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 ART SPACE Art and artists Exhibitions and events Artist interview Marcel Duchamp Artist(1887—1968) 馬塞爾·杜尚,法國藝術家,二十世紀實驗藝術的先鋒,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西方藝術有著重要的影響,紐約達達主義團體的核心人物,是達達主義及超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 廖廖:抄襲之后,一個新時代摸爬滾打地開始了杜尚自述|七個部分 (一) 賺錢 人都會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的。我每個月的進項不多,那真是一種道地的波西米亞式的生活,帶點虛飾,你愿意的話還可以說是奢華的,但無論怎么說那還是波西米亞式的生活。錢通常總是不大夠,但那沒關系。 有些人很能賺錢,又有些叫做藝術家或工匠的人不能掙得足夠的錢謀生,所以,他們就出面幫助了。幫助藝術家是富人的美德。我不做很能賺錢的那類人,有了多余的金錢,我還得費心照看它們,累不累啊。 (二) 關于出名 公眾在任何時候都需要明星:或者是物理上的愛因斯坦,或者是繪畫上的畢加索。這是他們的品性。我想每一代年輕人都需要一個樣板。因此我充當了這個角色。公眾在這件事上有一半的責任。我很榮幸,僅此而已。我所做的和他們做的事情沒有明顯的相似。而且我是盡可能的少做,這可不同于現(xiàn)在流行的盡可能多做的方式——為的是可以多掙錢。 為了讓事情做起來簡單,不落入復雜的理論中區(qū),我就總是講自己的作品。你上臺,展示你的東西,然后你就成了一個演員。而一個畫家呆在他家里畫畫,到拿出去展覽只是一步之差。然后你就必須出席開幕式,被祝賀,這都挺過火的。我不相信什么地位。 (三) 藝術 藝術要么是剽竊,要么是革命。 藝術界眼下急功近利、物質至上的局面用教育來改變是不可能的,可以給予抵抗的方式是:沉默,緩慢,獨處。藝術家的狀態(tài)比他的藝術更為重要。如果你一直戰(zhàn)斗,就無法同時發(fā)笑了。現(xiàn)實會使事情改變,這很自然,也很正常。因為我做這件事無所求,所以能很“平和”地做。傳統(tǒng)是已經(jīng)完成的東西,從本質上說,我對改變有一種狂熱。我不是反藝術?!础@個字讓我不喜歡,因為,你反對或者贊成,其實是一個事情的兩面。而我所要做的是完全不存在,而不是什么反對或贊成。根本上說,我沒有畫家們一向有的那種心態(tài):想展出自己的東西,希望被接受,然后受到批評家的夸獎。從來就不存在什么批評。 (四) 藝術的本質 “藝術”這個詞讓我感到有趣,它是從梵文來的,它的意思是“做”。由于人心中沒有是非高下之分,沒有好壞你我之別,生命便可以完全無拘束地充分展開,到了這一步,人生便是藝術。 你所看見的和我所看見的是不一樣的。我們都會產(chǎn)生情緒感受,但你的和我的卻不會是同一種情緒感受。因此沒有必要規(guī)定只有一種情緒感受。對系統(tǒng)化的方式信不過。我從不讓自己長時間保持在一種好的模式里,去模仿,去受影響,去回憶前一天晚上在某家畫廊的櫥窗里看到的作品。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成品的方式,是打算用它來消解審美,而新達達們卻要在里面發(fā)現(xiàn)美,意味著我打算把它徹底帶離藝術的企圖沒有成功。我把故事、傳聞和視覺的再現(xiàn)混在一起,同時給予視覺因素最少的重要性,比一個畫家通常能給予繪畫的都要少。我已經(jīng)不想再被視覺的語言控制了。 對我來說,重要的是放進幽默,放進對于所謂嚴肅作品的懷疑。宇宙這么大,而我們還總是這么人類中心主義,真實個可笑的見識。我老想著要避免和通常藝術家的做法一樣。對他們而言個性化,獨特,是每個藝術家要做的,而絕不是走向大眾產(chǎn)品。一種是和社會打交道的藝術家,融入社會的人;另一種藝術家是完全自在的,不必有任何束縛的人。 (五) 創(chuàng)作 我很幸運,因為我基本上沒有為了糊口去工作。我認為從實用的角度看,為了糊口而工作是挺傻的。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們可以不必為了糊口而生。從某個時候起,我認識到,一個人的生活不必負擔太重做太多的事,不必有妻子,房子、車子。幸運的是我相當早地認識到這一點。 我的做法是選擇一個, 無論美麗或者丑陋, 都無法吸引我的東西, 從而找到視覺上的冷漠?;蛟S, 你會說我找到了不少這樣的東西。其實, 這是很難的, 因為你要看個東西看久了, 多少它就變得順眼了。所以一旦它變得順眼, 我就得拋棄它了。我沒有感到非要做出點什么來不可的壓力,繪畫對于我不是要拿出產(chǎn)品,或是表現(xiàn)自己。我什么也不期待,什么也不需要,我很長時間什么也不做,感覺好極了。 我喜歡活著,呼吸,甚于喜歡工作。我不覺得我做的東西可以在將來對社會有什么重要意義。因此,如果你愿意這么看,我的藝術就可以是活著,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個作品,那是不留痕跡的,不可見不可思的,那是一種其樂融融的感覺。我對'藝術'二字沒興趣, 因為我這兩個字本身早已失去了信仰。所以我不想用這兩個字。今天世界上對'藝術'有太多沒必要的鐘愛。 我們一旦把自己的思想放進詞或句子中,事情全都會走樣。存在著美么?那它是什么?你不能定義藝術,那定義一下美看看?我們要學會忘記過去,活在當下的時代里。抵制美國藝術界急功近利,物質之上的方式是:沉默、緩慢、獨處。我要的東西不多:棋、咖啡、過好二十四小時。 (六) 藝術嫉妒 往往存于年齡相仿的人中。藝術家的狀態(tài)比他的藝術更為重要。如果你一直戰(zhàn)斗,就無法同時發(fā)笑了?,F(xiàn)實會使事情改變,這很自然,也很正常。因為我做這件事無所求,所以能很“平和”地做。傳統(tǒng)是已經(jīng)完成的東西,從本質上說,我對改變有一種狂熱。 藝術的本質“藝術”這個詞讓我感到有趣,它是從梵文來的,它的意思是“做”。你所看見的和我所看見的是不一樣的。我們都會產(chǎn)生情緒感受,但你的和我的卻不會是同一種情緒感受。因此沒有必要規(guī)定只有一種情緒感受。對系統(tǒng)化的方式信不過。我從不讓自己長時間保持在一種好的模式里,去模仿,去受影響,去回憶前一天晚上在某家畫廊的櫥窗里看到的作品。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成品的方式,是打算用它來消解審美,而新達達們卻要在里面發(fā)現(xiàn)美,意味著我打算把它徹底帶離藝術的企圖沒有成功。我把故事、傳聞和視覺的再現(xiàn)混在一起,同時給予視覺因素最少的重要性,比一個畫家通常能給予繪畫的都要少。我已經(jīng)不想再被視覺的語言控制了。對我來說,重要的是放進幽默,放進對于所謂嚴肅作品的懷疑。宇宙這么大,而我們還總是這么人類中心主義,真實個可笑的見識。我老想著要避免和通常藝術家的做法一樣。對他們而言個性化,獨特,是每個藝術家要做的,而絕不是走向大眾產(chǎn)品。 (七) 大眾 我不覺得藝術家是那種必須做出什么東西來的社會角色,好像他欠下大眾什么似的,我討厭這種想法。他為自己寫的墓志銘:不管怎么說,死去的總是別人。你做的很多事情,其實是為了讓別人高興。選擇一個東西很難,因為15天后你會開始喜歡它或者討厭它。因而,你必須在接近它的時候是冷漠的,仿佛你不帶任何美學的情感。選擇現(xiàn)成品也常常基于視覺的冷漠,同時,要避開好和壞的趣味。這里沒有解決,因為這里沒有問題。 我從一切物質的責任中解脫出來,我因此開始了一個圖書管理員的生涯,這成為我可以不在社會上拋頭露面的借口。從這個角度看,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我一直試圖不再作畫,不再賣畫。1912年我有了一個決定:獨自一人,藝術家必須是孤獨的,自己面對自己,就像在一條沉船上一樣。那段時間慕尼黑有很多藝術風格,但我從未與人交談過,然而我過得很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