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到中年,你是否仍在忙碌不停,一旦讓自己停下來,總是迷茫自己這是在忙碌什么。人到中年的,是否每天一睜眼就是滿腦子的柴米油鹽,每天三點一些是否有些厭倦呢。人到中的你,是否也在擔心自己不夠努力,自己的努力卻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也融入到這個追名逐利的社會當中去,不斷的忙碌,越來越孤獨??荚嚨臅r候,擔心自己所做的對將來沒有用處;工作當中,會擔心自己額外做的這項任務對自己的晉升沒有幫助;給孩子報的興趣班,擔心對以后的升學沒有幫助。不斷的計算,不斷的計較,總是擔心這擔心那,認為自己非常精明,卻往往因為這點精明,而失去了應有的本心,只有明明知道本是無用卻還去做的人,才算的是上聰慧之人。 一、多做“無用”之事,才會活得更高級 如果每件事在做之前,都要考慮計較得失,難免會把這件事改變了其本質,也讓這件事最初的目的變得沒有那么的單純。但是如果你能放下心中的世俗,把這件無用之事做好,你會活得更高級。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時候,能助你成功的事情,往往并不是你精心安排的事情,而是那些看似無用的事情。 林語堂的《京華煙云》當中就寫道:“在人的一生,有些細微無用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時過境遷之后,回顧其因果關系,卻發(fā)現影響之大,殊可驚人?!?/strong>看似無用的事情,往往會出其不意的讓你有意外之喜,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因果循環(huán)。 人到中年,經歷過許多以后,終于明白其實成功并沒有所謂的捷徑,既然這樣對于那些看起來有用的東西,也不必過于熱切,往往太過心急總是得不償失。有時無用之用,卻成為了大用。 二、多做“無用”之事,才會活得更通透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是禪宗大師青原行思參禪的三個境界。人生也是如此,尚在孩童時刻,我們所做的事情僅憑自己的興趣愛好,從不考慮做了這件事以后,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做只是僅僅因為喜歡。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接觸社會,經歷了生活的壓力之后,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去考慮做了會有什么好處,開始計較一件事的利害關系,希望自己成為有用之人。大部分人每天都在經歷著這一步,雖然看起來活得很充實,卻總是少了一些通透之感,雖然感覺自己有些價值,卻總是不斷的焦慮。 白巖松曾說,現代社會的人們,都患上了一種“有用病”??此泼刻爝^得非常充實,但每當夜深人靜自己一個人,卻還是忍不住回想自己做的能否讓自己安心,這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嗎?人生過半,如果還不能真正的看透,只能讓自己陷入一種無形的精神壓力當中。人到中年,我們只有學會做一些“無用”的事,才能讓自己活得更通透,也能獲得一份內心的安寧。 三、多做“無用”之事,才會活得更快樂 馮小剛曾經取笑陳道明,他是這樣說的:“奇淫巧技以悅婦孺”,用你寫字彈琴的時間組織幾場飯局,多開幾家公司多好,奇淫巧技又不能賺錢。陳道明這樣回到:“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陳道明算是娛樂圈的一股清流,人到中年還能堅持做無用之事,所以才能褪去身上的那種油膩之感。很多人感到生活沒有樂趣,那是因為不懂得無用之處的快樂。其實很多人生的快樂,都是藏在我們身邊的點滴生活里,只是你沒有看到罷了,等你懷揣一雙心上的眼睛去觀賞這個世界,你便會發(fā)現這個世界的美麗所在。 人到中年總是要懂得,常做無用之事,才能成為有趣之人,人生當中的很多事情,只要你不帶著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你就會收獲無限的樂趣。半生已過,人生不易,人世間的美都是無用的,但正是這無用,才能讓人嘆為觀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