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的別稱有麗月、杏月、花月、仲月、仲春、酣月、如月、仲陽、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朝、夾仲、大壯、卯月等。至于稱為鷓鴣天,是因為歷代的詩人經常借鷓鴣以抒離愁。 由于鷓鴣的叫聲嘶啞,聽起來像在說“行不得也哥哥”。勾起了詩人們對旅途艱險的聯(lián)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所以,鷓鴣也就成了一種哀怨的象征。 二月是個別離的季節(jié),經過的短暫歡聚,為了功名前程,人們不得已又要各奔他鄉(xiāng)。古代交通不發(fā)達,那些遠行的游子,不能確定自己的歸期,何時能夠再相聚一起把酒言歡。于是,他們把濃濃情思寄托給了多情的鷓鴣。宋人更是依鄭嵎詩:春游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譜曲填詞為《鷓鴣天》,留下了很多敘寫相思的佳作。 比如李商隱寫過“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蘇軾寫過“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張籍寫過“送人發(fā),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秦觀寫過“江南遠,人何處,鷓鴣啼破春愁”…… 唐代詩人鄭谷因為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鷓鴣》詩,被人們稱為“鄭鷓鴣”。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洞庭湖邊的青草地雨水淋漓 初晴的黃陵廟花瓣飄落一地。 鷓鴣在溫暖的煙色荒地上面嬉戲, 五彩斑斕的羽毛那么整齊。 只看它們的舉止像類平日的山雞。 聲聲啼叫為何帶來了一絲絲悲涼的苦意。 異鄉(xiāng)的游子任淚水沾濕衣袖。 美麗的姑娘也唱起了相思的心曲。 任緩緩的斜陽落下山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