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中國對日本的情感很復(fù)雜,但他們的細致、嚴謹、守序,國民素質(zhì)和匠人精神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下水道能養(yǎng)魚、廁所干凈到可以吃飯,前陣子還因為機場工作人員搬行李的視頻而爆紅于網(wǎng)絡(luò),就連城市交通,都“順暢”到讓你無法想象,這就是日本。 而中國…… 以北京為例,我們來看看堵車情況。(上下班高峰期能堵到你懷疑人生) 但在面積只有北京的1/8大、人口密度是北京5倍的東京,卻很少出現(xiàn)堵車的情況,甚至被世界稱為“東京奇跡”。 這并不是因為東京的車輛很少,而是他們的一些設(shè)計和國民素質(zhì),讓人不得不佩服。 這是一個共享單車盛行的時代,盡管日本人也愛騎車,但街上也沒見過成堆的“單車墳場”。 其實,這都是因為他們的車庫會“隱形”。 在日本的街頭經(jīng)常能看到這樣的裝置——“地下自行車停車塔”。 每根地下圓柱只有7米寬,卻能容納204輛自行車。 停車時,你只需要把車子停在門口,門就會自動打開,把你的車子帶去地下。 自行車進入地下后,控制系統(tǒng)會通過上下傳送,根據(jù)“就近原則”為車選好位置。如果不小心弄錯了,裝置也會智能判斷并自動校正,甚至還可以遠程診斷和維護。 
 這樣一來,停車取車只需刷個卡,十幾秒就搞定,遠比“大海撈車”來得快多了。 
 不僅是自行車停車場,東京的汽車停車場更是逆天。 
 雙層停車場在這里只是停車場基礎(chǔ)款。(多了一塊小隔板,空間利用率卻翻一翻) 
 東京的立體式停車場,原理類似摩天輪。取車時,機器會把你的車緩慢降至地面,下方的車則轉(zhuǎn)至另一邊向上爬升。 
 還有交叉式停車場。這種45°的停車位,拐個彎就能輕松停進去,有了它,停車效率至少能提高22%。 
 這就完了嗎?不。 還有電梯式停車場。它和“地下自行車停車塔”類似,機械臂每次載一輛汽車,利用橫移、縱移、旋轉(zhuǎn)等方式,把汽車精確送到每一個“倉位”。 
 同樣的一塊面積,常規(guī)的停車場可能只能停5輛車,而這種設(shè)計能停下20輛、40輛甚至更多。 
 日本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早“不堵車的奇跡”,除了“逆天”的停車場,更難得的是日本完善的公共交通設(shè)施和高素質(zhì)的國民。 
 整個東京圈,鐵道和輕軌非常發(fā)達,基本上沒有到不了的地方,時間也非常有保障。 
 平時開車的市民如果要變道超車,不僅僅要打轉(zhuǎn)向燈,在超車以后還會打雙閃表示感謝。哪怕是騎車時超過了行人,也會說一聲:“抱歉”。 
 東京交通部門一直遵循著“梳”字訣,不斷地完善街道布局,用設(shè)計彌補不足,把已有的空間資源發(fā)揮到最大化,而開車的市民也越來越文明理智。 
 雖然中國對日本的情感很復(fù)雜,但他們的細致、嚴謹、守序,國民素質(zhì)和匠人精神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國民素質(zhì)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升上來,我們不怕進步的慢,只怕明明已經(jīng)被甩在身后卻還渾然不知,妄自尊大。 
 但好在有越來越多的國民認識到了這一點,正積極地改變自己,畢竟只有每個人都變得更好,那我們的國家才能越來越好,不是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