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yǎng)老院新模式 說起養(yǎng)老院,這里無疑是一個被孤立、被忽視的一個角落,這里的老人們和外界沒有溝通、沒有交流,而且遠離自己的親人,很多老人在寂寞中度過晚年生活。 而荷蘭有一家養(yǎng)老院,為這些孤獨的老人們,想出了這樣一個好辦法! 眾所周知,荷蘭的房價很高,房子租金也很貴,而且在荷蘭的每個大學生平均每個月的租金和生活費都會超過400美元,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很多想租房子住的年輕人只能望洋興嘆! 針對這種情況,這家養(yǎng)老院就決定把院內多余的房間免費出租給這些有需求的大學生,但是,天下沒有完全免費的午餐,這些大學生也要付出一點點代價,那就是付出一點時間來陪這些老人。 就是在這里租住的大學生每個月要花30個小時陪伴這里的老人,也就相當于每天花一個小時,這段時間里,學生們可以帶老人們出去散步、教他們用電腦、一起看電視,讓他們用罐裝顏料在紙板上噴涂,認識什么是涂鴉藝術……就像對待自己的爺爺奶奶那樣。 其實老人要的并不多,他們真正需要的,是陪伴和傾聽。 一個叫Patrick的27歲學生,和89歲的老人Harry,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他感慨道:“開始的時候我只是打算看能不能幫點什么忙,但后來相處下來,我發(fā)現(xiàn)這種情感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深厚”。 這種“代代溝通”的模式,受到了大家的歡迎,隨著年輕人的入住,老人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然而,住在這里的年輕人,還不得不面對一件事,那就是--死亡,死亡在養(yǎng)老院里是很常見的,年輕學生們到了這里才感覺到,原來死亡離自己這么近。 他們現(xiàn)在正是做事沖動,揮霍青春,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年紀,而老人們的離去,讓他們明白了生命的短暫和脆弱,教會了他們要珍惜當下的生活,有意義地過好未來的每一天。 年輕人入住養(yǎng)老院,為老人的余生,帶去了樂趣,他們青春、富有活力,一個笑容,一句話,就可以輕松驅趕老人的孤獨和壓抑,而年輕人通過和老人的相處,獲得了生活經(jīng)驗和智慧,明白了生命可貴。 我們再看看另外一種模式: 在美國西雅圖有一家公司,將養(yǎng)老院和幼兒園開在了一起,兩者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養(yǎng)老院加幼兒園,組成了“代際學習中心”,顧名思義,就是跨代交流學習的中心。 中心每個星期向孩子們開放五天,孩子們可以選擇全日制、半日制或每周兩/三天,孩子們走進養(yǎng)老院后,給老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個個小天使,為他們枯燥、孤獨的晚年生活帶去了新的樂趣。 孩子們在“代際學習中心”里,會跟老人們一起吃飯,玩鬧,還會一起做活動,比如:唱歌、跳舞、畫畫、做飯、做游戲…… 布里格斯是當?shù)厝耍f:“孩子們進入養(yǎng)老院前,感覺老人們只有半條命,有的老人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毫無生機可言,這是一個讓人沮喪的場景;當孩子們走進養(yǎng)老院,開始跟老人一起唱歌、畫畫或給流浪漢做三明治,又或者進行其他活動時,老人們活了過來、神采飛揚”。 老爺爺老奶奶將無私的愛,全都傾注到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身上,他們組成了一個快樂的大家庭,“合理搭配”后的結果,就是其樂融融,看著他們一起玩耍的畫面,心里暖暖的…… 其實一開始,父母們把孩子,送到這家特別的幼兒園,是奔著這家幼兒園優(yōu)秀的師資團隊去的,一年多后,很多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小孩跟老人相處后,收獲實在太大了,這種模式讓孩子們學會了,許多在普通幼兒園里,無法學到的東西。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報道說:“代際學習中心”一方面讓老人重新發(fā)現(xiàn)并肯定了自我價值,他們在跟孩子接觸中也獲得了更多樂趣和歡笑;另一方面,孩童比之前更能接受殘障老人了,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過程,從老人那里收獲了無條件付出的愛,還意識到“大人有時也是需要幫助的”。 “代際學習中心”還拍攝了一個五分鐘紀錄片:《現(xiàn)在完成時》,由好萊塢電影制作人、西雅圖大學兼職教授埃文·布里格斯,自掏腰包,在2012-2013學年獨自跟蹤拍攝。 隨后,她發(fā)起眾籌,希望獲得把紀錄片素材重新剪輯制作成電影的經(jīng)費,15天內眾籌到10萬多美元。 紀錄片為什么取名叫《現(xiàn)在完成時》? 布里格斯解釋道:“主角是兩類人,一類是幼童,他們幾乎沒有什么經(jīng)歷,但擁有美好、無限可能的未來;另一類是老人,他們的閱歷豐富,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這兩類人為數(shù)不多的人生重疊時間。當 然,這部片子也直指“當下”——這是很多成年人正無法把握、努力掙扎的時刻”。 記錄片里,有許多溫暖動人的畫面: 一位坐著輪椅的老人,想幫一個孩子解開外套,一番努力后,她只好放棄了,并溫柔地感嘆了一句:“我現(xiàn)在連這個都做不來了”。 還有一次,老人們和孩子們,一起為流浪漢做三明治,雖然動作緩慢,卻真誠無比,布里格斯說:“你可以告訴孩子,一起做這個是因為大家需要互相幫助”。 一個叫馬科斯的小男孩,遇到了一位叫約翰的老人,約翰不斷地問這個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上了歲數(shù)的他,耳朵不是特別地靈敏,記憶力也衰退了。 約翰一直重復確認小男孩的名字,而每當老人說錯的時候,馬科斯都沒有生氣,只是一遍遍地糾正老人的錯誤,耐心地告訴他,自己叫“馬科斯”,其實,約翰詢問的次數(shù)比紀錄片里的還要多,但是每次小男孩,都能耐心地,一遍一遍地重復自己的名字。 有溫暖的畫面,也有令人心痛的畫面,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有兩位老人離世了,布里格斯將“死亡”一起拍進了片子里,她說:“我不想刻意美化死亡,它就是當時發(fā)生的真實畫面,我們都需要懂得發(fā)生了什么,以及如何真正去面對”。 而孩子們也懂得了,人終會有衰老的一天,父母也正在漸漸地老去,死亡是人生必經(jīng)的一環(huán),變老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以一顆純真的心坦然面對,他們雖然相差幾十歲,卻是最親近的朋友。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系,卻是最親密的家人,在這里,世界仿佛回到了最純真,最美好的樣子。 孩子們每天放學回家的時候,老人們就像送別自己的孫子孫女似的,眼里滿是慈愛,揮著手,依依不舍地告別。 老人擁有豐富的生活智慧和經(jīng)驗,如果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將是社會的一大損失,而把養(yǎng)老院和幼兒園開在一起,是一個讓老人再次融入社會的偉大案例。 有一篇文章,研究者為了觀察孤獨癥對60歲以上老人的影響,對4.5萬人先后進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孤獨的老人在完成日常活動(如穿衣服和洗澡)、上肢活動、走路、爬梯子時存在困難,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抑郁癥的幾率高,死亡率也更高,孤獨癥還會影響人的免疫系統(tǒng)。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戴維斯分校以及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癥會導致白細胞等單核細胞出現(xiàn)異常,使人體抵制外界感染的能力下降。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卡西波建議,孤獨老人要多和朋友相處,積極參加家庭聚會,擺脫惡性循環(huán)。 而將養(yǎng)老院和幼兒園開在一起的模式,治愈了老人的孤獨感,這種模式越來越受歡迎,截至2019年,全美已有大約600個養(yǎng)老院+幼兒園聯(lián)辦場所。 當“過去時”遇上“現(xiàn)在時”,當“人生的最后階段”遇上“人生的開始階段”,他們互相懂得了給予和分享,老少同樂,各有收獲,而這兩種新的養(yǎng)老模式,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