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帶大兒子郎朗參加跆拳道黃帶考試。 考完宣布成績,有3個孩子沒考過。其中一個8歲男孩和兒子是同學(xué),平時訓(xùn)練認真、動作到位,顯然是失手了。 我們幾個認識的家長都挺替男孩惋惜,正打算安慰孩子一下。 不料,男孩很冷靜地走到考官跟前,說:“考官,我知道自己剛才沒打好。但我平時訓(xùn)練挺好的,不信您可以問問那邊幾個家長。您看,能不能給我一次現(xiàn)場補考的機會?” 當(dāng)時考官和家長都愣住了,大概都沒見過一個小孩敢這樣為自己爭取。 考官猶豫了一下,答應(yīng)再給孩子一次機會。 果然,第二次孩子頂住了壓力,考過了。 我不禁感嘆孩子有要贏的決心,敢大膽爭取機會。 這時,一位家長問道:“假如當(dāng)時考官沒同意,你會怎么做呢?” 男孩落落大方地回答:“那也沒關(guān)系。我知道是自己沒發(fā)揮好,下次再考。” 孩子小小年紀(jì)對待輸贏的態(tài)度如此之正,既贏得了,又輸?shù)闷?,在場的家長不僅連聲夸贊。 就像劉德華所說:
既有能力贏,又有勇氣接納輸,是一個人寶貴的品質(zhì),也是父母應(yīng)該教會孩子的重要一課。 前兩天,新聞報道說,一個男孩因為考試未達到預(yù)期的95分以上,媽媽將他扔在了高速路口。民警電話聯(lián)系勸解,媽媽卻很“剛”地堅稱:“就算坐牢也不要他了?!?/span> 身為人母,我相信這位母親,不是真的不要孩子了,而是想通過懲罰和威脅的方式,逼孩子下次考取更好的成績。 我們大多也是這么被父母教育過來的,只是做法沒這位媽媽那么極端:成績好的時候,各種表揚和獎勵;成績一旦退步,劈頭劈腦的批評威脅和全盤否定。 想孩子贏的出發(fā)點很好,可是這么做問題不?。?/strong>
讓孩子敢去競爭、敢去贏,正確的打開方式是:鼓勵他,肯定他。 這段時間,“洪荒少女”傅園慧和爸爸因為《我家那閨女》火了。 節(jié)目中,爸爸對女兒近乎浮夸的鼓勵和肯定讓人大開眼見:“我們家傅園慧真的是天才。”爸爸跟她的微博互動,也是各種花式夸娃。 傅園慧說,爸媽最讓自己感動的,是從未改變的鼓勵和肯定。 一句不變的“天才”,支撐她在殘酷的競技體育中,從省隊、進入國家隊、一路披荊斬棘去了奧運會,即便在最低谷,也不曾放棄。 《實話實說人生》里有一句話:贊美和鼓勵是陽光雨露,批評和挑剔是惡風(fēng)暴雨,贊美和鼓勵使人完美,批評和挑剔使人殘缺。 深表認同。 讓孩子敢競爭、敢去贏,是和孩子一同完善不足。 朋友孩子的英語一直不錯,老師推薦他代表班級參加口語選拔。 沒想到,面對觀眾,平時跟外教溝通無障礙的孩子卻怯!場!了!先是不肯上臺,接著把故事忘個干凈,場面十分尷尬。 賽后,朋友沒有批評孩子,而是一邊肯定孩子邁出了第一步上了舞臺,一邊買了個麥克風(fēng)帶孩子到小區(qū)花園里練習(xí)。熟悉的、陌生的人來來往往,朋友并不害羞,和孩子一人一個故事,輪流表演。很快,孩子克服了不敢在陌生人前講話的缺點。 第二年的比賽中,孩子表現(xiàn)出色,一舉獲得全國銅獎。 卡耐基說:“想要成功,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用你的欲望提升自己的熱忱,用你的毅力磨平高山,同時還要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孩子的成長路上,無論是學(xué)習(xí)還是工作,都是一個接一個競爭和挑戰(zhàn)。只有孩子具備了足夠的自信和不斷完善自己能力,才有參與競爭的動力和毅力,才可能最終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最近一期《少年說》,高二男生吳謙益說自己很困惑:家長都希望孩子排名越高越好,但他媽媽卻不是。 他說,高一時考試得了年級第一,家人不但不開心,反而擔(dān)心他被嫉妒,被冷嘲熱諷。這次期中考試得了第三名,媽媽卻說,名次很好,要把第一名多讓給別人。 他問媽媽:“為什么其他爸媽都是不斷鼓勵孩子,你卻總是打壓我的上進心?追求進步究竟有什么錯?” 媽媽解釋說,吳謙益從小嚴(yán)謹自律,總是給自己訂高目標(biāo),自我加壓,把“第二就是落后”寫在課桌上。有一次給吳謙益發(fā)紅包,他卻沒收,因為“又不是第一,有什么好收的?” 媽媽不希望他給自己太大壓力,便引導(dǎo)他第一名沒有那么重要,生活中不止有高考,還有詩和遠方。 看到這里,不禁要給媽媽點贊。比起贏,她更關(guān)注孩子看待輸贏的態(tài)度,引導(dǎo)孩子要能贏,也能輸。 幾年前,同事的孩子樂樂參加中考,班上有一個保送生名額。論成績,名額是樂樂的,由于樂樂成績一直很穩(wěn),班主任就讓他把名額讓給另一位同學(xué)。 誰料,樂樂意外考差了幾分,只能上另一所沒那么好的初中。樂樂認為,平時成績沒自己好的同學(xué)都保送上了更好的學(xué)校,相比之下,自己輸了,難過了很久。 同事對樂樂說:“沒能上心儀的初中,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但你是最棒的,因為一直很努力。” 同事接著分析:“你現(xiàn)在的學(xué)校也是重點,每年有5-10個學(xué)生能上你想上的高中,你愿意為此而努力嗎?當(dāng)然,考不上也沒關(guān)系,重要的是,你能體會學(xué)習(xí)的樂趣,享受努力的過程?!?/span> 得到了媽媽的共情和認可,樂樂發(fā)現(xiàn)這次挫敗并沒有那么糟。后來,他繼續(xù)努力,不但學(xué)習(xí)成績好,心態(tài)也穩(wěn),接連考上心儀的高中和大學(xué)。 法拉第說:“我們要拼命爭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能成功?!?/strong> 孩子積極參與競爭是好事,但如果只能贏不能輸,得失心太重,就是不健康的心態(tài),父母要及時引導(dǎo)。 相對輸贏的結(jié)果,努力的過程更重要。對結(jié)果不那么執(zhí)著,孩子才能舉重若輕,才能在起落之處都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贏得更多的競爭。 《爸爸去哪兒3》一期節(jié)目里有個環(huán)節(jié),讓五位明星老爸跟當(dāng)?shù)剞r(nóng)民比賽“摳玉米粒”,“拳王”鄒市明和另外三位老爸都落敗。 鄒市明的兒子鄒明軒不干了,在現(xiàn)場大喊大鬧,一定要老爸贏?!按彘L”李銳只好臨時增設(shè)一輪“拳擊”比賽,讓鄒市明贏,鄒明軒才轉(zhuǎn)怒為喜。 ▲鄒明軒 很多孩子跟鄒明軒一樣,不能容忍輸給別人。 但,就像白巖松所說:“不但要教會孩子還如何去贏,更要教會孩子如何漂亮地輸。” 因為,人生海海,起起伏伏,沒有人是永遠的贏家,有輸有贏才是人生常態(tài)。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參與競爭,不是為了爭輸贏,而是為了在競爭中,鍛煉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很欣賞《奇葩說》選手楊奇函的人生態(tài)度:我每天都問自己,你今天變得更博學(xué)了嗎? 因為,只有把自己當(dāng)成競爭對象,每一天都比昨天更進步一點,才是實現(xiàn)了成長,才是真正的贏。 如果孩子不想爭輸贏,請鼓勵他參與競爭;如果孩子太在意輸贏,請告訴他,人生終極的贏不是贏別人,而是贏自己。 愿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內(nèi)心真正強大的人,一個能完全接納自己的人,既贏得了,也輸?shù)闷稹?/span> *作者簡介:萌媽不是虎媽,青欖簽約作者,名校MBA二寶媽。一枚左手從事行政工作,右手撰寫育兒文章的斜杠媽媽。正面管教踐行者,分享有趣有料育兒知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