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xué)。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傳習(xí)錄》 王陽明曾寫過一首答友人詩云:“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strong> “饑來吃飯倦來眠”,顧名思義,就是餓了便吃飯,困了便睡覺。 有一次,一位僧人請教大珠慧海禪師該如何修行。 禪師只回答他:“饑來則食,困來即眠。” 僧人感到很奇怪,像吃飯、睡覺這般俗事,怎么能算得上修行呢? 于是他又問禪師:“一切人總?cè)缡?,同師用功否?”世人每日都在做著這兩件事,難道他們也都同您一樣用功修行嗎? 禪師答:“不同。”僧人愈發(fā)疑惑不解。 禪師又說:“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strong>世人總有著百般思索、千般計較,所以吃飯時不好好吃飯,睡覺時不好好睡覺,這就離修行差很遠了。 聽聞此言,僧人方恍然大悟。 禪宗有句很著名的話叫“平常心是道”,古代圣賢們則大多十分重視在灑掃庭除、端正儀態(tài)這種看似瑣碎的小事上自修,甚至將其寫入家訓(xùn)。在他們看來,修行被講來講去,講透了也不過是落在“饑來吃飯倦來眠”這樣再尋常不過的小事上。 王陽明多次告誡弟子思慮過多徒勞無益! 那些已經(jīng)過去的事和還沒到來的事,思慮它們有什么益處呢?整日胡思亂想,只會距離本然靈明的良知本心越來越遠。 有位門人平日苦于思慮紛擾,王陽明就以種樹打比方開導(dǎo)他:“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用功和種樹其實是一個道理。有了根芽方有樹干,有了樹干方有枝葉,有了枝葉方有花和果,這是水到渠成的事;只管做好栽培澆灌的功夫,而不去懸想枝如何、葉如何、花如何、果如何,假以時日自會有豐厚的收獲。 用今天的話講,其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活在當(dāng)下”。 對于過往,不作無謂的計較,也不作耽溺的留戀;對于未來,不作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作杞人憂天的擔(dān)心。只是將此心專注于此時此刻正在發(fā)生的事物上,如此方能收獲珍貴的寧靜與清明。 |
|
|
來自: 吳工圖書館 > 《國學(xué)佛語修行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