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對于山而言,我更喜歡水。從小生長在黃土高原上,后來又去了陜北高原求學(xué),現(xiàn)在因為工作的緣故來到了地處攀西高原的大涼山腹心地區(qū),所到之處,海拔是越來越高了。在我的記憶里,在我成長的經(jīng)歷中,山占據(jù)了極大的空間。然而,細(xì)細(xì)想來,雖是北方人,我卻并不喜歡山。大山不僅阻隔了人們的視野,擋住了人們通往外面、通往世界的道路,也使得大山中人的思想變得傳統(tǒng)和保守。也許是童年生活中缺水的故事聽得太多,所以見到水總會不由自主地去親近。閑暇之日,每與友人相約,總喜歡去一洼水邊,而不愿意登高眺遠(yuǎn)。登山旅途勞累且不說,心情總歸不到寧靜上去。而在水邊,既可以感受愜意,又能夠?qū)で竽欠菥眠`的感動。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山乃陽剛雄偉之象征,有東岳泰山之巍峨,有西岳華山之兇險,有南岳衡山之幽秀,有北岳恒山之神奇,有中岳嵩山之雄險,都代表了剛毅、堅韌的男兒性格,成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頂禮膜拜、封禪祭祀的地方,甚至看成是神靈的象征。而水則恰好相反,顯得溫柔低調(diào)。人們經(jīng)常把一條叮咚作響的小溪比作柔情的女子,亦把一潭寧靜的湖水看成是佳人動情的眸子,更把鑲嵌在高原上那些美麗的湖泊比喻成寶石,可見其陰柔之美。登山須向上而行,保持一副仰視的姿態(tài),有時候難免覺得累。而要去水邊,往往都在低處,只需通過俯視便可欣賞,讓人感到親切、愜意。 山不能夠創(chuàng)造水,水卻可以創(chuàng)造出山來。細(xì)細(xì)考究,水是生命之源,是萬物之源,世間的一切都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不光是我們?nèi)祟?,還是其他的動物、植物,甚至藍(lán)天、白云,抑或靜態(tài)的山川、平原都得感謝水,是它養(yǎng)育了我們。譬如,人類文明就源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區(qū)。有了水,才有了人類文明,也才有了人類文明的源遠(yuǎn)流長。如果沒有水,我們的世界將是多么單一、我們的生活會是多么蒼白?! 山是封閉的,水是包容的。山不能夠包容水,水卻可以包容山。山是有形、有色、有棱、有角的,會形成丘陵、高山或者懸崖;水是無色、無味、無形、透明的,匯聚成河流、湖泊甚至海洋。山是巋然不動的,水是空靈流淌的。山不會承載過多的情感,水則是柔情的,也是詩意的。古往今來,寫水、品水、贊水的文人騷客不計其數(shù),甚至許多文人志士的最終歸宿都選擇了大海、湖泊和奔騰的河流,選擇把自己的生命和水融在一起后離開世界。他們這樣做,是想還世人一個清白,還是夢想著投入了母親的臂彎?! 山是理性的,水是感性的。山有其固有的形象,水則不能:投入圓器,呈現(xiàn)圓形;注入方盒,則顯方形。山是質(zhì)感的、突兀的,水是性感的、不斷變幻的。水有時候是柔軟的,你可曾聽過夜深人靜之時小雨淅淅瀝瀝飄過窗前?你是否感受過雨滴輕輕地落在臉龐上?你能否記起家鄉(xiāng)那條彎彎的小河輕輕流淌,仿佛童年媽媽的歌謠?水有時候又是堅硬的,你見過海面承受著壓力讓巨噸油輪平靜地駛過嗎?你聽過暴雨后泥沙俱下、洶涌咆哮的聲音嗎?你看過波濤洶涌的浪花把船只撕成碎片的悲壯場面嗎?相對水的這些特性而言,山?jīng)]有選擇辯駁,顯得更加寧靜和沉默。 山是值得崇敬的,水是值得贊美的。小路旁,池塘邊,斷橋處,瘦柳風(fēng)姿宜人,肥鵝紅掌清波,頑童追逐嬉鬧,農(nóng)人辛勤耕作,儼然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畫面,是理想中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家園。這些景象有時候會在夢中出現(xiàn),有時候能在現(xiàn)實社會覓到蹤影。我常常這樣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具有水的個性和特征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說法。然而,當(dāng)我們捧起天真兒童的燦爛笑臉,目睹鐘情女子的深情一瞥,聆聽一曲優(yōu)雅動人的旋律,接到老朋友、老同學(xué)的一封信、一個電話的時候……,一定會找到那種溫馨美好的、刻骨銘心的感覺。 古語云:“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于我而言,無關(guān)乎仁和智,只為心中的感覺,我更鐘情于水。 (2011年1月寫于前往昆明火車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