵防守南岸,并建立防御工事。派湯恩伯守的中央軍主力守長江下游,白崇禧部隊(桂系加上部分中央系)守長江中游。可是當解放軍開始渡江時,國軍的江防體系頃刻間土崩瓦解。國軍并沒有真正執(zhí)行原定的防御計劃,導(dǎo)致70萬大軍一觸即潰。為何如此呢?
一方面是解放軍實力強大,作戰(zhàn)勇敢,當時雙方的實力對比早已逆轉(zhuǎn),我軍的兵力幾乎是國軍的3倍還多,這還不考慮國軍當中雜牌部隊眾多的特點。另一方面則是國軍不執(zhí)行作戰(zhàn)計劃,沒有認真抵抗。本來白崇禧等人信誓旦旦要守長江,可是又時刻想著保存實力,想著萬一失敗后往哪里跑。在下游方面,解放軍渡江之前,湯恩伯從長江抽調(diào)兵力部署滬杭防御圈,保護從上海往臺灣運送金銀財寶的后方。在中游方面,本來白崇禧坐鎮(zhèn)武漢,要阻止解放軍渡江,可是解放軍真的渡江,他馬上就往后撤,生怕部隊被殲滅,一撤再撤,最后撤到廣西老家。東南和兩廣解放后,國軍方面又幻想以重慶、成都等地為中心,割據(jù)西南??墒钱斀夥跑娺M攻時,對方又避免與解放軍決戰(zhàn),盡量后撤,結(jié)果落得個被全殲的下場。渡江戰(zhàn)役,國軍不硬抗解放軍,而主動撤退是重大戰(zhàn)略失誤。
本來已經(jīng)經(jīng)營很久的工事不利用,輕易放棄,再后撤匆匆建立新的防御體系。匆匆新建的工事,哪有刻意經(jīng)營的工事管用?既增加了防御成本,又增加了防御難度,所以事實看來,長江防線守不住,哪條防線也守不住。而一而再再而三的主動撤退,進一步動搖軍心。國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大敗虧輸,本來國軍士兵就畏敵如虎,再一主動撤退,則更成了驚弓之鳥,哪還有戰(zhàn)斗力。就好比淝水之戰(zhàn)時,前秦軍隊的主動后撤,演變成了大潰敗。49年的國軍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情況。防御計劃本來制定好好的,卻不去認真執(zhí)行,首鼠兩端,基層軍官無所適從,這樣損失更大。還不如一開始就制定逃跑計劃,實力會保存更多一些。
如果南方的國軍按計劃抵抗解放軍的進攻,層層阻擊,可能最后也是失敗,但是會給我軍帶來較大麻煩,延長國民政府的壽命。這種情況未能出現(xiàn),因為當時國軍各派系已經(jīng)不相信自己能夠打敗解放軍,只寄希望所謂的爆發(fā),美國出兵援助。(這個說法很陌生,但在40年代后期是很流行的)所以他們要保存自己的實力,在下一輪的權(quán)力爭奪中,增加自己的籌碼。保存實力,是新老軍閥們的一貫做法,尤其桂系的實力當時還比較突出。既然是軍閥,就有這一特性,在國軍的最后關(guān)頭,各派系仍然保持這一特性。由于國軍一觸即潰,只顧著后撤,所以解放軍在渡江之后的東南華南西南大追擊中,變成了一場獵殺。 |
|
|
來自: 君臨天下100 > 《解放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