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居然會有領導不要人民群眾愛戴這種事情嗎?確實還真有,戰(zhàn)國時候就有一位。當然,我不是說后來就沒有。 1 韓非子講的故事 《韓非子》曾經引用一段歷史,先看看現代漢語的表述:戰(zhàn)國時期,秦國百姓聽說秦王病了,買牛獻祭,祈禱神靈保佑秦王早日康復;秦王痊愈后,百姓又宰牛獻祭向神靈還愿。此事被外出的郎中(是一種官名,屬于國王的近臣,能夠掌握國家機密和參與國家重大決策那種)閻遏、公孫衍遇上,覺得是件可遇不可求的大好事,也是邀功請賞的好機會,于是興沖沖地趕回宮中道喜:“恭賀大王,您的功德已超過先賢堯、舜了?!蓖蝗缙鋪淼鸟R屁,拍得秦王一頭霧水,就問他們此話從何說起。閻遏、公孫衍回答說:“堯舜之時,還沒聽說過百姓為其健康而祈禱。如今大王生病了,百姓為下許品您向神靈祈禱;病好了,百姓又為您向神靈還愿。正是這樣讓我們認為您的功德超過了堯舜?!?br/> 這位秦王姓贏名稷,就是企圖用15座城池換取和氏璧的秦昭王,就是《羋月傳》里面女主角的兒子。他在位長達56年之久,為人開明,求賢若渴,富有遠見,勵精圖治,政績、戰(zhàn)績均佳,吏治、民風清明,是秦國統(tǒng)一中國進程中的關鍵人物。倘若他是個昏君、暴君,秦國的百姓就會像夏代子民咒罵夏桀那樣(盍日之喪,吾與汝偕亡),哪里還會為他祈受福? 聽了報告,秦昭王思忖了后,派人實地探訪。閻遏、公孫衍見秦王如此認真,還以為要對那里的父母官行賞。誰知昭王問明情況后不僅沒提賞賜的事,反而要對那里的村長、鄉(xiāng)紳進行責罰,傳令讓他們準備兩副鎧甲。在秦漢以前,這是一種罰款的性質;那時候罰款經常不收貨幣,而是收取實物,這是商品經濟貨幣經濟不發(fā)達時代的產物;西周時期就有民事訴訟裁決敗訴方賠償鎧甲或者責令鎧甲交公的案例,更不要說這是戰(zhàn)國末期,戰(zhàn)爭更為頻繁和殘酷(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 戰(zhàn)國時代的戰(zhàn)爭極其殘酷 閻遏、公孫衍見狀,心中好生奇怪,但見秦王一臉嚴肅,也沒敢多嘴。數月后宴會上,閻遏、公孫衍見秦王喝酒喝到了興頭上,就壯著膽子向前討教:“前些日子,臣下說大王之德超過堯、舜,并不是我們故意奉承討好,而是百姓真的愛您。可您查明之后,不僅不高興、不領情、不獎賞,反而要責罰他們,其中的奧妙,為臣很不理解?!鼻赝跽f:“你們都是國家重臣,怎么會不知其中的道理呢?百姓之所以會為我所用,不是因為我愛他們,而是因為我有權勢。我如果放棄了權勢,與百姓相互接納,王法就會失去權威。那樣的話,一旦我不愛他們了,他們也就不會為我所用了。所以我要責罰他們,以絕仁愛之道,強化王法的威嚴?!?/p> 秦法以嚴苛細密著稱 2 背后是殘酷而現實的政治邏輯 秦昭王的話明白地告訴我們,君王與臣民講仁愛是很危險的。百姓愛君王而不遵法令,君王也越過法令響應他們,誰還會把王法放在眼里呢?法不立,國家就會走上亂亡之道。從根本上講,就是所謂君王或者法律的尊嚴和合法性從哪里來?在朕即天下的時代,君王也就是法律,所以這是同一個問題,也即君王統(tǒng)治權的合法性來自于哪里?如果這個合法性來自于人民的愛戴和認可,那么如果有一天人民不愛戴和認可了怎么辦呢?而秦昭王認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自己的權威與合法性來自于鎮(zhèn)壓和恐嚇,不是基于別人的愛戴,所以一定要不斷強化這個權力基礎。 弘毅 不自由撰稿人、退步青年、直男癌晚期、政治錯誤 韓非子還有一句話,明確點出了權力基礎到底靠愛戴還是威嚇,“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于勢而不得不事也?!边@句話用于人民也是一樣的,人民聽從君王的指令也是“縛于勢而不得不事也”。權力基礎和來源,決定了這樣的政權不僅與人民處于對立狀態(tài),他還要保持這種對立狀態(tài),沒有矛盾要挑撥矛盾,沒有問題要制造問題。 同時不得不指出的是,為了避免權力來自人民的認可,法家不只有鎮(zhèn)壓,還有無形中消弭民權意識的辦法。我們都看到,西方近代革命,無論是英國、美國、法國,都起源于收稅問題,或者說是直接財產稅問題;“無代表不納稅”就體現了,征收看得見的財產稅,就會觸發(fā)民眾的權利意識和參政欲望,這會嚴重沖擊舊的政治秩序。 法國大革命的起點三級會議,就是財稅問題引起的 不得不承認,法家早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深切意識到這個問題,為了避免民權意識覺醒,《管子》主張國家壟斷鹽業(yè)。到了漢武帝時代,鹽鐵官營成為后來歷朝歷代的基本國策。其核心就是,不征收直接財產稅,而是壟斷人人必須的“剛需”產業(yè),打造成國家財政的“支柱產業(yè)”;這樣錢收上來了,收的還更多了,但是人民一時之間沒有痛苦感,因為他們只覺得國家是在和鹽商們爭利,與自己無關。而比起遠在帝都的皇帝,自己看得見的富豪們,當然更可惡,更值得自己嫉妒;皇帝打擊他們,“均貧富”,當然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 無限權力必然導致獨裁和腐敗 所以,法家思維治國是很高明和深邃的,絕不是無腦黑們所描述的那個樣子,要認識到真相和嚴峻性。 本文引用的故事出自《韓非子》: 秦襄王病,百姓為之禱;病愈,殺牛塞禱。郎中閻遏、公孫衍出見之,曰:“非社臘之時也,奚自殺牛而祠社?”怪而問之。百姓曰:“人主病,為之禱;今病愈,殺牛塞禱?!遍惗?、公孫衍說,見王,拜賀曰:“過堯、舜矣?!蓖躞@曰:“何謂也?”對曰:“堯、舜,其民未至為之禱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禱,病愈,殺牛塞禱,故臣竊以王為過治、舜也。”王因使人問之,何里為之,訾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閻遏、公孫衍愧不敢言。居數月,王飲酒酣樂,閻遏、公孫衍謂王曰:“前時臣竊以王為過堯、舜,非直敢諛也。堯、舜病,且其民未至為之禱也;分王病,而民以牛禱,病愈,殺牛塞濤。今乃訾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臣竊怪之。”王曰:“于何故不知于此?彼民之所以為我用者,非以吾愛之為我用者也,以吾勢之為我用者也。吾釋勢與民相收,若是,吾適不愛而民因不為我用也,故遂絕愛道也。” 此外,《韓非子》還有這么一段: 秦大饑,應侯請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棗栗,足以活民,清發(fā)之?!闭严逋踉唬骸拔崆胤?,使民有功而受賞,有罪而受誅。今發(fā)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也。夫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者,此亂之道也。夫發(fā)五苑而亂,不如棄棗蔬而治?!?/p> ![]()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秦國饑荒,宰相范睢請開倉放糧。還是這位秦昭王說,我秦法賞罰分明,國家糧倉的糧食那是準備賞賜給軍功卓著的戰(zhàn)士們的,受災怎么了?受災就有功了?無功的卻和有功的一樣被賞賜,法律不就亂套了嗎?我以后還怎么治國?
百代兩千年,皆行商君法 然而這一套,在亂世還是真的有點管用。本質上說,秦國商鞅變法之后的體制,就是一種“先軍政治”,是一種全面服務于集權和戰(zhàn)爭的體制。根本上講,還是有沒有限政,有沒有權力制衡的問題,沒有權力制衡,權力服務于一個人,就一定會發(fā)生這種,寧可糧食爛掉,也不救濟人民的事情;因為這是“弱民”的需要,人民是他的敵人。當然在戰(zhàn)國時代,矛盾不甚明顯,因為秦國在瘋狂兼并,秦人可以對外輸出矛盾,轉嫁壓迫,并以此獲得爵位、田宅,這個軍功階層,會愛上這個體制。如果沒有外部敵人可以針對,那么內部爆炸就是遲早的事情。 |
|
|